利润分配 - 公司经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利润分配预案为以107,939,800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5元(含税),送红股0股(含税),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0股[3] - 2022年5月24日,公司实施2021年度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元(含税)的利润分配方案[120] - 2022年公司拟以107,939,800股为基数,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5元(含税),现金分红总额16,190,970元,占利润分配总额的4.53%[121] - 公司每年以现金方式分配的利润不少于当年实现的可供分配利润的10%,每三年以现金方式累计分配的利润不少于该三年实现的年均可分配利润的30%[119] 报告期 - 报告期为2022年1月1日 - 2022年12月31日[7] 公司风险 - 公司面临宏观环境与行业形势、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核心技术配方失密及核心技术人员流失、汇率波动等风险[3] - 宏观环境与行业竞争或影响盈利与市场份额,公司优化经营模式应对[95] - 主要原材料价格波动有风险,公司优化产品结构提升抵御能力[95] - 公司主要原材料为石油衍生品,价格波动会影响采购计划和成本控制,增加经营风险[96] - 行业竞争加剧可能导致核心技术人员流失和技术机密泄露,削弱公司技术优势[96] - 人民币汇率波动使公司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面临不确定性风险[96] 财务数据 - 2022年营业收入17.08亿元,较2021年增长2.90%[21] - 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40.40万元,较2021年增长74.32%[21] - 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564.66万元,较2021年增长130.10%[21] - 2022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2772.44万元,较2021年增长149.07%[21] - 2022年末资产总额16.36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8.57%[21] - 2022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7.80亿元,较2021年末增长4.73%[21] - 2022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975.74万元[24] - 2022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1040.77万元[24] - 2022年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等产生的公允价值变动损益及投资收益81.74万元[24] - 2022年四个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4.10亿元、3.74亿元、4.37亿元、4.87亿元[22] - 2022年度实现营业收入17.08亿元,较去年同期增加2.9%[48] - 2022年度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5,540.40万元,同比增加74.32%[48] - 2022年公司汽车尤其新能源汽车用改性塑料产品销售额11.47亿元,同比增长21.66%[49] - 2022年公司高铁及轨道交通领域营收1.37亿元,同比增长10.9%[51] - 2022年公司5G通讯电子电气材料销售额1.71亿元,同比减少46.15%[52] - 2022年公司控股子公司塑木型材产品销售额1.25亿元,同比减少12.16%[52] - 2022年营业收入17.08亿元,同比增长2.90%[55] - 汽车行业收入11.47亿元,占比67.18%,同比增长21.66%[55] - 高性能改性尼龙产品收入6.80亿元,占比39.83%,同比增长5.31%[55] - 华东区收入9.20亿元,占比53.86%,同比增长6.96%[55] - 2022年汽车行业收入11.47亿元,同比增长14.09%;5G通讯及电子电气行业收入1.71亿元,同比增长14.44%[56] - 高性能改性尼龙、高性能工程化聚丙烯、高性能合金及其他材料收入分别为6.80亿元、6.29亿元、1.87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6.14%、10.59%、15.01%[56] - 华东区、华中区、华北区收入分别为9.20亿元、1.65亿元、1.88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4.38%、14.29%、7.72%[56] - 改性塑料行业销售量11.01万吨,同比增长4.98%;生产量11.25万吨,同比增长8.07%;库存量1.26万吨,同比增长4.91%[56] - 塑木复合材料行业销售量1.64万吨,同比下降18.62%;生产量1.65万吨,同比下降19.64%;库存量0.33万吨,同比增长6.80%[56] - 2022年销售费用2642.47万元,同比增长10.38%[60] - 2022年管理费用6334.24万元,同比增长14.14%[60] - 2022年财务费用969.29万元,同比减少17.76%[60] - 2022年研发费用6034.09万元,同比增长4.27%[60] - 2022年研发人员数量161人,较2021年的144人增长11.81%,占比21.58%,较2021年的19.59%增长1.99%[63] - 2022年研发投入金额6034.09万元,占营业收入比3.53%,研发支出资本化金额为0[63] - 2022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13.06亿元,同比增长10.43%,现金流量净额2772.44万元,同比增长149.07%[63] - 2022年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4648.25万元,同比下降81.26%,现金流量净额-5856.39万元,同比下降1022.61%[63] - 2022年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3.47亿元,同比增长12.88%,现金流量净额-982.60万元,同比下降116.73%[63] - 2022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4011.20万元,同比下降1496.38%[63] - 2022年末货币资金9253.21万元,占总资产比例5.66%,较年初减少2.16%,主要系募集资金减少所致[65] - 2022年应收账款475,479,649.08元,占比29.07%,较上期增长0.39%[66] - 2022年存货337,455,454.58元,占比20.63%,较上期下降0.05%[66] - 2022年固定资产438,280,389.38元,占比26.80%,较上期增长2.49%,主要系在建工程及安装设备转固所致[66] - 