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计2026年产业规模将突破200亿元――人形机器人加速“进化”
文章核心观点 - 人形机器人技术发展前景好,各地推动其在多领域应用以加速产业转型升级,2024 - 2025年产业将高速增长,预计2026年我国人形机器人产业规模突破200亿元 [1] 创新突破 - 睿尔曼推出新型机械臂,重量控制在4.5公斤以下,关节尺寸缩小50%,核心零部件100%自主研发,克服传统机械臂缺点 [1] - 逐际动力新款全尺寸人形机器人CL - 2能自由行走等,抗干扰能力强,适应多元化场景 [1] - 人形机器人产业发展面临感知环境、思考决策和做事两大难题,需技术积累和应用场景赋能 [1] - 国家地方共建人形机器人创新中心发布全尺寸开源通用人形机器人“青龙”,有360度全景深度感知技术等 [1] - 上海“电科机器人1号”人形机器人有39个电动关节,单臂最大负载5公斤,学会爬坡等技能 [1] 落地应用 - 术锐手术机器人可远程控制,模拟腹腔手术操作,今年2月获批用于泌尿外科及妇科腹腔镜手术 [1][2] - 上汽集团上海临港基地多台机器人优化生产流程,流水线平均每70秒左右下线一辆车 [2] - 乐聚研发的“夸父”机器人能做高精度动作、识别物品、问答互动,适应复杂地形和环境 [2] 产业集聚 - 深圳凭借完善产业链成为国内人形机器人企业聚集地区之一 [2] - 江苏广泛集聚人才,形成产学研成果转化氛围,提出到2025年机器人产业链规模达2000亿元左右等目标 [2] - 常州形成机器人完整产业链,各类机器人年产量超6万台,无锡优必选工业人形机器人板块预计2026年投产 [2] - 上海发布多项支持政策,设1000亿元产业投资母基金,投融资授信2万亿元等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