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赛生药业(06600) - 2023 - 年度财报
06600赛生药业(06600)2024-04-29 16:33

公司业绩表现 - 公司2023年度业绩高速增长,核心产品日达仙抓住市场机会惠及患者[5][8] - 2023年公司收入达31.556亿元,较去年增加14.8%,毛利增至23.562亿元,较2022年增加13.8%,纯利增加31.2%,达11.219亿元[12][15] - 剔除一次性公允价值变动及减值亏损后,2023年核心纯利约为12.369亿元,较去年增长约19.5%[12][15] - 2023年经营现金流量达14.043亿元,较2022年增加2.207亿元或18.6%[12][15] - 2023年公司收入增长至约人民币3155.6百万元,较去年增长约14.8%[76][78][79] - 2023年自有产品收入为2630.7百万元,占比83.4%;推广产品收入为379.0百万元,占比12.0%;授权引入产品收入为145.9百万元,占比4.6%[78] - 2023年公司经营利润为1205.1百万元,占收入的38.2%;本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内利润为1121.9百万元,占收入的35.6%[76] - 自有产品日达仙2023年销售收入为26.307亿元,较去年增加4.623亿元,增幅21.3%[80][81] - 为业务合作伙伴销售推广产品2023年收入为3.79亿元,较去年增加0.202亿元,增幅5.6%[83] - 授权引入产品2023年收入为1.459亿元,较去年的2.225亿元下跌[83] - 2023年公司收入成本为7.994亿元,较去年增加17.7%,主要因产品成本上升1.147亿元[85][86] - 2023年产品成本为5.609亿元,占收入17.8%,较2022年增长70.2%,主要受产品收入增长和欧洲通胀影响[87] - 2023年货运、仓库及物流成本为8090万元,占收入2.6%,较2022年下降10.1%,因国际能源紧张缓解和中国复航增多[87][88] - 2023年毛利为23.562亿元,较2022年增加2.857亿元或13.8%,毛利率为74.7%,较2022年减少0.6个百分点[89][93] - 2023年销售及营销开支为7.128亿元,较2022年增加8510万元或13.5%,未来或因新产品上市进一步增加[90][94] - 2023年行政开支为2.573亿元,较2022年增加3230万元或14.4%,主要因员工成本和差旅会议开支增加[91][95] - 2023年研发开支为1.707亿元,较2022年增加37.8%,未来将持续增加投入[92][96] - 2023年其他亏损净额为5210万元,较2022年减少1.033亿元或66.5%,因2023年无一次性成本且汇兑亏损减少[97][100] - 2023年经营利润为12.051亿元,较2022年的9.506亿元增加[98][101] - 2023年年内利润为11.219亿元,较2022年增长31.2%[99][104]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总资产为40.003亿元,负债为7.352亿元,较2022年末均减少[105]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以及现金存款共221980万元,主要以人民币计值[106][109] - 2023年度公司经营现金流达140430万元,较2022年度增加22070万元或18.6%[106][109]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无未动用银行融资和银行借款,资产负债比率为18.4%,较2022年的30.7%下降[106][107][109][110]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无重大或有负债[107][111] - 2023年度公司资本开支从去年的19610万元变为7760万元,计划用经营所得现金及全球发售所得款项净额提供资金[112][115] - 2023年度公司无重大收购或投资,年报日期无重大收购或出售附属公司等具体未来计划[113][116]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无重大投资,年报日期无重大投资或资本资产具体未来计划[114][117] 公司股价与战略转型 - 自2021年7月香港股市下跌后,公司股价表现长期未反映业绩和基本面[6][9] - 不理想的股价限制公司资本市场再融资或并购能力,影响业务运营和战略实施[6][9] - 