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gent即服务

搜索文档
《2025年产业AI应用热力报告》重磅发布
财富在线· 2025-09-10 15:52
核心观点 - 垂直产业平台是AI技术大规模应用的主力军 [2] - 平台化采销过程是AI应用热度最高的业务场景大类 [2] - 场景热度集中,51%的AI技术应用集中在TOP10业务场景小类 [2] - TOP3热度场景——行业知识查询、需求预测和趋势洞察、商品检索/筛选/推荐在就绪度、价值度、易用性、通用性四方面表现优异 [2] - AI驱动垂直产业平台业务范式转型,"Agent即服务"成为新趋势 [2] - TOP10潜力场景包括行业知识查询、营销、产品设计等兼具高就绪度与高价值度的领域 [2] 垂直产业平台AI应用现状 - 196家垂直产业平台已发布503个AI应用,覆盖13个业务场景大类和60+业务场景小类 [3] - 平台化采销过程包含需求预测、商品检索、动态定价等12个具体场景小类 [5] - 产业领域AI落地进展缓慢,互联网/生活服务/教育/金融/医疗五大行业占已备案算法的85%,而工业领域(电子电器/汽车/钢铁等)仅占10% [6] 产业AI落地核心难点 - 高质量数据获取难:企业私域数据渠道有限、成本高,且存在数据标准不统一、多模态问题 [8] - 数据加工协同难:中小企业数字化进程慢,数据孤岛现象严重 [8] - 高价值场景切入难:当前应用集中于容错率高的交互类场景,核心价值链环节(研发/采销/生产)因时效性、精准性要求高而渗透不足 [8] 垂直产业平台数据优势 - 数据覆盖研发设计、采购销售、生产制造、仓储物流主要场景,其中平台自有数据占比60%,用户数据24%,第三方数据16% [8][10] - 平台数据实时更新率高,且源自真实业务往来,形成与场景绑定的数据链而非离散数据点 [10][13] - 成立10年以上的平台占比49%,5-10年占比43%,具备深厚行业数据积累 [11] 场景热度与价值分析 - 平台化采销过程因涉及多环节匹配协作,与AI技术优势高度契合,降本提效效果显著 [20] - TOP3场景(行业知识查询、需求预测、商品检索)底层数据依赖采购/销售/产品数据,平台数据基础好:覆盖率100%、实时更新率75%以上、结构化程度高 [23][27] - 这些场景直接提升产业链交易效率,且数据以自有及共生为主,权属风险低 [24][25] 技术基础设施进展 - 算力成本大幅下降:达到GPT-3.5水平的系统推理成本降幅超280倍,主流GPU(A800/H100)价格近两年跌幅超50% [33] - 算法架构革新:从Transformer转向混合专家(MoE)等高效架构,国内大模型与美国性能差距缩小至3个月内 [33] - 企业数字化基础完善:90%以上规上企业应用数字化技术,97.2%企业使用信息化管理系统 [33] 市场推广基础 - 垂直产业平台平均渗透率2%-3%,已累计服务超700万产业企业 [15] - AI服务多产品化、平台化,推广成本低,且多为现有服务的智能化升级 [16][17]
AI服务架构的范式跃迁:从“模型即服务”到“Agent即服务”
36氪· 2025-05-19 20:04
AI Agent技术演进 - AI服务架构正从"模型即服务"向"Agent即服务"跃迁 2025年被视为AI Agent"元年" [1] - AI Agent基于目标驱动 具备环境感知 自主决策 任务执行和学习能力 以大语言模型为核心大脑 [2] - 主流分类包括基于规则 传统机器学习和LLM-based三种技术路径 [3][4] AI Agent功能分类 - 按功能分为信息获取 任务自动化 个人助理 决策支持 创作生成和娱乐交互六大类 [6][7] - 应用场景覆盖客户服务 金融 教育 医疗 零售 内容创作 软件开发和智能制造八大领域 [8][9] AI Agent产业链 - 底层基础设施包括算力 数据和网络存储三大要素 [11] - 核心层由大语言模型和规划 记忆等算法构成 [12] - 中间层提供组件化和平台化服务 终端层分为通用型 垂直行业和嵌入式三类产品 [13][14] 行业发展历程 - 萌芽于20世纪50年代的理论探索 80年代进入符号主义与连接主义发展期 [16][17] - 2000年代机器学习与互联网推动应用落地 2020年后大语言模型驱动爆发式增长 [18][19][20] 中国出海企业案例 - HeyGen专注AI视频生成 海外ARR达3500万美元 估值5亿美元 [22][23][24] - 来也科技提供RPA+AI解决方案 累计融资超1.6亿美元 [26][27][29] - 波形智能开发长文本生成工具 布局多语言市场 [30][31][32] 行业痛点与解决方案 - 面临算力成本高 供给不足和能耗大三大挑战 [33] - 通过算法优化 专用芯片 边缘计算和绿色算力等路径应对 [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