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可控核聚变深度:全球共振,核聚变行业快速发展
2025-04-21 11:00

纪要涉及的行业或者公司 - 行业:核聚变行业 - 公司:九紫新能、昆仑资本、中核集团、中国军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中国巨石、北京零点居能、新环巨能、能量基点、新奥集团、联创光电子公司、联创超导、CFS、TAE Technologies、Helion Energy、Journey Energy、CleanEnergy、微软、OpenAI、西部超导、上海超导、永鼎股份、东部超导、国望电器、合锻智能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 核聚变优势:核聚变通过结合轻原子核释放巨大能量,具有高效率和清洁性,一克氘氚燃料聚变释放的能量相当于燃烧 8 吨煤,可满足个人 60 年能源需求,且原料几乎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被视为理想的终极能源[3]。 - 商业化条件:实现可控核聚变化需要满足自持反应和稳定能源供应两个关键条件,物理学角度要求“聚变三乘积”超过 5×10²¹,Q 值大于 10,以确保成本效益[3][7]。 - 技术进展:中国 EAST 项目在 2025 年初实现 1 亿度持续 1,066 秒稳态运行,为世界最长,Q 值接近商业化标准,中美日欧已实现 Q 值大于 1,技术突破显著[3][8]。 - 行业发展:磁约束托卡马克是主流技术路线,ITER 项目核心部件交付顺利,中国多个大型托卡马克装置运行,国内已超过 10 个实验堆或示范堆在运作或规划中[3][9][11]。 - 项目建设:EAST 项目设备招标在 2025 年达到高峰,预计贡献 80 亿人民币设备需求,CFETR 项目设计完成,预计建设成本超过 1,200 亿人民币,资金支持明确[3][13]。 - 企业布局:民营企业积极布局核聚变,海外市场投资热度高涨,CleanEnergy 与微软签订电力采购协议,承诺 2028 年交付核聚变电力,表明市场信心[3][16][17]。 其他重要但是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产业链环节:核聚变产业链涉及上游设备制造、零部件供应等,应重点关注芯片行业特别是上游设备环节,该领域受外部关税摩擦影响几乎为零,具备较强投资价值[6]。 - 技术路线:托卡马克装置有引力约束、惯性约束和磁约束三种技术路线,磁约束方案最接近商业化应用,主流大型聚变项目均采用该方案[9]。 - 项目进展:BEST 总投资预计超过 150 亿人民币,计划于 2027 年底建成,今年 3 月份以来招标进度加速;CFEDR 预计投资约 800 亿人民币,将于 2028 年以后开工建设[14]。 - 资金支持:国内核聚变行业资金支持明确,中科院旗下九紫新能公司去年获得昆仑资本注资,中核集团成立的中国军民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注册资本快速增加[15]。 - 企业合作:联创光电子公司联创超导与中核设计研究院签订协议,共同建设混合实验项目,目标实现连续发电 100 兆瓦,总投资预计 200 亿人民币[24][26]。 - 材料应用:高温超导材料应用场景广泛,包括核聚变、核磁共振等领域,东部超导和上海超导是主要供应商[22]。 - 企业影响力:国望电器为 HL - 2M 托卡马克项目提供偏滤器线圈和大型真空高温核检漏设备,合锻智能获得 BEST 项目真空室订单并参与核心设备制造[2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