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国华(00370) - 2021 - 年度财报
00370国华(00370)2021-07-28 17:57

财务表现 - 公司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十五个月的总收入录得较快增长,主要来自房地产相关服务业务的收益贡献[13] - 公司在2021年3月31日止十五个月期间成功收窄了亏损,主要由于年末估值亏损及拨备的减少和期内补贴收入的增加[13] - 公司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十五个月的营业额为11.863亿港元,较2019年12月31日止十二个月的3.623亿港元增长227.4%[30] - 公司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十五个月的净亏损为3640万港元,较2019年12月31日止十二个月的1.061亿港元减少[30] - 公司资产减值亏损及公平值亏损合计减少约5150万港元[30] - 公司获得政府补助增加约3250万港元,主要与地热能及集中供热业务相关[30] - 公司融资租赁业务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十五个月的营业额为290万港元,较2019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1000万港元减少[30] - 公司融资租赁业务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十五个月的分部亏损为480万港元,较2019年12月31日止年度的180万港元增加[30] - 公司总资产为20.729亿港元,总负债为9.232亿港元,净资产为11.497亿港元[26] - 公司借贷业务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十五个月内营业额为2540万港元,较2019年度的2970万港元有所下降,但录得分部溢利1690万港元,而2019年度为分部亏损2220万港元[32] - 公司证券及期货经纪业务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十五个月内营业额仅为1000港元,较2019年度的40万港元大幅下降,并录得分部亏损2110万港元,其中包括1300万港元的商誉减值亏损[32] - 公司买卖业务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十五个月内营业额为5.714亿港元,较2019年度的3.089亿港元大幅增长,但录得分部亏损990万港元[32] - 公司证券投资业务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十五个月内营业额为380万港元,录得已变现实收益230万港元,而2019年度为未变现公平值亏损170万港元[36] - 公司货运业务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十五个月内营业额为200万港元,较2019年度的350万港元有所下降,录得分部亏损100万港元[36] - 公司物业投资业务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十五个月内未产生任何租赁收入,投资物业公平值为1.176亿港元,扣除未变现公平值亏损100万港元[36] - 公司物业经纪业务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十五个月内营业额为4530万港元,较2019年度的980万港元大幅增长,录得分部溢利1980万港元[39] - 物业经纪业务营业额为45,300,000港元,同比增长362.2%[40] - 物业经纪业务毛利为28,000,000港元,同比增长374.6%[40] - 物业经纪业务溢利为19,800,000港元,同比增长560%[40] - 楼宇建筑及室内设计业务营业额为4,600,000港元,分部亏损为8,100,000港元[41] - 物业发展业务待售物业金额为86,300,000港元,项目管理业务营业额为45,500,000港元,分部亏损为9,300,000港元[42] - 地热能业务营业额为18,000,000港元,毛利为800,000港元,分部亏损为8,300,000港元[48] - 楼宇建筑承包业务营业额为438,200,000港元,毛利为44,800,000港元,分部溢利为31,600,000港元[48] - 集中供热业务营业额为29,200,000港元,毛损为500,000港元,分部亏损为4,000,000港元[48] - 公司权益及流动资产净值分别为11.497亿港元和4.834亿港元,银行结余及现金为5030万港元,流动比率为1.53[56] - 公司有抵押信托贷款2.373亿港元,年利率12%,需在2022年3月偿还[56] - 公司有抵押银行贷款1190万港元,年利率5.8%,需在2022年1月偿还[56] - 公司无抵押短期贷款2020万港元,年利率16.8%,需在2022年2月和3月偿还[56] - 公司资产负债比率为0.18,计息及免息借款总额为3.668亿港元,资产总值为20.729亿港元[56] - 公司资本开支为4170万港元,主要用于中国厂房及设备[58] - 公司无重大资本承担,2019年12月31日有7000万港元资本承担用于收购附属公司[58] - 