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电动车动力电池行业 - 公司:C公司、B公司、亿纬锂能、宁德时代、比亚迪、国轩高科、蜂巢新能源、松下、三井、丰田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1. 新国标要求及行业现状 - 新国标要求电池单体触发热失控后,电池包或系统在至少两小时观察期内无起火、无爆炸,所有点位温度小于60度,比前版更严格 [2] - 目前仅少数头部企业部分产品能达30 - 60分钟不燃烧、不爆炸,达两小时标准的占比不足10%;二三线厂商平均只能做到5 - 10分钟不爆炸不起火,占比约20% [1][2] - 2024年1.2太瓦时动力电池中,不超过50吉瓦时能达两小时标准,能做到30 - 60分钟的约七八十吉瓦时,总量不到100吉瓦时 [4] - 2026年7月1日起新申报车型须强制执行新国标,国内1.5太瓦时总产量中约400 - 500吉瓦时能达标,剩余2/3需改造,预计最多改造150 - 200吉瓦时,到2026年7月1日总计约600吉瓦时能满足要求 [1][19] 2. 电池材料与技术 - 提升电池安全性关键在于材料体系和技术应用,包括提高正极材料压实密度、优化隔膜耐热性、改进热失控防护材料、优化传感器和BMS计算功能等 [1] - 磷酸铁锂安全性优于三元材料,但能量密度低;负极材料从人造石墨升级到硅碳/硅氧,但后者存在体积膨胀问题;电解液可添加阻燃剂提升安全性 [1] - 全固态电池安全性优势显著,20安时和40安时硫化物固态电池可达10小时以上不起火、不爆炸,温度控制在60度以下,是未来发展方向 [3] 3. 企业差距与改进措施 - 头部电池厂与其他厂商差距主要在材料体系和技术应用,需提升关键材料性能、改进热失控防护材料、优化传感器和BMS功能、完善消防控制系统 [5][6] - BMS系统需实时监测电池参数,选用先进芯片,模块排列和PACK组装需考虑热失控材料应用,利用AI算法预警和断电 [1][14][16] 4. 固态电池发展情况 - 头部电子城提前固态电池上车计划,预计2026年第三季度进行60安时以上车规级全固态电芯小量装机测试,2027年第二季度至第三季度上路测试,2028年面向消费者销售搭载全固态电池的车辆 [3][21] - 40安时车规级全固态电芯已通过小试,60安时正在实验室验证及开发,预计2025年七八月份开始小试,2026年与主机厂验证并进入中试阶段 [22] - 亿纬处于20 - 30安时A样测试阶段,预计2025年下半年开发30或40安时中型电芯,2026年一季度或二季度推出43安时电芯小试线;比亚迪已完成60安时车规级电芯小批量测试,预计2025年9月前装车实验,2026年初小批量样车公告,年底前发售搭载全固态硫化物和卤化物电芯的车型 [24] 5. 新国标目的与影响 - 工信部制定新国标旨在规范液态电池安全性、推动行业洗牌、加速固态电池商业化 [3][21] - 提升安全技术标准可能使部分供应商因研发、工艺、检测等问题无法满足新国标,需调整改进后才能继续生产 [32]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防爆阀及泄压装置可事后减轻安全风险,但更重要的是提前预防,从多方面精细调整确保整体安全性 [13] - 气凝胶用于电芯与pack之间散热,近年开始广泛使用;云母片用于电池包阻燃,延长阻燃时间可能需增加用量 [17][18] - 固态电池也可能产生烟气,现有技术通过排烟管道将烟气排到车体外保护乘客安全 [20] - 工信部两小时观察期标准由头部公司专家讨论制定,最初有不同意见,最终定为两小时以提高标准严苛度 [27] - 电芯热失控在电动车燃爆事故中占比85%,电池制造企业需承担主要责任 [28] - 液态电解质是电芯失控主要风险源,失控概率占60% [29] - 动力电池供应商安全性差异由材料体系、工艺、检测等因素决定 [30] - 卤化物固态电池电导率较高,但存在制造成本高、原材料昂贵、工艺设备要求高、环境适应性差等问题,行业对其持乐观态度,多家公司正在攻克难题 [34] - 中国研发乳化固态电池会避开日本专利,确保不受国外专利限制 [35]
电动车安全要求新国标解读专家会
2025-04-17 23: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