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业绩 - 公司2023年营业收入为30.97亿元,同比增长14.10%[7] - 公司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430.88万元,同比增长6.69%[7] - 公司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272.96万元,同比增长321.59%[7] - 公司202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0,302.51万元,上年同期为-17,009.05万元[7] - 公司2023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65.69亿元,同比增长0.79%[13] - 公司2023年基本每股收益为0.0246元,同比增长6.49%[14] 利润分配 - 公司拟以实施2023年度权益分派股权登记日登记的总股本为基数,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0.10元(含税)[4] - 公司2023年度不送股、不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4] - 公司2023年度利润分配预案需提交股东大会通过后实施[4] 经营情况 - 报告期内,公司不存在对经营产生实质性影响的特别重大风险[7]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同比增长321.59%、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同比增长321.50%[15] - 公司2023年3月注射用血栓通(冻干)医保支付范围恢复至药品说明书范围,拓宽了医疗机构科室用药[15] - 公司本期存款利息收入增加及其他应收款的信用减值损失同比下降[15] 公允价值变动收益 - 公司持有的国海证券股份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34,624.08万元[19] - 公司持有的广发信德中恒汇金(龙岩)股权投资合伙企业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为3,295.13万元[19] - 公司持有的武汉友芝友生物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为2,301.95万元[19] - 公司持有的云南汉强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损失为4,609.01万元[19] 季度业绩 - 公司第四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615.58万元[16] - 公司第四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净利润为-7,223.26万元[16] - 公司全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0,302.51万元[16] 投资布局 - 公司聚焦医药产业投资,成立专业化投资平台中恒怡鑫科创投有限公司,重点布局中药、研发端、BD、MAH、配套医疗器械、互联网医疗等领域[24] 科研创新 - 公司旗下拥有2个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1个国家三七产品深度开发及资源利用重点研究室、1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3个省部级认定企业技术中心等共18个省部级以上科创平台[25] - 公司开展的"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二次开发关键技术研发及产业化应用"项目通过专家验证,取得4项国内领先水平的成果[25] 组织架构调整 - 公司完成组织机构调整,搭建八大战区、两大销售网络,建立城市医疗线、国际贸易线等各具产品特色的销售事业部[23] 产品集采 - 公司产品氨甲环酸注射液中选第八批全国药品集中采购[23] 品牌建设 - 公司旗下"中华"品牌入选第二十届世界品牌大会"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品牌价值评估为100.06亿元[25] 生产恢复 - 公司统筹推进二十余个产品的恢复生产,并开展多项药材质量研究试验[26] 质量管理 - 公司持续深入强化国际标准认证管理体系,下属各企业未发生重大质量事故[26] 投资者关系 - 公司高度重视与投资者的沟通交流,通过上证e互动、电话等形式与投资者保持良性互动[26] 公司治理 - 公司修订完善公司章程,规范董事会运作,全面依法落实董事会各项权利[26] 行业数据 - 2023年1-9月,我国医疗卫生机构总诊疗人次数为51.1亿,同比增长12.4%[27] - 2023年1-9月,医药制造业实现营业收入1.84万亿元,同比下滑3.4%;实现利润总额2560.1亿元,同比下滑17.50%[27] - 2022年中国三大终端中成药销售规模超过3900亿元,同比增长超5%[28] - 2023年上半年,中国三大终端中成药销售规模为2145亿元[28] - 2022年中成药在城市公立医疗机构的销售额前5大领域分别为心脑血管、呼吸系统、骨骼肌肉、消化系统和泌尿系统[28] - 2022年中成药在药店渠道的销售额前5大领域分别为呼吸系统、消化系统、心脑血管、补气补血和骨骼肌肉[28] - 2023年上半年,公立医疗机构中销售同比增长41.51%,药店销售增速为26.76%[29] 