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百济神州(06160) - 2018 - 年度财报
06160百济神州(06160)2019-04-29 18:29

公司临床开发团队与试验情况 - 公司拥有800多人的全球临床开发团队,进行或计划中的临床试验多达50个[8] 公司新药申请与推出计划 - 公司已在中国提交三份新药申请供监管审批,并计划于2019年及2020年在中国及美国推出新药及提交额外申请[8] - 2018年公司于中国提交zanubrutinib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或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的申请供审批[8] - 公司计划于2019年或2020年初向美国食品和药物管理局提交zanubrutinib新药申请及于中国提交有关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新药申请[8] - 2018年公司于中国提交tislelizumab用于治疗复发或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的申请供审批[8] - 公司计划在中国提交tislelizumab治疗转移性尿路上皮癌的新药申请[8] - 公司计划在中国提交治疗华氏巨球蛋白血症的新药申请[11] - 公司计划在中国提交治疗转移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新药申请[12] 公司新药管线情况 - 公司新药管线包括三种临床后期在研药物和三种自主开发的临床早期在研药物,还获得sitravatinib、ZW25和ZW49等药物在亚洲(日本除外)、澳洲及新西兰开发及商业化的权利[9] - 截至2019年2月20日,公司产品管线涵盖zanubrutinib、tislelizumab等多种药物,涉及不同临床试验阶段和主要适应症,分布于全球、亚洲等不同地区[14] 公司战略合作情况 - 2017年8月公司与新基公司达成战略合作,获在中国销售ABRAXANE®、REVLIMID®及维达莎®的独家许可,以及在中国开发及商业化avadomide的权利[9] - 公司计划开展更多tislelizumab相关关键性试验,并与新基就tislelizumab针对实体瘤在亚洲(除日本)以外地区达成全球战略合作[36] - 2018年10月公司与SpringWorks Therapeutics合作,研究lifirafenib与MEK抑制剂联合治疗,计划2019年第一季度开始[58] 市场机遇与规模情况 - 中国按销售收入是全球第二大医药市场,公司认为中国新型癌症疗法有巨大且不断增长的机遇[10] - 2017年美国新增72,24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20,140例死亡病例,新增20,110例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病例、4,660例死亡病例,套细胞淋巴瘤及华氏巨球蛋白血症发病率分别为3,000及1,350[19] - 估计中国每年新增88,200至93,097例淋巴瘤病例、52,100至50,865例死亡病例,约90%为非霍奇金淋巴瘤,约4.5%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病例为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19] - 2018年BTK抑制剂全球销售额约为45亿美元[21] - 截至2019年2月20日,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已批准一系列PD - 1或PD - L1抗体药物,中国已有四种获批准的PD - 1抗体,尚无获批准的PD - L1抗体药物,中国约有六种以上相关药物处于后期研究阶段,其中一种已在2019年2月20日前提交申请[38] - 全球范围内四大PD - 1/PD - L1抗体药物2018年销售额约为150亿美元[39] - 中国分别占肺癌、胃癌、肝癌及食管癌全球死亡人数的37%、44%、47%及54%[39] - 2016年,肺癌、胃癌、肝癌及食管癌四种肿瘤类型仅在中国就有超230万个新病例[39] - 中国十大PD - 1应答肿瘤年度发病率预计为300万,年度癌症总发病率为430万;美国分别为90万和170万;欧盟5国分别为90万和180万[39] - 2018年美国卵巢癌、乳腺癌、前列腺癌及胃癌新增病例分别约为22,240例、266,120例、164,690例及26,240例,中国分别约为52,000例、272,000例、60,000例及680,000例[52] - 2017年PARP类全球销售额超4.61亿美元[52] - 全球范围内每年每10万人中约7人受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影响,约4人为新增病例,典型发病年龄为70岁,较高风险患者中位总生存率仅0.4至1.1年,近30%患者发展为急性髓性白血病[71] - 