2022年在建工程1,028,382.18元,占比0.06%,较上期下降1.24%,主要系在建工程及安装设备转固所致[66] - 2022年短期借款271,688,079.17元,占比16.61%,较上期增长1.36%,主要系报告期短期借款增加所致[66] - 2022年长期借款5,000,000.00元,占比0.31%,较上期下降0.70%,主要系报告期长期借款减少所致[66] 行业数据 - 2012 - 2021年我国改性塑料产量从860万吨增至2650万吨,预计2022年达2884万吨[26] - 2022年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万辆和2686万辆,同比分别增长3.4%和2.1%[27] - 2020 - 2021年铁路营业里程分别增加0.73万公里和0.37万公里,高铁营运里程分别增加0.3万公里和0.2万公里[29] - 2020 - 2021年轨道交通运营线路分别增加1233.50公里和1237.1公里,增幅分别为18.31%和15.52%,建设投资3年平均达6034.9亿元[29] - “十四五”预期到2025年铁路营业里程16.5万公里,高铁营业里程3.8万公里,较2020年分别增加1.9万公里、1.2万公里[29] - 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29] - 2021年我国塑木复合材料产量为383万吨,同比增长9.73%[29] - 到2025年,9种主要再生资源循环利用量达4.5亿吨[30] - 2021年国内航空航天及电子电气领域碳纤维复合材料需求量为5231吨[31] 公司产品与市场 - 公司主要产品包括改性塑料、塑木型材、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件三大类,应用于汽车、高铁及轨道交通等六大市场领域[32] - 公司以国产碳纤维预浸料为原料,开发工业领域先进复合材料结构制品,实现国产碳纤维大规模应用[31] - 公司是中国高铁及轨道交通尼龙改性材料等的主要供应商之一,产品覆盖国内外市场,获多项科技奖项和荣誉[38] - 公司与众多汽车、高铁、5G通讯等领域企业建立长期合作关系[46] - 公司在客户产品研发设计阶段提前介入,联合研发保障市场份额和盈利能力[47] - 公司长玻纤系列产品在汽车重点部件上实现大批量量产供货[50] - 公司研发的多种特种材料在新能源汽车领域应用取得突破[50] - 公司开发高性能可视化回收塑料(PCR)产品,与多家主机厂开展合作研发[50][51] - 公司多款高铁轨道减震系统材料新产品通过认证,部分出口海外[51] - 公司高性能尼龙产品批量应用于国家电网特高压线路智慧管理系统和继电保护装置[52] - 公司与多家医疗企业初期合作并小规模供货,将医疗健康产业作为未来重点布局领域之一[53] - 控股子公司聚隆复材具备多方面设计能力且可量产,年产量逐步提升[53] 公司运营模式 - 公司采取集中采购模式,供应部负责国产原材料采购,国际贸易部负责进口原材料采购[37] - 公司采购流程分为常规采购、战略采购和技术采购三种形式[37] - 公司采取以销定产的生产模式,按客户订单数量确定产量并准时制生产[37] - 公司采取直销为主、内外销兼顾的销售模式,与下游大型客户建立长期战略合作伙伴关系[38] 产品工艺与专利 - 改性塑料生产工艺相近,设备通用性强,区别在于基础原料和配方[34] - 塑木型材生产原料主要是废弃塑料和植物纤维[34] - 公司展示了热塑性/热固性碳纤维增强复合材料制件的制备及应用流程图[35] - 公司展示了改性塑料、塑木型材、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件的产业链图示[35] - 改性塑料、塑木型材、碳纤维复合材料制件均已批量产业化应用,截至报告期末分别获得发明专利35项、发明和实用新型专利28项、实用新型专利8项[39] - 公司拥有授权专利112项,其中发明专利57项,累计主导起草国家标准5项,参与起草国际标准2项、国家标准4项[41] 公司资质与项目 - 公司全资子公司安徽聚兴隆2022年10月取得两个项目的环评审批意见[40] - 公司及各子公司拥有多项资质,有效期从2023年5月至2028年12月不等[40] - 公司承担多项重大项目,多个项目获国家及行业科技奖项[41] - 公司拥有多个研发平台,包括江苏省改性塑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41] - 公司打造了多支专业研发团队,涵盖尼龙、特种材料等多个研究方向[42] - 公司将智能制造引入二期工厂运营,该工厂被评为“江苏省智能制造示范车间”[42] - 2022年获批多个省级、市级项目、平台、资质、荣誉[54] - 2022年决定在安徽来安投资6亿元建设项目,成立全资子公司安徽聚兴隆,注册资本5000万元[54] - 拟发行不超2.19亿元可转债,用于“年产5万吨特种工程塑料及改性材料生产线建设项目”等一期建设[54] 客户与供应商 - 前五名客户合计销售金额2.18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12.77%[59] - 前五名供应商合计采购金额3.35亿元,占年度采购总额比例25.15%[59] 公司治理 - 报告期内公司召开1次年度股东大会和4次临时股东大会,召集、召开等程序合规[100] - 公司董事会有7名董事,其中独立董事3名,报告期内召开12次董事会会议[100] - 公司监事会有3名监事,其中职工代表监事1名,报告期内召开12次监事会会议[100][101] - 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无超越股东大会干预公司决策经营、侵害股东利益等行为[101] - 公司建立完善绩效考核制度,高级管理人员薪酬与公司和个人绩效关联[101] - 公司业务有独立完整的研发、生产和销售体系,与控股股东无同业竞争和显失公平关联交易[102] - 公司人员选举合规,人事和工资管理独立,无高管和财务人员在关联企业兼职领薪情况[102] - 公司资产独立,与控股股东产权关系清晰,无资产被占用和为股东担保情形[102][103] - 公司机构独立运作,与控股股东无机构混同情形[103] - 公司财务独立,有独立核算部门、体系和制度,无资金被占用情况[103] - 2022年第一次临时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为42.44%,召开日期为2022年3月18日[104] - 2021年年度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为42.41%,召开日期为2022年5月20日[105] - 2022年第二次临时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为42.41%,召开日期为2022年7月11日[105] - 2022年第三次临时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为42.44%,召开日期为2022年7月29日[105] - 2022年第四次临时股东大会投资者参与比例为41.67%,召开日期为2022年8月22日[105] - 2022年共召开15次第五届董事会会议[111] - 董事会提名委员会2022年召开2次会议,分别提名姚正军为独立董事候选人、丁益兵为副总裁[113] - 第五届董事会薪酬与考核委员会于2022年4月20日审议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薪酬方案[114] -
南京聚隆(300644) - 2022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