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躯体化
icon
搜索文档
深度了解自己|情绪的身体信号:如何通过躯体化反应识别被压抑的心理需求
经济观察报· 2025-07-06 08:25
情绪躯体化现象 - 心理压力或未表达情绪会转化为身体症状 表现为喉咙窒息感 心口剧痛 头皮发紧等症状 [1][3] - 案例显示14岁男孩反复出现喉咙窒息感 检查无器质性病变 最终确诊为焦虑引发的过度换气综合征 [1][2] - 其他案例包括高三女生模考时心口剧痛(心脏神经官能症) 职场妈妈头皮紧箍感(紧张性头痛) [3] 躯体化作用机制 - 呼吸系统:焦虑导致呼吸急促浅表 引发喉咙发紧 胸闷等症状 如男孩的窒息感是身体传递"需要情绪照顾"的信号 [5] - 神经系统:情绪能量积累引发功能紊乱 表现为心悸 失眠 头痛 如高三女生心口剧痛属于神经系统的过载反应 [5] - 肌肉骨骼系统:长期压力转化为慢性疼痛 如肩颈僵硬 偏头痛 办公室人群易成为情绪压力容器 [5] - 消化系统:胃部作为情绪晴雨表 焦虑导致茶饭不思 情感空虚引发暴饮暴食 职场妈妈因愤怒积压出现胃部不适 [6] 躯体化信号解码方法 - 建立身体觉察日记 记录症状细节(如持续时间) 伴随情绪及触发事件 [7] - 追溯情绪触发点 区分表面情绪(生气)与深层情绪(委屈 害怕) [7] - 解读未满足需求 如男孩渴望被理解 职场妈妈需要被看见付出 [7] - 通过深呼吸 热敷等身体干预 结合写日记 倾诉等情绪释放方式实现转化 [7] 躯体化现象本质 - 身体症状是大脑情绪处理器超负荷后的替代表达方式 属于进化遗留的原始情绪传递机制 [3] - 现代人过度依赖理智化压抑情绪 迫使身体以隐蔽方式发声 如窒息感象征"无法承受压力" [4][8] - 尊重身体信号是心理健康起点 需识别背后对连接 边界 自我价值确认等深层需求 [8]
胃病、闭经、湿疹、失明:藏在疾病后的情绪问题
虎嗅· 2025-04-27 13:18
1980年的夏天,精神病学和人类学家Arthur Kleinman教授访问中国,他有一个有趣的发现: 在过去,和美国相比,中国的抑郁症患病率非常低,但大量精神科和内科的病人被确诊为"神经虚弱"。 这一现象在后来的很多研究中得到证实,许多中国患者前往精神科求助时,都以躯体症状而不是心理不适为主诉,中国人的躯体化报告率远高于西方人 群,在抑郁症患者的临床报告中尤为明显(Nikelly,Arthur.1988)。 在我们所处的东亚文化中,大多数人往往不善表达情绪,加之社会对心理问题的接受度较低,人们更倾向于用"身体疼痛"来描述内心的焦虑和困扰 (Kirmayer&Young,1998)。 来到21世纪的今天,情况并没有好太多。正如今天故事里的4位主人公,当他们在人生的不同阶段遭遇情绪危机时,最先"表达"的依旧是身体:月经失 调、胃痛、湿疹、失明…… 他们求医问药,却得不到任何诊断结果。兜兜转转最终才意识到,原来是身体不得已在用疼痛提醒我们,该关照自己的情绪了。 以下是这4位朋友的讲述。 失恋后,24岁的我闭经10个月 佳佳,25岁,女,自由职业 2023年,我大四,正在一段暧昧了好几年的关系中苦苦挣扎。我们相识于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