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强烈推荐可控核聚变行业此刻配置机会
2025-03-25 22:31

纪要涉及的行业 可控核聚变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行业表现强势原因:自2024年9月以来核聚变材料板块表现强势,源于行业内外部环境显著变化,美国Energy公司2028年运营发电且容量扩展标志商业化推进,国内订单、招标落地及资金兑现加速商业化装置运行[2]。 - 行业热度上升及前景:2025年1月6日至3月25日中证可控核聚变行业指数涨幅21.31%,大幅跑赢沪深300;可控核聚变是赛道机会,不必纠结商业化时间,关注实验堆投资带动零部件订单需求,基于2027年折现视角大量个股仍被低估[2][4]。 - 关键指标和技术路线:关键指标Q值中美达1.5左右,实现初步工程应用,但商业化成本未算通;主流技术路线有磁约束、引力约束和惯性约束,托克马克装置是主流,核心零部件为超导磁体和真空室,高磁场减少热损失[2][5]。 - 未来发展重点:未来几年发展重点是实验堆投资带动零部件订单增长,2027年前实验堆订单近600亿人民币,已到位资金300亿人民币,供不应求影响财报,关注2025 - 2027年零部件订单爆发投资机会[2][6]。 - 行业发展趋势:2000年后Q值单边上升,2023年以来行业底层转向,中国核聚变能源集团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资金、政策和装置端进展明朗[10]。 - AI技术影响:AI技术可等效放大反应机理提升Q值,加速工程应用进程,提高发电效率,加速商业化进程[2][13]。 - 政策支持影响:国内外政策支持为产业发展提供强大动力,国内两会提及、各地投资建设,美国项目获融资和签订协议[2][14]。 - 短期和长期前景:短期储备项目充足,单个实验堆价值超百亿,融资拉动装置建设和订单兑现,但企业产能不足;长期在能量释放等方面优势大,政策信号明确,未来资本开支增量弹性可能超预期[2][16]。 - 业绩增长和估值:2025 - 2026年行业可能持续业绩增长,行业内部竞争格局优良,未来可能经历长期且确定性的估值提升[19][20]。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历史背景:1990年代各国合作建设ITER装置推动技术进步,因装置造价高选择合作开发,类似国际空间站项目[7]。 - 国际合作影响:国际合作问题和某些国家制造业中心化导致ITER装置延期,影响整体进度[8][9]。 - 中国举措:2023年12月中国核聚变能源集团牵头成立创新联合体,合肥、成都、上海和北京四地到位超300亿人民币资金,各地有具体项目进展[11]。 - 美国项目:美国有黑桃装置和MIT旗下CFS公司的SPARC项目,分别获融资并签订协议、启动工程建设[12]。 - 核电投资:未来核电行业可能获庞大专项资金支持,2024年中国核准11台华龙一号投资额2200亿元,2023 - 2022年每年投资额2000亿元[15]。 - 反应堆进展:2月28日宣布华盛顿马拉喀什建设商业化电站,预计2028年发电;中国聚变装置有重要跨越,合肥夸父装置主机关键系统达国际先进水平[17]。 - 市场看法:市场对可控核聚变相关企业乐观,上海超导启动上市流程,中科院有招标和采购项目,预计二季度催化板块上攻,股票估值低有涨幅空间[18]。 - 成本构成:远期核电站视角下主机托卡马克占总体成本约30%,实验堆成本中56%为超导磁体,44%为真空室内部零部件[21]。 - 投资建议:核聚变技术投资潜力大,具体投资建议欢迎投资者私下交流[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