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的核心观点 - 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仍有促进作用,但在不同时期、区域、城乡和行业间存在明显差异,其效果取决于与当地经济发展水平、产业结构等现实情况的适配性 [1] - 下一阶段应精准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构建与现代化产业体系相适应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塑造新质生产力,同时优化金融服务策略,防范经济和金融风险 [1] 引言 - 基础设施建设是发展新质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面,我国常将基础设施投资作为宏观调控手段,如 2008 年金融危机后出台“四万亿”计划、新冠疫情后推动“十四五”规划重大项目落地,截至 2024 年 10 月,全国基础设施投资同比累计增速达 9.35% [2] - 近年来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出现弱化迹象,部分项目存在重复建设、资源浪费等问题,理论界对是否大规模开展基础设施投资存在两种不同观点 [3][6] - 过去部分基础设施投资出现负面作用,是因为只关注短期刺激,忽视与社会生产力的长期关系,下一阶段应抓住新质生产力关键,精准实施投资 [6] - 报告的边际贡献包括从理论证明基础设施投资能促进经济增长、分析优化投资策略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方法、论证投资促进新质生产力的内在机制,并对基础设施相关债务问题做引申分析 [7][8] 文献述评 - 早期研究认为基础设施是“先行资本”,是经济起飞的先决条件,支持发展中国家通过大规模投资促进经济增长 [9] - 随着数量分析方法普及,相关研究更广泛深入,理论上通过 DSGE 模型分析影响情况和机制,实证上搭建 VAR 模型从多层面分析影响 [10] - 实证分析包括综合论证经济效应、分析细分领域投资的异质性、探究发挥经济效应的路径和机制 [11][13][15] - 报告从搭建理论和实证模型、开展异质性分析、分析内在机制三方面开展研究,为完善投资政策和金融服务策略提供参考 [17] 理论模型 - 搭建简化的 DSGE 模型,论证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程度、作用机制、时间趋势和影响因素 [18] - 得出三个推论:基础设施投资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初期影响达峰值后降低趋近于零;作用程度受其在经济体系中地位影响;也受其他产业发展程度影响 [21][22] 实证分析 模型搭建与数据处理 - 搭建包括经济产出和基础设施投资两个变量的 VAR 模型框架,样本覆盖 31 个省 / 市 / 区,时间跨度为 2003 - 2021 年,数据来源于相关统计年鉴 [24] 回归结果 - 总体样本回归显示,基础设施投资在 1% 显著性水平下成为经济产出的格兰杰原因,对经济增长有促进作用,影响路径先升后降,第 5 年左右达峰值,第 8 - 10 年降至 0 [26] - 不同时期异质性分析表明,两个阶段基础设施投资均在 1% 显著性水平下成为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但 2012 年后促进作用程度弱化 [26][27] - 不同省份异质性分析显示,东部、中部、西部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在 1% 显著性水平下成为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东北地区检验不显著 [27] - 城乡异质性分析表明,城镇和农村地区基础设施投资分别在 5%、1% 显著性水平下成为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农村投资经济效应略高 [31] - 传统与新型基础设施投资异质性分析显示,传统基础设施在 1% 显著性水平下成为经济增长的格兰杰原因,新型基础设施样本暂不显著 [31] 回归结果的原因与机制分析 - 基础设施投资经济效应的产业联动机制:2012 - 2020 年基础设施行业整体在产业体系中的地位下降,导致投资对上下游产业影响程度下降;投资短期带动上游产业投资,中长期为下游产业提供生产资本 [36][38] - 产业联动机制的进一步讨论:不同区域、城乡、行业基础设施投资长期经济效应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是产业结构差异,基础设施投资应与其他产业协同、均衡发展 [39][40] 基础设施投资债务问题 - 大规模基础设施建设周期伴随宏观经济加杠杆,2022 年末我国宏观杠杆率超 300%,政府部门债务负担尤重,开展投资要把握好投资和风险、增量和存量的关系 [42][43] - 继续开展投资要抓住重点领域适度超前投资、平衡投资和债务风险、统筹新增和存量资产 [44] 结论与建议 基础设施投资的政策建议 - 降低对基础设施投资的依赖度,依靠创新激发经济活力,包括深化要素市场化改革、挖掘需求潜力、推动产业升级 [48] - 优化基础设施布局、结构和功能,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包括补齐中西部短板、加大农村投资、推动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协同发展 [49] - 统筹基础设施和其他产业,建设完善现代化产业体系,如在东北地区推动项目落地和完善产业体系,在新型基础设施领域超前布局和加速上层产业发展 [49][51] - 健全资金筹集机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包括推进国有资本运营改革、促进财政和社会资本优势互补 [51] - 考虑投资对宏观杠杆率的影响,避免增加债务风险,包括控制新增投资规模、盘活存量资产 [52] 做好基础设施投资金融服务 - 聚焦重点领域和项目,提高金融服务精准度和有效性,包括支持东中西部重点领域、推动服务下沉农村、支持传统和新型基础设施 [53] - 围绕多元化需求,加强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综合服务质效,包括做好配套融资、完善投贷联动机制、推进直接融资 [54] - 对接盘活存量资产需求,推出适配金融服务,包括助力盘活资产、做好盘活资金服务 [55] - 防范投资领域相关风险,保障金融资产安全和经济稳定 [55]
筑基兴业:基础设施投资的新质生产力形成与金融服务协同
2025-01-09 2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