子公司情况 - 公司子公司梧州制药被评为广西首批链主型龙头企业,并荣登"2023年度中国中成药工业TOP100榜单"第71名[29] - 公司子公司莱美药业主要产品为化药,涵盖特色专科类、抗感染类等[30] 研发创新 - 中恒集团旗下专业研发平台中恒创新负责新产品研发和产品技术提升工作[3] - 中恒创新聚焦医药大健康领域,开展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研发服务,重点围绕广西医药产业重点技术领域[3] - 中恒创新自成立以来不断加强企业资质和能力建设,积极构建科研创新平台,注重知识产权保护[3] 中药材种植 - 中恒集团投资打造中药材种植示范基地,围绕健康滋补、膳食养生市场,深耕健康食品领域[4] - 中恒集团落实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的要求,积极探索现代农业生产新技术与中药材种植相结合[4] 医药流通 - 中恒医药立足广西,面向华南进行医药流通市场布局,为上下游客户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平台[6] 双钱产业 - 双钱产业不断扩充产品类型,拥有130多种品种规格,并推出多款新品项目[2] - 双钱产业多次获得国家级、自治区、市级等关于质量管理标杆、质量诚信企业的奖项[2] 莱美药业 - 莱美药业主要产品包括盐酸克林霉素注射液、注射用盐酸纳洛酮等[1] 国家政策 - 中恒集团被认定为国家鼓励类产业[32] - 中恒医药控股的广西广投医药有限公司是广西医药动员中心的依托单位[32] 生产模式 - 中恒集团采取自投自产以及"公司+合作社+农户"的模式扩大生产规模[32] - 中恒集团通过专业学术推广、终端纯销等销售模式推动销售[32] 产品优势 - 中恒集团的注射用血栓通、卡纳琳等产品获得市场高度认可[34] - 中恒集团拥有14大类剂型217个品种的产品优势[34] - 中恒集团拥有国家企业技术中心等14个重点科研创新平台[34] - 中恒集团的"中华"品牌价值评估为100.06亿元[33] - 中恒集团的双钱产业拥有135多种品种规格[34] - 中恒集团的田七家化以三七总皂苷提取物为核心技术[34] 研发实力 - 公司与国内高校、科研院所进行广泛合作,建立专家学者资源库,共建多个研究院和实验室,提高产品研发实力[35] - 公司研发中心配备先进设备,不断引进培养中高级技术和管理人才,建立自主研发团队和能力[35] 质量管理 - 公司旗下企业通过多项国家级认证和奖项,在质量管理、技术创新等方面处于行业领先地位[35][36] 产业链布局 - 公司已实现医疗健康产业全产业链联动布局,拥有覆盖全国的销售渠道和终端网络[36] 人才队伍 - 公司注重人才队伍建设和发展,优化人才引进、培养和激励机制,为高质量发展提供保障[36] 财务数据 - 公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30.97亿元,利润总额0.83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8,430.88万元[37] - 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03亿元,主要系医药流通业务销售回款增加[44] - 公司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8.12亿元,主要系认购国海证券股票及提供委托贷款[45] - 公司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91亿元,主要系上期收到股权激励款而本期无此业务[46] - 公司公允价值变动收益下降298.78%,主要系参股企业公允价值下降及公司投资的上市企业股价下跌[40] - 公司2022年营业收入为30.97亿元,营业成本11.94亿元[47] 业务结构 - 医药业务收入占比84.6%,食品业务收入占比7.7%[47] - 心脑血管领域用药收入增长33.66%,骨骼肌肉领域用药收入下降67.98%[47] - 华北地区医药业务收入下降12.51%,华东地区医药业务收入增长18.67%[48] - 医药业务中经销模式收入占比98.2%,其他销售模式收入占比1.8%[49] - 注射用血栓通(冻干)产品销量增长23.41%,中华跌打丸销量下降53.97%[49] - 公司重启药品出口贸易业务,境外医药业务同比大幅提升[48] - 食品业务中华中地区销售大幅上涨,营收同比增长较大[48] - 公司优化企业现代化管理,顺利完成组织机构调整,销售模式不断优化[48] 产品销售 - 公司核心肠胃药产销量同比增长,主要系注射用艾司奥美拉唑钠因集采中标所致[50] - 公司核心抗肿瘤药库存量同比下降,主要系为增加客户黏性,公司开展系列产品活动,扩大卡纳琳市场影响力,以达到增加销量,减少库存所致[50] - 公司加大促销力度作用下,用于防治未病的安宫牛黄丸销量得以持续增长[50] - 公司报告期内产销结构发生变化,由龟苓膏较单一产品向品类多元化经营,对市场适配度更高的绿豆沙、红豆沙、香芋羹等新品加大研发推广[50] 对外投资 - 公司本期以现金方式认购国海证券非公开发行股票880,388,573.98元[60] - 公司本期丧失康德赛公司控制权,对该项长期股权投资按公允价值进行重新计量,确认长期股权投资增加30.79%[59] - 公司本期向广西国宏国经投资有限公司提供5亿元短期委托贷款[58] - 公司之孙公司莱美医药根据与长春海悦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购销合同纠纷案一审判决结果,确认预计负债5,176.16万元[65] - 公司本期丧失康德赛公司控制权后,其开发支出不
中恒集团(600252) - 2023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