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on](https://files.reportify.cn/fe-static/_next/static/media/search.b3fd6117.png?imageMogr2/quality/75/thumbnail/64x/format/webp)
搜索文档
音频媒体传播与经营的融合创新
央视市场研究· 2024-10-16 16:05
报告行业投资评级 - 文档未提及,无相关内容 报告的核心观点 - 音频媒体行业正经历融合与创新,传播和经营模式变得更多元化和个性化,主流媒体机构不断尝试技术创新和内容战略以满足用户需求并探索新商业模式[19] 根据相关目录分别进行总结 一、广播内容互联网传播情况 - 省级以上广播媒体在主要第三方平台开设并活跃运营账号众多,截至2024年8月底达730 +个,累计触达粉丝5.5亿人次,百万级以上头部账号194个,1 - 8月广播端账号生产内容作品111.8万条,爆款作品2252条[3] 二、广播节目在互联网传播的表现形式 - 电台直播视频化成为常态,节目视频切条成为新媒体账号主要内容素材,如中国交通广播等节目,且广播主持人账号个人风格鲜明,在多平台开设账号记录生活或打造特色内容[4][5] 三、广播内容互联网化发展方向 - 主要有有声书、广播剧、知识课程、播客四个方向,各方向有不同特点和发展趋势[6] 四、各方向具体发展情况 - 有声书方面主流媒体机构发力,如总台主持人版有声书《庆余年》第二季收听人次达2319.29万,听听FM拥有众多自主版权有声书并建立广泛版权合作关系[7] - 广播剧向精品化、沉浸互动化方向发展,如《三体》广播剧在喜马拉雅上线播放量超2.1亿[8] - 知识课程种类繁多,以云听为例覆盖医疗、文学等十多个分类,满足不同人群需求[10] - 播客作为新兴音频形式个性化和互动性强[6] 五、经济环境与广告市场情况 - 经济环境向好但广告市场增速放缓,2024年上半年GDP增长率 + 5.0%,全国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5.3%,2019 - 2024年广告市场整体花费同比有不同变化,2024年1 - 7月为5.4%[12] - 广播市场广告花费月度趋势变化,2024年3月、5月、8月较去年同期环比震荡提升,月均有不同百分点增长[13] - 2024年1 - 8月广播广告花费TOP10行业有不同同比变化,如保健食品增长13.2%,装修装饰服务增长0.7%等[14] 六、广告主对主流媒体新媒体的看法 - 90%的广告主看重主流媒体新媒体在内容公信力、资源联动、合规性等层面能力,更多广告主选择向主流媒体倾斜预算[15] 七、广告模式 - 广告投放方式更加多元,包括传统电台广播广告模式、基于平台流量的通投模式、与品牌合作冠名或定制内容等[16] 八、付费模式 - 包括打赏、专辑付费、单集付费、周边商品售卖等多种付费模式实现商业变现[17] 九、播客MCN模式 - 如日谈公园等播客MCN用自己成功经验赋能行业,商业模式多元化且不断拓展[18]
2024年中国媒体市场趋势
央视市场研究· 2024-09-18 14:35
报告的核心观点 1. AI正在向广度和深度上延伸,实用性提升,应用领域更广,全人群运用,交互性提升使用门槛降低 [4] 2. AI全方位拓展传播创新的可行性,为创新提供新落地解决方案、新智脑、新传播渠道 [6] 3. AI助力媒体不断突破传播限制,构建数据循环链,突破量与质的边界,内容生产无界,传播渠道无界 [7] 4. 传播门槛的降低,带来审美需求的觉醒与提升,用户更注重内容的品质和美感 [10] 5. 高质量、富有文化内涵、有情感共鸣的内容生产,包括文字之美、人物之美、人与自然之美 [11] 6. 美的传递包括沉浸之美和鲜活之美,带来感官触动、个性化、富含创意的美的消费 [12][14] 7. 构建以人为本的叙事技巧,包括大事小情、大城小事、大品牌小视角,形成"与我有关"的共情力量 [17][18] 8. 由情绪唤起,情感产生共鸣,最终形成情怀,品牌塑造需要情绪、情感、情怀的组合 [21][24] 报告分组总结 传播创新 - AI全方位拓展传播创新的可行性,为创新提供新落地解决方案、新智脑、新传播渠道 [6] - AI助力媒体不断突破传播限制,构建数据循环链,突破量与质的边界,内容生产无界,传播渠道无界 [7] 审美需求 - 传播门槛的降低,带来审美需求的觉醒与提升,用户更注重内容的品质和美感 [10] - 高质量、富有文化内涵、有情感共鸣的内容生产,包括文字之美、人物之美、人与自然之美 [11] - 美的传递包括沉浸之美和鲜活之美,带来感官触动、个性化、富含创意的美的消费 [12][14] 以人为本的叙事 - 构建以人为本的叙事技巧,包括大事小情、大城小事、大品牌小视角,形成"与我有关"的共情力量 [17][18] - 由情绪唤起,情感产生共鸣,最终形成情怀,品牌塑造需要情绪、情感、情怀的组合 [2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