公司为改善产品收入结构和提升自主研发能力实施战略转型并加大投入[6][9] - 公司未来短期业绩可能因战略转型产生波动[6][9] 公司私有化 - 公司第一大股东德福资本提交以协议安排方式私有化公司股票的方案[6][9] - 私有化价格为投资者提供溢价和变现机会,持股票期权员工可获相应回报[6][9] 公司产品引进与上市 - 授权引入产品达佑泽于2023年在中国商业化上市,产品组合持续扩大[5][8] - 2023年公司获得创新产品Orserdu在中国的独家开发和商业化授权[5][8] - 2023年11月公司与Berlin - Chemie AG订立许可协议,获中国独家开发及商业化Orserdu的权利 [53][54] - Orserdu于2023年1月获FDA批准,2023年9月获欧盟委员会批准 [53][54] - 2023年11月签订许可协议后,公司开始筹备在中国的临床申请[56][59] - 公司将在海南博鳌及大湾区发掘试点推出机会[56][60] - 2022年8月,集团获授权在中国独家开发及商业化Vaborem[56][60] - 2023年3月,国家药监局批准公司Vaborem的IND申请[65][67] - 2023年7月,Vaborem在中国开展的III期临床试验完成首例受试者入组给药[65][67] - 2024年1月,Vaborem在中国开展的III期临床试验完成患者招募[66][68] - 公司计划2024年在中国提交Vaborem的NDA申请[66][68] - 达佑泽先后于2020年11月及2022年12月获FDA及中国国家药监局批准[66][68] - 2023年1月,公司于香港递交达佑泽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71] - 2023年6月,公司于澳门取得达佑泽的BLA批准[71] - 2023年1月公司在香港提交Danyelza的生物制品许可申请;6月在澳门获得Danyelza的生物制品许可批准;7月1日Danyelza在中国正式商业推出[73] 公司产品研发进展 - 新型抗菌产品Vaborem的III期临床试验于2023年完成受试者入组[5][8] - 公司资助进行RCT及RWS研究,截至年报日期,在中国和海外有超10项正在进行的临床研究[31][33] - 2023年5月,两项有关Tα1的临床试验结果在ASCO年会上以线上摘要形式发布[31][33] - 《胸腺法新对有淋巴细胞减少的晚期复发性实体瘤患者的安全性与有效性研究》指出,每日负荷剂量Tα1治疗可增加外周淋巴细胞亚群数量,利于生存获益[31][33] - 《胸腺法新在局晚期非小细胞肺癌接受同步放化疗序贯免疫巩固治疗的初步分析》指出,将Tα1整合到治疗中可产生协同效应,有助于延长巩固免疫疗法使用并利于生存获益[34] - 公司多项临床研究有进展,如在1106名患者中进行的脓毒症RCT研究报告已提交发表[35] - RRx - 001正在进行美国III期试验,已完成美国II期(+伊立替康)结直肠癌试验 [51] - PEN - 866正在进行美国II期篮子试验,2022年6月获得对第一/二期肺癌的IND批准 [52] - PT - 112正在进行美国II期试验,已完成2a期晚期前列腺癌试验和美国I期胆管癌(+吉西他滨)试验 [52] - ABTL - 0812已完成欧盟2b期试验,已获得IND [52] 公司产品市场与营销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综合销售及营销部门拥有约860名员工,其中免疫事业部约580名、肿瘤事业部约210名、负责新产品等约70名[22][24] - 公司基于积累研究证据和治疗指南发展协同整合制定营销策略,结合线下及线上营销活动[22][24] - 2015年公司试行GTP平台,2018年开始通过该平台销售,2019年起其销量占比持续上升[23][25] - 2023年公司将GTP模式升级至6.2版本,整合智能问诊功能并加入面容辨识等智慧功能[26] - 患者可通过海大夫平台获取产品详情及服务,注册后能上传处方、选择配送或领取方式,还可线上预约注射或输注[27] - 公司通过提供增值服务提高患者在海大夫平台的参与度,培养长期品牌忠诚度[27] - 公司多年来对GTP模式及其他数字技术进行投资,旨在以低成本接触更多相关者,提高运营效率和合规性[28] - GTP模式下的合作方包括高济、邻客等DTP连锁药房,以及零氪、众安保险等商业保险供应商[29] - 2023年公司加深与辉瑞合作,新增开普拓、索坦及多泽润三款推广产品[83] - 日达仙收入主要来自向中国独家进口商及经销商销售,海外销售依赖海外业务合作伙伴[80][81][82] - 2023年传染病发展期使日达仙需求上升,数字化GTP模式等也推动其销售[80][81] - 