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2025年3月美联储货币会议解读
2025-03-20 13:39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市场 美国金融市场、全球贸易市场、美股科技股市场、美债市场、黄金市场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美联储会议信息及市场影响 - 核心观点:美联储维持利率不变,保留年内两次降息预期,符合市场预期,提振短期市场情绪,但关税和通胀可能限制降息次数,市场反转需更多信号 [2][3][4] - 论据:鲍威尔强调为未来变化做准备,保持利率不变等待清晰信号;市场普遍预期利率不变但期待政策指引;美联储对经济评估乐观稳定市场信心;关税和通胀可能抬升影响降息次数 2. 点阵图及经济预测调整 - 核心观点:美联储上调 2025 年通胀和失业率预测,下调经济增速预测,官员对降息次数存在分歧 [4][6] - 论据:2025 年 GDP 增长从 2.1%下调至 1.7%,失业率从 4.3%上调至 4.4%,PCE 同比增速从 2.5%上调至 2.7%,核心 PCE 从 2.5%上调至 2.8%;四位官员认为降息一次,九位认为两次,两位认为三次,八位认为少于两次 3. 消费者信心与经济状况 - 核心观点:消费者信心走弱主要受关税和通胀预期影响,而非经济基本面恶化,就业市场稳健,对美国经济衰退担忧较低 [4][8] - 论据:鲍威尔表示就业市场平衡,失业率低,经济增长稳健;市场衰退预期模型显示过去 12 个月衰退概率约 25%,虽有上升但仍处较低区间 4. 通胀和通胀预期 - 核心观点:美联储难以明确区分关税对通胀的影响,短期通胀预期上升,长期预期存在矛盾,将密切关注 [4][9] - 论据:鲍威尔认为关税导致的通胀是暂时性的;密歇根大学数据显示长期通胀预期上升明显,但与其他数据相比是离群值 5. 两次降息计划原因 - 核心观点:通胀和经济增长相互抵消,政策和经济不确定性高,两次降息提供政策空间,五月维持当前利率可能性较高 [4][10][11] - 论据:鲍威尔指出相关原因;市场认为五月保持当前利率概率为 75% 6. 缩表政策调整 - 核心观点:美联储放缓缩表,仅针对美国国债,MBS 暂无减持计划,反映货币市场紧张但准备金充足 [4][12] - 论据:鲍威尔表示货币市场出现紧张情况,但准备金依然充足,考虑后决定放缓缩表 7. 市场情绪影响 - 核心观点:鲍威尔发言短期提振市场情绪,但需警惕 4 月 2 号特朗普可能出台的新关税政策影响美股情绪,市场在鲍威尔和特朗普表态间摇摆 [14] - 论据:鲍威尔表达美国经济状况优于预期,对关税态度为暂时性,对经济增长乐观;特朗普称处在转型压力中 8. 联邦政府裁员对就业市场影响 - 核心观点:联邦政府裁员对整体就业市场无明显影响 [15] - 论据:联邦政府只能削减自身裁员,2024 年联邦政府对美国新增非农就业贡献为 2.3%,联邦和州政府合计贡献 8.95%,所有级别政府合计贡献约 22%;2 月非农数据显示失业率外溢影响仅到州一级,最多 10%冲击 9. 人民币汇率预期 - 核心观点:短期内美元指数预计在 103 左右低位震荡,人民币汇率将保持相对稳健状态 [4][16] - 论据:美国衰退预期和欧洲崛起预期使欧元升值、美元贬值趋势有所演绎 10. 美股科技股估值影响因素 - 核心观点:美联储降息预期提振科技股估值,关税可能导致美联储政策变化,“东升西落”资金流动可持续性视具体情况而定 [17] - 论据:关税若传导至通胀,美联储可能调整政策 11. 美股、美债、黄金同时上涨解读 - 核心观点:不同投资者找到各自信息,市场既交易经济稳健,又交易宽松和利率下行 [18] - 论据:美联储注入经济信心并保留降息预期,美股表现良好;相对于较高货币政策立场,美债和黄金上涨 12. 2025 年财政支出和赤字预期 - 核心观点:2025 年财政支出与赤字可能与 2024 年基本持平,美国仍处高赤字状态 [19] - 论据:根据最近通过的预算情况分析,截至今年 2 月,美国财政部数据显示赤字约为 1.15 万亿美元 13. 加征关税后财政收支增加情况 - 核心观点:加征关税后财政收入增加量级在 1000 亿至 4000 亿美元之间 [20] - 论据:市场研究普遍观点 14. 美债和黄金走势 - 核心观点:美债利率短期内维持震荡,黄金短期内继续延续良好表现并突破历史新高 [21] - 论据:美债利率近期从 4.4%-4.5%降至 4.1%,目前稳定在 4.2%左右;若无进一步衰退信号,美债利率将震荡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4 月初即将公布的美国优先贸易政策备忘录调查结果可能影响全球风险偏好 [5] 2. 鲍威尔提到删除“朝着 2%的通胀目标前进”这句话无实际意义,但货币政策对美国通胀及预期影响显著;国债赎回上限从 250 亿美元降至 50 亿美元,MBS 保持 350 亿美元不变,反映经济不确定性增加及美联储应对措施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