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跨境电商物流的机会与挑战
2025-04-23 09:48

纪要涉及的行业和公司 - 行业:跨境电商物流、美国零售业 - 公司:敦煌网、Hypoport、沃尔玛、Home Depot 纪要提到的核心观点和论据 跨境电商物流现状 - 包裹量与单价:今年一季度包裹总量增长,约为去年同期三分之一,但因去年一季度无T86数据无法直接对比;包裹单价从去年全年的47美元降至20美元,可能受低报或平台订单减少影响 [1][2] - 市场趋势:3月包裹增速快,美国消费市场整体向好;海外仓一二月入仓体积迅速增加,3月仍在增长 [1][2] 荷包订单减少原因 - 客户端平台为清理流量和国内集货仓库存,一季度清库存并转向半托管模式(海外仓),导致荷包订单减少且单价受影响 [1][4] 海外仓库库存情况 - 海外仓库几乎满负荷运转,多数卖家有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库存,部分大规模卖家提前备上半年或大半年库存以应对关税上涨,还有在途库存 [1][5] 不同商品类别情况 - 接触较多的商品类别有家居、汽配、户外用品、服装等;TEMU等平台发力使小件订单(3C产品、小家电等)增长显著;电子产品、服装和装饰品也占一定比例;家具体积大但门类较齐全平衡 [6] 美国海关政策变化及影响 - 政策调整:取消T86小包裹免税政策,预计采用统一税率模式提高处理效率 [1][8] - 短期影响:5月2号新政策实施初期系统可能不稳定,影响短时间出货,一两周内订单量预计恢复正常 [1][9] - 长期影响:商业力量和需求强劲,市场不会彻底崩溃,平台若税率过高可能退出市场,独立站或受益 [1][9] 独立站与平台税费承担差异 - 独立站税费由商家承担,出口清关环节完成支付;平台费用由平台处理,找代理商交税,合规成本高,许多卖家不敢自行处理 [10] 美国消费者购买中国商品价格差异原因 - 美国T86按零售价交税但实际打折,海关正常进口按FOB加运价交税,存在差异;高额关税使零售商和进口商压力大,可能导致供应链问题 [11][12] 中国商品对美国市场的影响 - 集装箱进口货物约38%来自中国,至少20%以上货源无法替代,如辅酶Q10原料95%由中国供应;美国维持高关税将面临供应链紊乱和商品短缺问题 [1][13] 美国零售业现状及趋势 - 现状:经历疫情、高通胀、高利率等冲击,库销比急剧下降,企业库存减少且资金紧张;进口货物量显著下跌,如第13周同比降3%,第14周环比降9%,第15周据说下跌超60% [1][14][17] - 趋势:2025年第四季度将明显缺货,五六月份现缺货迹象;线上销售比例将继续增加 [1][3][17] 全球运力及运价走势 - 5月美线包机航班减少,运输需求下降;全球运力调整,运价普遍受压制 [18] 中国企业在美国市场机会 - 拥有自主品牌、产品创新、全球采购和渠道掌控能力的中国企业有长期机会;中国制造企业应积极寻找新市场和战略,考虑收购海外品牌 [3][19][24] 跨境电商应对策略 - 转口贸易:通过东南亚转口贸易有可能,实施量取决于机场运力和货运代理协调能力,需观察美国清关效率和新系统测试结果 [19] - 开拓新市场:卖家考虑开拓欧洲、东南亚及南美市场规避美线风险,但转型需时间和对新市场的熟悉度 [20] - 模式转型:半托管海外仓模式主要是原做海外仓的买家继续使用,中小卖家资金和流量规模不支持,海外仓企业近期未大规模扩容 [21] - 转内销:转内销象征意义大于实际意义,出口产品标准、尺寸、款式、价格、账期和收款方式与国内有差异,多数商品难直接转内销 [22] 关税上调对消费群体影响 - 高端和低端品牌受影响小,中间层次产品受冲击大;高收入群体支出增加8000美元,收入受1%左右影响,低收入群体多花1000美元,收入受3%以上影响 [25] 美国零售库存情况及变化 - 一二月多进口1000亿美元库存,相当于2000亿美元零售价值,占每月6000亿零售额的0.3,集中在家电等行业,平均库存周期1 - 2个月;三月部分库存消化,预计五月部分品类短缺,六月更普遍,七八月份或改善 [26] 运输方式优势及适用商品 - 直发模式解决商品丰富度和低价问题,关税结构统一时仍有空间,适用于轻小件、定制化和高货值商品;低价轻小件商品适合水运 [26][27] 美国零售商面临风险 - 谈判不成功可能破产,核心指标为现金持有量和库销比;家具和服装类商品受影响大,电器类虽目前情况好但库存周转有补库存问题;通胀增加运营成本,美联储不降息使企业资金周转能力变差 [28][29][31] 其他重要但可能被忽略的内容 - 敦煌网下载量增加,因小批发商无法从美国大型进口商和批发商处获货,转向该平台解决货源问题;美国市场中中小型批发商进口环节占比低,通过敦煌网采购比例也低,但因供应链问题开始更多依赖该平台 [14][15][16] - 大型ODM厂商谨慎进入电商领域,虽具备资源但专注制造和成本控制,当前应考虑向价值链两端爬升提升品牌价值 [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