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激光雷达行业、自动驾驶行业、机器人行业 - 公司:比亚迪电子、吉利、长安、广汽、上汽、速腾科技、禾赛科技、华为、德赛、恒润、黎明、冰松、索尼、明明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激光雷达成本与应用 - 激光雷达成本显著降低,低端产品单颗降至七八百元,推动其在十几万元级别车型用于 L2 级辅助驾驶,L3 级自动驾驶需多颗用于 30 万元以上车型实现安全冗余[1][3][4] - 七八百元可对标 AT 系列和 M 系列技术路线产品,AT 系列用硅 PM、64 组收发模块,M 系列用两组收发模块加 maps 及 2D 扫描方式,成本低[6] - 激光雷达终极成本取决于性能和规模,高性能五百多线或上千线预计两三千元,中等性能 A728 约 1000 元,ATATXM 插座型量大后有望降至 600 元,低性能补盲两三百元,高性能补盲 500 元左右[18] 市场格局与竞争 - 第三方激光雷达供应商形成寡头格局,新玩家面临硬件自研能力和量产经验双重壁垒,进入需投入大量资金,产线估计上亿[7][8][10] - 市场呈现双寡头竞争,速腾科技价格竞争激进,禾赛科技注重盈利能力[17] - 传统车企倾向成本低的激光雷达方案,如速腾基于 MAX 技术产品;新兴势力偏好高性能方案,如禾赛撞击式方案[1][12] 车企自主研发情况 - 部分车企如比亚迪电子能自主研发激光雷达,得益于量产能力、工厂质量管控经验和 by+V 方案降低开发难度,但量产时间和最终成本不确定[1][9] - 车企至少年销 50 万台以上才有能力自制传感器,否则指定供应商管理控制成本更经济[22] 国产化进展与降本空间 - 自动驾驶激光雷达各模块基本实现国产化替代,发射模块部分依赖国外技术,扫描和接收模块国内厂商已能替代[14] - 降本空间集中在规模化量产和控制算法固化后 ASIC 应用,高性能激光雷达 SPAD 组件也有降本空间,技术路线和算法固化后每台设备预计省几十元[15] 不同级别自动驾驶需求 - L3 级自动驾驶方案需两颗算力约 2000TOPS 芯片支持,考虑冗余备份,预计三年内普及[3][36][37] - L4 级自动驾驶汽车通常前向后向各一颗常规激光雷达,周边 4 - 6 颗补盲激光雷达确保 360 度全覆盖,L4 时代将显著增加激光雷达需求,其普及关键在于运营成本控制和商业化应用[19][20][37] 激光雷达在其他领域应用 - 激光雷达在机器人领域,低速、对目标精确反应要求低用视觉传感器,快速移动、复杂环境、与人交互场景更具优势,如扫地机器人用其可实现更好避障[25] - 家庭服务机器人运动速度慢、交互需求低用视觉传感器,涉及快速移动、复杂环境、与人交互需用激光雷达[26] 激光雷达技术方案与配置 - 端到端大模型方案成主流,不区分前融合和后融合,提高系统性能、简化算力分配[28] - 半固态激光雷达向转镜式方案发展,现有 MAX 方案有孔径小、测距有限等问题,未来转向 SPAD 加 Visual 线光斑方案降本提性能[29][30] - 全固态激光雷达主要采用 Flash 方案,通过 SET 加 Visual 技术实现测距和分辨率要求[31]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市场报价与实际内部价格有差异,内部价格通常更低[5] - 主机厂通常要看到产品原型机(A 样)并论证性能偏差可解释、问题可解决才会定点[11] - 速腾高端路线开发自研芯片,预计 2026 年左右推出产品;低成本路线用改款 459 型号,待索尼芯片上市确定最终状态[13] - 华为激光雷达业务和车载业务事业线联系不紧密,成本控制严,自有方案成本高,未来有望降至 1000 多元,目前推整套自家方案[23][24] - 目前机器人应用场景未明确,多处于炫技阶段,主要用于工业用途,车载市场更成熟、需求大[27] - 豪华车前置三颗激光雷达 FOV 大但算法拼接复杂,点密度增加不明显,不如一颗高性能有效;前保两颗激光雷达侧面不易被挡,但与顶上布置无显著优势[32][33][34] - 中介多传感器方案每个侧面传感器 200 - 300 元,共不到 1000 元,短期内定位于高端市场,L4 推出时可能向中低端扩展[35] - 目前车企较少开发面向 C 端市场的 L4 级别自动驾驶汽车,更倾向投入运营车辆[38]
激光雷达产业趋势专家交流
2025-03-12 15: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