公司发展中待售物业8630万港元(包括土地使用权2720万港元)抵押给独立贷款人,作为信托贷款的担保[58] - 公司无重大或然负债[58] - 公司有充裕及可随时使用的财务资源,用于一般营运资金及现有业务营运[56] - 截至2021年3月31日,公司持有按公平值计入其他全面收益的金融资产约860万港元,较2019年12月31日的1120万港元有所下降[62] - 公司在2021年3月31日未持有任何与股本证券有关的按公平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而2019年12月31日持有约130万港元的上市证券[62] - 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十五个月内,公司通过出售上市证券录得已变现收益约230万港元,同时录得非交易证券投资的公平值亏损约260万港元[62] - 人民币汇率上调导致公司确认约3320万港元的汇兑收益[74] - 公司未建议派付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十五个月的任何末期股息[74] - 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十五个月,公司核数师中汇安达会计师事务所及其联属公司所获酬金总计194万港元,其中核数服务费用为130万港元,中期审阅服务费用为34万港元,其他特殊工作费用为30万港元[161] - 公司董事及高级管理层薪酬披露,其中薪酬组别为150万至200万港元的有1人[160] 业务发展 - 公司将继续加强主要业务的发展,并寻求机会扩大各项业务之间的协同效益[14] - 公司计划留意并购机会,在合适条件下引进有潜力的项目,以进一步提高盈利表现[14] - 公司主要营业地点中国内地及香港的经济活动呈现正常化的势头,加速了业务的开展[13] - 公司预计在疫苗广泛接种和封锁措施逐步撤销后,宏观经济情况将继续改善[14] - 公司对中国内地和香港的未来经营充满信心,认为香港资本市场对内地企业上市融资及引进外资具有独特优势[14] - 公司在上半年部分计划和项目因疫情受阻,但随着疫情逐渐受控,业务发展加快[13] - 中国内地经济强势复苏,香港市场情绪改善,公司业务受到的负面影响有所缓解[50] - 公司在2020/21年度完成了多项收购,包括地热能开发、建筑承包及集中供热业务[182] - 地热能供热符合国家政策,具有节能、低碳和环保特点,是优化能源结构的现实选择[183] - 公司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15个月完成了多项收购,包括收购地热能开发公司、楼宇建筑承包公司以及集中供热业务公司[186] - 公司地热能业务符合国家政策,具有节能、低碳、环保等特点,是优化能源结构的现实选择[186] - 公司环境数据涵盖河南、陕西、河北、山西及香港的业务运营[185] 企业管治 - 公司审计委员会已审阅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十五个月的财务报表,并与外部审计师中汇安达会计师事务所合作[76] - 公司已全面遵守上市规则附錄十四所載企業管治守則,但偏離守則條文第 A.6.7 條及 C.2.5 條[76] - 公司董事会确认其对维持集团风险管理和内部监控系统的责任,并每年检讨其有效性[76] - 公司董事局由五名执行董事和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确保技能和经验的平衡[82] - 公司已遵守企业管治守则的守则条文,仅偏离第A.6.7条及C.2.5条[79] - 公司将继续提升企业管治常规,确保符合业务操守及增长,并不时进行检讨[79] - 董事局负责批准和监督政策事宜、整体策略及预算、内部监控及风险管理制度[82] - 公司已接获各独立非执行董事的独立身份周年确认函,确认其独立性[88] - 董事局成员包括独立非执行董事,具备广泛的业务经验及专业技能[89] - 董事的委任、重选及罢免程序依据公司章程规定,提名委员会负责相关程序[90] - 公司董事局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十五个月内,符合上市规则关于独立非执行董事的要求[87] - 公司董事局建议在应届股东周年大会上重新委任候选连任的董事,包括王颖千女士、陈伟先生、樊捷先生及茹祥安先生[96][99] - 所有董事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5个月内均参与了持续专业发展培训,包括阅读监管规定最新资料和参加相关业务或董事职责的专家简报会/研讨会/会议[98][100][101] - 董事局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15个月内举行了例行会议,以审查和批准财务及经营表现,并考虑和批准公司的整体策略和政策[105][106] - 独立非执行董事茹祥安先生、刘海屏先生和刘彤辉先生因疫情影响未能出席公司于2020年4月17日、6月5日和8月31日举行的股东特别大会或股东周年大会[124][125] - 公司董事会会议通知至少提前14天发送给所有董事,会议文件至少提前3天发送[128] - 公司主席王颖千女士负责领导董事会并主持会议,确保重大事项得到及时讨论[131] - 公司现任行政总裁秦杰先生自2020年1月22日起负责整体管理和运营[131] - 公司设有四个委员会:审计委员会、提名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执行委员会[131] - 