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深海科技专题报告:科技赋能,筑梦深蓝
2025-04-11 10:20

纪要涉及的行业 深海科技行业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当前时点推荐深海科技主题的原因 - 可能复刻低空经济超额行情,在风险偏好变好和流动性改善时展现弹性机会,2024 年低空经济行情在相关条件下产生较大行情[2] - 兼具稳健业绩与低估值属性,四月财报披露期有显著配置价值,营收和利润增速高,海工装备迎底部向上景气周期[2][3] - 横向对比综合打分高,舆论热度和投融资规模弱有补涨空间[2][4] - 沿海南部地区有区位优势,资源禀赋或形成产业集群效应[2][5] - 推动上游材料信息化和中游装备制造技术突破,带动制造产业高端化发展[2][9] - 有四大发展趋势,新型海洋运载器进入爆发期,探测能力提升[2][10][11] - 政策延续性显著,首次在两会高度被提及,战略地位重要[2][19] 2. 深海科技基本面优势:营收和利润增速高于其他重点主题,处于业绩预告和年报预披露前列,PE 和 PB 估值低于其他主题,兼具稳健业绩与低估值属性,四月财报披露期有投资价值[3] 3. 深海科技横向对比表现:综合打分仅次于水下机器人主题,但舆论热度和投融资规模弱,缺乏生活应用场景讨论度和一级市场重视,2025 年以来影响力与涨跌幅不匹配有补涨空间[4] 4. 深海科技区域发展优势:我国沿海省份有区位优势,可能形成产业集群效应,沿海南部地区优势明显,是重点投资区域[5] 5. 深海科技推动产业升级和技术突破:推动上游材料信息化和中游装备制造技术突破,企业从传统适应性设计向极限性设计转变,带动制造产业高端化,解决核心问题实现装备升级后下游产业将爆发式增长[9] 6. 当前投资聚焦领域及未来发展趋势:目前聚焦上游和中游核心技术突破及装备量发展,未来转向下游产业应用;四大趋势为探测平台向大潜深无人化等方向发展、水下目标信息获取多元融合、水下监测网发展、基础研究等作用增强;应关注新型海洋运载器等核心卡位环节[10] 7. 新型海洋运载器情况:解决矿产开发及科研探索“深入”和“远程”作业难题,2010 年至今进入爆发期,探测能力提升,中国“奋斗者号”达万米级别[11] 8. 海洋运载器产业发展情况:进入持续爆发节点,搭载传感器和作业工具,当前传感器主要基于声学技术,未来发展为以声纳为主体的融合传感体系,声学传感器水下传播距离最远[14] 9. 深海装备材料关键发展方向:发展适应深海环境、具备耐腐蚀和耐压属性的先进材料,涉及金属和非金属材料,还有包裹材料[15] 10. 水下无人潜航器产业链投资机会:产业链有较大投资机会,搭载声纳设备部分价值量占 20% - 30%,行业参与方众多[16] 11. 钛合金在深海装备应用前景:应用前景广阔,目前主要用于化工和航空航天,随着深海装备发展需求增加,预计未来年化需求达 500 亿吨,增速 20% - 30%,推荐关注相关公司[17] 12. 水下信息化产业关键发展方向:包括海底通信系统、观测网、警戒网,日本铺设近岸地震观测网,中国建设近岸警戒网,推荐关注相关上市公司[18] 13. 政策角度看深海科技:政策延续性显著,自 2012 年海洋强国建设提出后每年有相关政策,2025 年两会高度提及,我国油气对外依存率高、亚太能源缺口大需提高能源自主可控能力,降低产业成本需科技支撑[19][20] 14. 安全视角看发展深海科技:全球地缘政治不确定性增加,突破深海核心关键技术是实现“以深制海、以深致远、以深固防”战略的重要基础,打造陆海空天立体协同安全网络,与低空经济底层逻辑一致[21] 15. 地方政府响应政策情况:各沿海省份和重点城市积极响应,召开会议出台支持政策,部分地方进行机构改革推动海洋经济发展[22] 16. 深远海经济活动开展支持:需要强大海权支撑,我国进行亚丁湾护航等;光学水晶器技术应用广泛;无人潜航器应用领域多,民用未大规模使用因成本高,成本下降将在渔业开采等领域广泛应用[23] 17. 研发主体及转民空间:目前研发主体集中在科研机构或军工研究所,技术有很强转民空间,打开后将扩大市场需求,中长期看好行业发展前景[24]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1. 深海定义及环境特点挑战:深海指深度大于 1000 米海域,大于 6000 米为深渊,全球 71%表面被海洋覆盖,平均深度 3682 米;特点有高压、低温、黑暗无光、强腐蚀性、独特生态系统,给人类深海活动带来挑战[7][8][12] 2. 深远海养殖系统造价情况:深远海养殖系统每立方米造价盈亏平衡点为 1000 元,深蓝二号单平方米造价 2200 元,远高于盈亏平衡点[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