中国超50%高危骨髓增生异常综合症患者接受传统护理方法治疗[71] Zanubrutinib临床试验数据 - 截至2019年1月25日,zanubrutinib临床试验已入组超1,300名患者[22] - 截至2018年7月24日,77位华氏巨球蛋白血症患者入组,62位病人仍在进行研究治疗[23] - 73位满足疗效评估条件的患者中位随访时间为22.5个月,中位达到缓解时间为85天[23] - 被评估患者中总缓解率达92%,主要缓解率达82%,41%的患者达到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12个月无进展生存率估计为89%[23] - 中位IgM从基线时的32.7g/L降至8.2g/L,32例基线血红蛋白<10g/dL中,中位血红蛋白从8.85g/dL增至13.4g/dL[23] - 已知MYD88L265P突变的患者中,客观缓解率达94%,主要缓解率达89%,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达46%[23] - 九位已知为MYD88WT患者中,总缓解率达89%,主要缓解率达67%,非常好的部分缓解率达22%[23] - 针对复发性或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的中国患者使用zanubrutinib治疗的91例单臂关键性2期研究,截至2018年6月15日数据截点及中位随访时间9.1个月,总体缓解率为80%,包括2%的完全缓解率、39%的部分缓解率及40%伴有淋巴细胞增多症的部分缓解率[26] - 截至2017年3月31日数据截点,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患者的同一临床试验1期共入组69位患者,66位患者随访时间超12周,总体缓解率为94%,包括3%的完全缓解率、82%的部分缓解率、9%伴有淋巴细胞增多症的部分缓解率[27] - 套细胞淋巴瘤2期研究共入组86位患者,截至2018年3月27日,85位患者满足疗效评估条件,IRC评估的总缓解率为83.5%,完全缓解率为58.8%,部分缓解率为24.7%,24周无进展生存率估计为82%[28] - 截至2018年7月24日,48位套细胞淋巴瘤患者入组zanubrutinib单药治疗试验,中位随访时间12.7个月[29] - 套细胞淋巴瘤患者研究者评估总缓解率为88.9%,完全缓解率为26.7%,部分缓解率为62.2%[29] - 复发/难治性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中位缓解持续时间为16.2个月,中位无进展生存率为18.0个月[29] - 不同淋巴瘤类型总缓解率分别为边缘区淋巴瘤78%、滤泡淋巴瘤41%和42%、弥漫性大B细胞淋巴癌31%[32] - zanubrutinib单药临床试验安全性数据来自476位患者,中位治疗时间为七个月[33] - 三至五级累计感染率在6个月时为14%,12个月时为19%,18个月时为21%[33] - zanubrutinib治疗复发/难治性经典型霍奇金淋巴瘤关键性2期临床研究共入组70位患者,基于IRC评估的总缓解率为85.7%(60/70),完全缓解率为61.4%(43/70),部分缓解率为24.4%(17/70)[40] - 70位患者中53位(75.7%)仍在接受研究治疗,患者先前接受的系统治疗方案中位数为3,范围为2至11,中位随访时间为7.85个月(3.4 - 12.7)[40] - 先前接受过自体干细胞移植治疗的13位患者中,92.3%(12/13)达到客观缓解,其中69.2%(9/13)达到完全缓解[40] - 九个月时的缓解持续时间无事件率估计值为84%,六个月无进展生存期估计值为80%[40] Zanubrutinib不良事件情况 - Zanubrutinib治疗复发性或难治性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性淋巴瘤,任何原因造成的最常见不良事件为瘀点/紫癜/挫伤(46%)、疲劳(29%)、上呼吸道感染(28%)等[27] - Zanubrutinib治疗套细胞淋巴瘤,最常见的任何归因的不良事件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31.4%)、皮疹(29.1%)、上呼吸道感染(29.1%)及血小板减少(22.1%)[28] - Zanubrutinib治疗中,3 - 4级不良事件包括中性粒细胞减少症(9%)、贫血(7%)、高血压(5%)等[24] - 严重不良事件出现在32例患者中(42%),其中五例(7%)被认为可能与zanubrutinib治疗有关[24] - 九例患者(12%)由于不良事件而中止治疗[24] - zanubrutinib治疗套细胞淋巴瘤最常见不良事件为瘀点/紫癜/挫伤(33.3%)、腹泻(33.3%)等[30] - 三至五级不良事件出现在56.3%的套细胞淋巴瘤患者中,18.8%的患者因不良事件中断治疗[30] - zanubrutinib治疗相关不良事件如心房颤动/扑动(2%)、大出血(2%)等罕见,因相关不良事件中止治疗占3%[33] Zanubrutinib注册与认定情况 - 