审计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主席为茹祥安先生[135] - 审计委员会在期内举行了三次会议,审阅了半年、十二个月及全年财务业绩[135] - 审计委员会已审阅公司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十五个月的全年业绩[135] - 公司董事会文件包含所有适当、完备及可靠的资料,确保董事能作出知情决定[128] - 公司董事会会议记录拟本在会议后合理时间内供董事传阅,定稿公开予董事查阅[128] - 公司董事会会议涉及重大利益冲突时,独立非执行董事需出席并参与讨论[128] - 提名委员会由一名执行董事和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主要负责董事局结构、规模、组成及多元化的审查和推荐[136] - 公司已采纳董事局多元化政策,提名委员会参考技能、经验、专业知识等标准进行董事及高级管理层的选拔[137] - 提名委员会在期内举行一次会议,审查董事局结构并提出推荐建议,强调董事局用人唯才,考虑性别、年龄、文化背景等多元化因素[138] - 公司采纳董事提名政策,确保董事局在技能、知识、经验及成员多元化方面保持适当平衡[143] - 薪酬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负责制定和执行薪酬政策及结构,确保薪酬决策透明且基于个人表现和公司业绩[146] - 薪酬委员会在期内举行一次会议,审查董事及高级管理层的薪酬待遇,并根据书面职权范围向董事局提出推荐建议[152] - 执行委员会由四名执行董事组成,负责管理和监督集团运营,并执行企业管治职责,包括制定和审查公司政策[153] - 执行委员会在期内审查了公司的企业管治政策,确保遵守法律和监管要求[154] - 公司执行委员会由四名执行董事组成,主席为刘炜先生,负责管理及监察集团营运及企业管治职责[156] - 公司已采纳上市规则附录十所载的证券交易标准守则,所有董事确认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止十五个月内遵守该守则[160] - 公司董事会负责评估及确定集团为实现战略目标所愿承担的风险性质及程度,并维持合适的风险管理和内部监控制度[162][164] - 公司已制定持续程序以识别、评估及管理集团重大风险,业务单位负责识别、评估及监察与自身单位相关的风险[163][164] - 公司高级管理层须参考潜在重大风险,就财务申报、经营及合规方面制定年度计划[167][171] - 公司定期提醒董事及员工遵守内幕消息政策,包括上市规则附录十所载的证券交易标准守则[168][171] - 公司设计并制定适当政策和监控措施,确保资产得到保障,防止不当使用或处置,并遵守相关规则和规例[169][171] - 公司目前未设立内部审计职能,审计委员会负责每年审查内部监控制度,审查涵盖主要财务、运营控制和风险管理职能[170] - 公司未设立内部审计职能,但审计委员会每年对内部监控制度进行轮换检讨,未发现重大缺陷[173] - 公司股息政策考虑因素包括实际及预期财务表现、保留盈利及可分派储备、债务权益比率等[174] - 公司通过网站www.cbgroup.com.hk提供业务发展、财务信息及企业管治等资料,以促进与投资者的有效沟通[177] 收购与投资 - 公司于2019年12月18日以7000万港元收购Total Fame Holdings Limited的全部已发行股本,该公司主要从事中国工程建设项目承包业务[64] - 公司于2020年1月14日以人民币4100万元收购江苏美丽空间建筑设计产业发展有限公司的100%股权,该公司主要从事中国物业发展并持有一幅地块的土地使用权[64] - 公司全资子公司国华佳业以人民币1.1亿元收购北京岳海企业管理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北京岳海主要从事地热能的开发与利用[68] - 公司非全资子公司宝石花地热能以人民币1600万元出售宝石花华北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60%的股权[68] - 公司全资子公司怀化勤能以人民币1.1亿元收购运城市万得福热力有限公司的全部股权,运城市万得福主要从事燃煤锅炉集中供热业务[68] - 国华佳业以人民币700万元收购天地有大美(北京)文旅有限公司10%的股权,并注资人民币1400万元认购其15%的股权,交易完成后持有25%股权[70] - 怀化勤能以人民币7000万元出售唐山冀东地热能开发有限公司20%的股权[70] - 公司在截至2021年3月31日的十五个月内未进行任何股本证券相关的集资活动[70] 员工与薪酬 - 截至2021年3月31日,公司员工总数从2019年的139人增加至402人,员工成本总额从2019年的5160万港元增加至1.113亿港元[74] ESG与持份者关系 - 公司通过问卷和访谈形式收集并识别主要持份者关注的ESG议题,并进行分析和排序[196] - 公司重要ESG议题包括温室气体排放、能源消耗、耗水量、废弃物等环境议题[198] - 公司社会议题包括当地社区参与、社区投资、职业健康及安全等[198] - 公司管治议题包括产生的经济价值、企业管治、反贪污等[198] - 公司与持份者保持紧密联系,包括投资者、政府与监管机构、员工、客户、供应商、社会及公众[192] - 公司为持份者提供沟通与反馈机制,包括提高盈利能力、合规经营、员工培训等[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