授权引入产品收入变动因择泰受集采影响业绩下降,达佑泽商业化上市销售额上升[83] 公司产品相关指南与评价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Tα1被纳入另外三份治疗指南与共识以及一份中国全国肝癌病患教育手册[36][38]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唑来膦酸获纳入《中国抗癌协会乳腺癌诊治指南与规范(2024年版)》[37][39] - 2023年4月,Tα1于《柳叶刀—肿瘤学》(影响因子为54.43)的评论文章获正面评价[40][42] - 2023年1月,Tα1被纳入《上海市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诊治规范与分级诊疗流程》并获多间三级综合医院推荐[40][42] 公司未来规划 - 公司将以开放务实态度应对挑战,加大研发投入,扩大产品引入,推进管线产品商业化[10][12] - 2024年公司优先事项包括拓展营销渠道、推动日达仙临床实证分析和发表、提交Vaborem的新药申请等八项[75] 公司人员情况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有约1050名全职雇员,大部分居中国内地[119][120] - 赵宏60岁,任执行董事、首席执行官兼总裁,在医药行业有超30年经验[123][124] - 潘蓉容46岁,任执行董事、副总裁、首席财务官及公司秘书,曾就职于普华永道[123][126] - 李振福60岁,为非执行董事兼董事会主席,是德福资本创始人[127][129] - Daniel Luzius Vasella博士70岁,为非执行董事,在医药行业有超40年经验[127][130] - 赵宏1986年获南京医科大学临床医学学士学位,2002年获中欧国际工商学院EMBA学位[123][125] - 潘蓉容1998年获上海外国语大学经济学学士学位,2001年获复旦大学会计学硕士学位[126] - 李振福1986年获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材料科学学士学位,1988年获美国伊利诺伊理工学院冶金工程硕士学位[127][130] - Daniel Luzius Vasella博士1985年获FMH内科专业证书,1989年获哈佛商学院管理开发课程证书[128][132] - 李振福自2009年9月起任大自然保护协会理事等多个职务[127][129] - Daniel Luzius Vasella博士自2002年2月起任百事公司独立非执行董事等职[130][131] - Vasella博士于2000 - 2010年间获多项荣誉,1979 - 1980年获瑞士医学文凭和医学博士学位,还获瑞士巴塞尔大学荣誉博士学位[133,135] - Lin Shirley Yi - Hsien女士41岁,2011年8月起任职GL Capital,2022年5月20日起任晟德大药厂独立董事,2004年6月获斯坦福大学学位[133,136] - 王海霞女士50岁,现任中银集团投资有限公司副首席执行官,1993 - 2020年在中国银行业担任多职,2021年3月起任凤凰卫视投资非执行董事,1995 - 1999年获相关学位[134,137,138] - 刘国恩博士66岁,2020年起任北大相关研究院院长等职,2010年9月起任微创医疗科学独立非执行董事,1982 - 1991年获相关学位[140] - Chen Ping博士65岁,2007年12月起任上海泓博智源医药董事长兼CEO,曾任职百时美施贵宝,1982 - 1990年获相关学位[140] - Gu Alex Yushao先生54岁,为独立非执行董事,在工商管理及企业管理方面拥有逾27年经验,自2018年1月起担任美敦力高级副总裁等职[141][143] - Wendy Hayes女士54岁,为独立非执行董事,自2023年7月起担任SharkNinja Inc.独立董事等多职,曾担任美国公众公司会计监督委员会检查负责人[142][145] - 毛力博士66岁,为公司副总裁等职,是上呼吸道消化道恶性肿瘤方面知名医生科学家,有逾35年肿瘤学相关经验,著有及合著超200篇SCI论文,被引用超25000次[147][148] - 毛力博士在加入公司前曾在多家药企担任关键高级管理职务,自2022年8月起担任传奇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独立董事[147][149] - Gu Alex Yushao先生分别于1991年12月及1993年12月获密西西比州立大学工程学学士及理学硕士学位,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