公司正在开展七项zanubrutinib注册或注册可用临床试验[34] - zanubrutinib于2018年7月获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快速通道认定,2019年1月获突破性疗法认定,公司计划2019年或2020年初提交新药申请[35] - 公司在中国进行zanubrutinib三项关键性2期临床试验,套细胞淋巴瘤及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小淋巴细胞淋巴瘤临床试验申请分别于2018年8月26日及2018年10月24日获接纳[35] Tislelizumab临床试验数据 - 截至2018年12月8日,超2200位患者入组tislelizumab的临床试验[39] - tislelizumab单药疗法临床1期试验初步数据表明其在多种肿瘤类型中总体耐受性良好且表现出抗肿瘤活性[39] - 不同肿瘤类型的中位治疗时间、中位随访时间、中位缓解持续时间等数据有差异,如头颈部鳞状细胞癌中位治疗时间为104日(30 - 339)[43] - 不同肿瘤类型的可评估患者数量不同,如胃癌可评估患者N = 54,卵巢癌可评估患者N = 50[43] Tislelizumab不良事件情况 - 多数不良事件为一级或二级,患者最常报导的TEAE包括发热(52.9%)、甲状腺功能减退(30.0%)等,三级及以上TEAE出现在21.4%的患者中[41] - 四位患者(5.7%)由于TEAE中断研究治疗,未出现导致死亡的TEAE[41] - 与免疫相关的(在多于5%的患者中出现)的不良事件包括甲状腺疾病(18.6%)、肺炎(5.7%)及皮肤不良反应(5.7%)[41] - 在公司进行的两次1期研究中,过半患者出现tislelizumab相关不良事件,≥3级事件少见(8%至10%)[45] - 研究BGB A317_001安全人口项目有451名患者,其中436名(96.7%)治疗中出现至少一项不良事件,203名(45.0%)出现至少1项3级或以上不良事件[46] - 治疗中最常出现的3级或以上不良事件为肺炎(22名患者,4.9%)、贫血(18名患者,3.2%)及低钾血症(9名患者,2.0%)[46] - 约25%的患者报告治疗中出现免疫相关不良事件,3%至5%为≥3级[47] - 单一疗法研究中,16%至37%的患者会在治疗中出现严重不良事件,与使用tislelizumab治疗有关的严重不良事件为6%至13%[47] - 截至2018年4月25日至2018年8月29日,患者总人数少于0.5%被视为与使用tislelizumab的治疗有关[48] Tislelizumab注册与试验计划 - 公司就tislelizumab开展11项注册或注册可用临床试验,包括针对多种亚洲高发癌症的全球关键性试验[49] - 公司正在进行四项中国关键性试验,已提交tislelizumab治疗复发性/难治性经典霍奇金淋巴瘤申请并获优先审评[49] Pamiparib临床试验数据 - 截至2018年11月6日,超360位患者入组pamiparib临床试验,包括三项注册或注册可用临床试验[52] - 截至2017年6月1日,68名患者入组pamiparib治疗晚期实体瘤患者的临床1/2期试验,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79日,数据截点时20位患者仍在接受治疗[52] - 78%的患者出现被评估为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且严重程度均为3级或以下,最常见的与治疗相关的不良事件中恶心占56%、疲劳占40%、贫血占25%、呕吐占21%、腹泻占21%、食欲下降占15%、中性粒细胞减少或中性粒细胞计数减少占12%[53] - 46%的患者出现严重不良事件,被认为与治疗相关且发生于超一位患者的严重不良反应共两例[53] - 四例患者报告有剂量限制性毒性,四例患者治疗出现致命后果的不良事件,但均与治疗无关且与疾病进展有关[53] - 截至2017年9月25日,15名女性患者入组pamiparib剂量递增试验,中位治疗持续时间为2.5个月[54] - 截至2017年9月25日,15位患者中的13名可评估抗肿瘤活性,五名患者仍在接受治疗[54] - 二期推荐剂量确认为60mg每日两次,最常见治疗中出现的不良事件为乏力和恶心,所有不良事件严重程度均为3级或以下[55] - A组试验有18位新诊断GBM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9周,15位符合评估条件,疾病控制率53.3%,三级以上不良事件5例(5.6%)[56] - C组试验15位患者,中位随访时间12.9周,10位符合评估条件,三级以上AE中贫血占20%、疲劳占13.3%、淋巴细胞减少占13.3% [56] Pamiparib全球计划 - 公司全球计划有针对铂敏感胃癌患者的全球3期试验,在中国有针对卵巢癌患者的2期关键性研究和铂敏感性复发性卵巢癌患者的临床3期试验[57] Lifirafenib临床试验情况 - lifirafenib在澳洲及新西兰进行临床1期试验,剂量扩展部分建议2期剂量为每次30mg,每日一次[59][60] - 截至2016年9月12日,96位患者安全性分析显示,li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