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China Auto Manufacturers_ Expert’s Take on New EV Orders; 4Q24_25E Auto Market Outlook
Audi·2024-11-15 11:17

一、涉及行业 中国汽车制造业[10] 二、核心观点及论据 (一)订单量相关 1. 10月订单量及趋势 - 10月整体订单量趋势良好,11月4 - 10日整体订单量周环比有5 - 10%的稳健增长[11]。 2. 各车企订单量情况 - Li Auto:11月1 - 10日订单量为1.9万单位,10月为5.8万单位,预计11月订单量达6万单位[13]。 - Nio:10月订单量为1.8 - 1.9万单位(不含Onvo),受1万元人民币激励削减影响。11月4 - 10日订单量反弹至5千单位,可能是由于即将到来的2 - 3千元人民币激励逐步取消[13]。 - Xpeng:11月4 - 10日订单量为4.5万单位,其中P7+锁定订单3万+。预计在2024年底前交付1.5万P7+,12月预计月销量超3万单位[13]。 - Huawei Harmony:11月4 - 10日订单量为9 - 10千单位。Luxeed R7已累计3万订单,高于2024年预计总产量2.5 - 3万,可能影响未来订单量。预计MATE 70的推出将提升订单量[13]。 - Zeekr:11月4 - 10日订单量为5.5千单位,其中7X占35 - 40%(与001相同)。预计11/12月每月订单量超2万单位[13]。 - BYD(Dynasty & Ocean):11月4 - 10日订单量为11 - 11.5万单位,1 - 10日订单量为15 - 16万单位。预计11月订单量继续超50万单位[13]。 - GAC BEV:11月4 - 10日订单量为2万单位(1万来自RT,2千来自2代V),1 - 10日订单量达2.5万单位[13]。 - Xiaomi:11月4 - 10日订单量为5.5千单位,1 - 10日订单量为7 - 7.5千单位[13]。 - Leapmotor:11月4 - 10日订单量为1万单位,C系列车型占90%。预计12月C10和C16月销量达1万单位[13]。 (二)产能与交付相关 1. 2024年11 - 12月产能影响订单量 - 对于2024年11/12月,预计产能是订单量(特别是20万人民币以下主流市场)的关键影响因素,因为客户可能希望在2024年底前交付以获得以旧换新补贴[11]。 2. 各车企交付预期 - Xpeng:已承诺在年底前交付1.5万P7+,约有5千单位库存可交付,各车型正在增产,预计12月总交付量接近3万单位[16]。 - BYD:由于其产量规模大难以衡量产能,自9月以来,随着以旧换新补贴政策生效,每月订单量持续超50万单位。预计11月订单量保持在50万以上,12月交付量超50万单位可行[17]。 - Leapmotor:重点生产C16,目标是月销量超1万单位。如果产量按预期增加,12月交付量可能超4万单位[18]。 (三)价格相关 1. 年底价格战可能性低 - 由于整个行业订单积压情况良好,年底不太可能出现价格战。目前汽车制造商(OEMs)的重点可能是及时交付,而不是进一步打折以抢占市场份额[19]。 2. 各车企价格策略 - 短期内包括BYD在内的大多数汽车制造商没有降价动力,特别是20万人民币以下车型。价格调整通常在产品推出时体现,推出后进一步降价不太可能[33]。 - NIO和Li Auto等品牌可能认为已经达到2024年目标,不需要进一步打折[34]。 - BYD已在消费者心中确立了定价基准和新能源汽车(NEV)主导地位,不需要激进的定价策略来维持需求,稳定定价趋势有望持续[35]。 (四)补贴相关 1. 补贴政策影响及延续可能性 - 许多汽车制造商(OEMs)正在推动补贴政策的延长,目前补贴的影响远超预期,主要担忧是资金可能在年底前耗尽而不是未充分利用。鉴于今年强劲的销售业绩,补贴很有可能延续到明年[28]。 - 如果政府政策明年初不延续,对于面临大量订单积压问题的品牌,自己承担补贴成本是一种现实的情况[29]。 (五)市场竞争与发展相关 1. NEV市场竞争格局 - 2025年新能源汽车(NEV)渗透率的增长主要是以传统豪华品牌和合资品牌为代价,这些品牌新能源汽车产品不足且销售渠道传统。传统品牌经销商的担忧在增加,大型经销商集团如ZSG已开始投资新能源汽车品牌(如Huawei Harmony),可能是因为他们看到内燃机汽车(ICEs)的未来不确定[29]。 - 到2025年中期,缺乏从内燃机汽车向新能源汽车转型资源的小经销商可能面临重大冲击。预计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将达65 - 70%[30]。 2. 车企竞争策略 - 竞争对手挑战BYD:像吉利和长安等竞争对手采用针对性策略挑战BYD的市场主导地位,包括直接针对BYD 20万人民币以下核心车型竞争高销量细分市场;优先发展纯电动汽车(BEV)以区别于BYD以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HEV)为主的产品线,吸引不同客户群;利用性价比和高级驾驶辅助系统(ADAS)等技术特性提升产品[32]。 - Li Auto竞争压力:Li Auto在满足家庭、社交和科技三个核心消费者需求方面有较强地位,在家庭SUV细分市场有明显优势,但没有显著竞争壁垒的情况下,可能面临来自BYD和Huawei等竞争对手日益增长的压力。Li Auto在纯电动汽车市场面临挑战,高价位车型销售困难,可能需要采用中等价位策略,让消费者根据实用性而非价格在混合动力和纯电动车型之间选择[45][46]。 3. 经销商转型影响 - ZSG从豪华品牌经销商转向Huawei Harmony商店将显著影响奔驰、宝马、奥迪(BBA)的销售渠道,可能削弱经销商信心并限制销售增长。虽然销售不会立即下降,但随着经销商信心下降和补贴效果减弱,BBA将难以提高销量。这与大众和丰田价格战后的情况类似,当时由于定价策略对需求推动效果不佳,销售停滞[45]。 三、其他重要内容 1. 研究报告的利益冲突披露 - 花旗集团(Citigroup)与研究报告中涉及的公司有业务往来,可能存在利益冲突,投资者应将此报告仅作为投资决策的一个因素[14]。 2. 各车企股票相关信息(如有) - 报告中提及了多家车企的股票代码、股价等信息,如宝马(BMWG.DE; €67.84; 2; 11 Nov 24; 17:30)、比亚迪(1211.HK; HK$274.0; 1; 12 Nov 24; 16:10)等[47]。 3. 花旗集团在各车企的市场操作及业务关系 - 自2023年1月1日起,花旗集团在Li Auto Inc、Geely Automobile Holdings Ltd、BYD Co Ltd、Xiaomi Corp等公司的公开交易股票证券方面有做市操作[58]。 - 在过去12个月内,花旗集团或其附属公司在大众、小鹏等公司的证券发售中担任经理或联合经理,在宝马、奔驰、蔚来等公司的债务证券中持有100万美元或更多的头寸,从宝马、比亚迪等众多公司获得投资银行服务报酬或其他产品和服务报酬,与宝马、比亚迪等众多公司有投资银行客户关系等[58]。 4. 研究报告评级相关 - 花旗研究(Citi Research)的股票推荐包括投资评级(买入、中性、卖出)和可选风险评级(高风险股票),评级基于分析师对预期总回报(ETR)和风险的预期,目标价格基于12个月的时间范围[68]。 - 还提到了催化剂观察/短期观点(Catalyst Watch/STV)评级披露,包括上涨/下跌评级等相关内容[68]。 5. 报告的适用范围及分发限制 - 报告仅供上海信鱼私募基金管理有限公司研究使用,不得外传。在不同国家和地区有不同的分发和适用情况,如在中国内地(不包括香港特别行政区)不得分发,在一些国家仅面向特定投资者(如在韩国仅面向专业投资者)等[9][14][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