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热

搜索文档
心相近丨“当好友谊使者和合作桥梁”——中国中亚共筑友好合作的青春纽带
新华网· 2025-06-14 11:02
中国-中亚青年教育合作 - 中国石油大学(北京)累计培养中亚留学生2000余人次,在中亚国家多领域合作中发挥积极作用[4] - 北京语言大学哈萨克斯坦分校首批学生已完成近9个月中文预科学习,计划参加汉语水平考试并选择专业方向[6] - 吉尔吉斯斯坦鲁班工坊运行半年内已培训4000多名学生,重点覆盖水利水电、电气工程等技术领域[7] 职业教育与技术培训 - 中亚地区鲁班工坊网络快速扩张,包括塔吉克斯坦(运营2年)、哈萨克斯坦(筹备第二所)、乌兹别克斯坦(2023年揭牌)等[8] - 哈萨克斯坦首个鲁班工坊聚焦汽车制造与维修专业,采用理论+实践教学模式,应对当地对中国汽车品牌技术人才需求[9] - 吉尔吉斯斯坦鲁班工坊配备数字化测绘仪器与无人机技术培训,直接支持中吉乌铁路等基建项目人才需求[7] 语言与文化纽带 - 中亚留学生典型案例:土库曼斯坦学生若贺曼完成本科至博士13年学业后留校工作,协助新留学生适应中国生活[3] - 哈萨克斯坦青年木哈从零中文基础到企业管理硕士毕业,反映中文教育对职业发展的转化价值[4] - 托卡耶夫总统曾在北京语言大学学习的经历,显著提升当地学生对中文学习的认同感[6]
新华时评丨“中文热”折射“中国热”
新华社· 2025-06-05 17:11
中文热现象 - 汉语水平考试(HSK)考生人数年均增长20%,2024年全球考生超81万人 [1] - 85个国家将中文纳入国民教育体系,国际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累计超2亿人 [1] - 中文能力在泰国、越南等国的旅游、贸易行业招聘中成为加分项 [2] 经贸驱动因素 - 中国为全球15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主要贸易伙伴,共建"一带一路"覆盖超四分之三国家 [2] - 广交会、进博会、服贸会上外商使用中文寻找商机成为普遍现象 [2] - "中文+职业技能"培养模式在坦桑尼亚等国家推广,助力国际就业 [2] 文化传播效应 - 2024年中国免签入境外国人达2011.5万人次,同比上升112.3% [2] - 超60%来华旅行者以体验中国文化为主要目的 [2] - 国产电影《哪吒2》成为全球票房最高动画电影,带动海外中文学习需求 [3] 科技赋能影响 - DeepSeek等AI大模型技术推动中文内容国际传播,联合国中文日活动采用AI生成诗词 [3] - "智慧学中文"线上课程覆盖22个阿拉伯国家,学习人次超100万 [3] - 北京语言大学研发"国际中文智慧教学系统",实现数字化语言学习 [3]
从“中国游”到“中国购”(市场漫步)
人民日报· 2025-05-21 05:51
文旅消费热潮 - 全球兴起以文旅消费为核心的"中国热",区别于产业投资,更贴近普通民众[1][2] - 国际航线数量显著增长,中外航司前4月执行国际客运航班周均达6428班,同比增长25.4%[1] - "五一"假期外国人出入境111.5万人次,同比增长43.1%,新增79个免签国家[1] 政策驱动因素 - 中国持续扩大高水平对外开放,首批向拉美和加勒比地区5国实施免签政策[3] - 优化离境退税政策,起退点从500元下调至200元,现金退税限额从1万元上调至2万元[3] - 推广全国"即买即退"服务,提升境外游客购物体验和消费意愿[3] 消费行为变化 - 外国游客专程来华购物现象普遍,形成"代购团"和跨境采购热潮[1] - 购物清单从传统商品扩展到智能家居、小家电等高附加值产品[4] - 带有中国文化符号的特色商品如中式礼服、缂丝团扇等成为消费新宠[4] 产业升级表现 - "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型,品质和创新成为核心竞争力[4] - 中国商品凭借创新创造和高性价比获得全球消费者青睐[4] - 文旅消费融合带动中国文化输出,汉服等文化元素吸引外国游客[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