业绩总结 - 2023年度公司合并财务报表营业收入为58356988.19元,主要是产品销售[7] - 2023年末流动资产合计为191,658,339.74元,2022年末为199,886,639.26元[24] - 2023年末非流动资产合计为103,734,548.36元,2022年末为101,835,146.50元[24] - 2023年末负债合计为21,548,100.01元,2022年末为16,079,864.78元[24] - 2023年末所有者权益合计为273,844,588.09元,2022年末为285,641,920.98元[24] - 2023年度营业总收入为58,356,988.19元,2022年度为53,482,206.29元[26] - 2023年度营业成本为39,304,678.46元,2022年度为28,578,865.41元[26] - 2023年度净利润为 - 11,797,332.89元,2022年度为4,526,421.85元[26] - 2023年度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为 - 8,444,269.15元,2022年度为5,690,208.96元[26] - 2023年度基本每股收益为 - 0.12元/股,2022年度为0.08元/股[26] - 2023年度稀释每股收益为 - 0.12元/股,2022年度为0.08元/股[26] - 2023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77067713.77元,较2022年的68941551.53元增长11.79%[28] - 2023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出小计66333153.61元,较2022年的61695009.52元增长7.52%[28] - 202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0734560.16元,较2022年的7246542.01元增长48.13%[28] - 2023年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25459206.97元,较2022年的49430540.31元下降48.49%[28] - 2023年投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33279266.26元,较2022年的148646093.97元下降77.61%[28] - 2023年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0元,较2022年的1900000元下降100%[28] - 2023年筹资活动现金流出小计1113759.62元,较2022年的8181417.07元下降86.39%[28] - 2023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1800741.25元,较2022年的 - 98250428.72元增长101.83%[28] - 2023年末所有者权益合计273844588元,较年初减少11797332.89元[29] - 2023年末少数股东权益 - 8444269.15元,较年初减少3353063.74元[29] - 2023年末流动资产合计208,701,255.47元,2022年末为205,272,441.62元[33] - 2023年末流动负债合计17,729,313.17元,2022年末为10,824,322.03元[33] - 2023年末非流动资产合计101,271,135.96元,2022年末为100,796,886.09元[33] - 2023年末负债合计17,729,313.17元,2022年末为11,256,951.03元[33] - 2023年末所有者权益合计292,243,078.26元,2022年末为294,812,376.68元[33] - 2023年营业收入57,732,861.45元,2022年为51,614,078.29元[35] - 2023年营业成本38,361,869.16元,2022年为26,934,677.27元[35] - 2023年净利润为 -2,569,298.42元,2022年为8,408,056.30元[35] - 2023年销售费用10,581,709.06元,2022年为7,742,615.10元[35] - 2023年研发费用8,172,430.38元,2022年为6,424,080.75元[35] - 2023年销售商品、提供劳务收到的现金为72,095,033.47元,较2022年的56,698,356.16元增长27.15%[37] - 202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6,502,552.28元,较2022年的10,384,390.18元增长58.92%[37] - 2023年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 12,344,906.79元,2022年为 - 103,557,091.23元,亏损幅度收窄88.08%[37] - 2023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4,157,645.49元,2022年为 - 100,826,410.01元[37] - 2023年末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为292,243,078元,较2022年末的294,812,376.68元减少0.87%[38] - 2023年母公司未分配利润较2022年增加2,569,298.42元[38] 其他 - 审计认为公司2023年度财务报表按企业会计准则编制,公允反映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量[3] - 因营业收入是关键业绩指标,存在管理层操纵收入确认时点的固有风险[7] - 对营业收入实施多项审计程序,未发现收入确认存在异常[8][10] - 管理层负责编制财务报表并评估公司持续经营能力[12] - 治理层负责监督公司财务报告过程[13] - 注册会计师目标是对财务报表整体不存在重大错报获取合理保证并出具审计报告[14] - 注册会计师从与治理层沟通事项中确定关键审计事项[17] - 公司合并资产负债表截止日期为2023年12月31日[23] - 审计报告日期为2024年4月25日[22] - 截止2023年12月31日公司股本总数为70,550,000.00股[40] - 公司于2021年11月15日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40] - 财务报表经公司董事会于2024年4月25日决议批准报出[42] - 本期重要应收款项核销标准为单笔应收账款核销金额占资产总额1%以上[50] - 重要单项计提坏账准备应收款项标准为单项计提金额占资产总额1%以上[50] - 账龄超1年重要其他应收款标准为单笔账龄超1年其他应收款金额占资产总额0.5%以上[50] - 账龄超1年重要应付账款标准为单笔账龄超1年应付账款金额占资产总额1%以上[50] - 重要在建工程标准为项目投入预算占资产总额0.5%以上[50] -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在合并日按取得被合并方在最终控制方账面价值计量[51] -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在购买日按被购买方公允价值计量[54] - 企业合并中介费及管理费于发生时计入当期损益[56] - 合并对价发行证券交易费用计入证券初始确认金额[56] - 合并报表编制以自身和子公司报表为基础,按统一政策和期间反映集团财务状况[63] - 子公司持有本公司长期股权投资视为库存股,作为所有者权益减项列示[71] - 本公司向子公司出售资产未实现内部交易损益全额抵销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的净利润[72] - 购买子公司少数股东股权,个别报表按支付对价公允价值计量投资成本,合并报表差额调整资本公积等[74] - 多次交易分步实现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合并日个别报表和合并报表按规定确定投资成本和调整相关科目[75] - 多次交易分步实现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合并日个别报表按原账面价值加新增成本确定初始投资成本,合并报表对原股权重新计量[76][78] - 公司处置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但未丧失控制权,处置价款与对应净资产份额差额调整资本公积等[79] - 公司处置对子公司长期股权投资且丧失控制权,一次交易处置剩余股权按公允价值重新计量,差额计入投资收益[80] - 子公司少数股东增资稀释母公司股权比例,合并报表按规定调整资本公积等[87] - 合营安排分为共同经营和合营企业,公司按规定对其进行会计处理[88][92] - 现金等价物指期限短(一般从购买日起三个月内到期)等特征的投资[93] - 资产负债表日外币货币性项目采用即期汇率折算,汇兑差额计入当期损益[95] - 境外经营财务报表折算时,资产负债表中资产和负债用即期汇率,所有者权益除“未分配利润”用发生时汇率[97] - 公司成为金融工具合同一方时,确认相关金融资产或金融负债[99] - 金融资产满足收取现金流量合同权利终止或已转移等条件时终止确认[100] - 公司按管理金融资产的业务模式和合同现金流量特征,将金融资产分为三类[103] -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资产按实际利率法后续计量,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104] - 公司将金融负债分为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贷款承诺及财务担保合同负债、以摊余成本计量三类[108] - 以公允价值计量且变动计入当期损益的金融负债,除套期会计外利得或损失计入当期损益[109] - 贷款承诺按预期信用损失模型计提减值损失[110] - 以摊余成本计量的金融负债用实际利率法以摊余成本计量[112] - 衍生金融工具以签订当日公允价值初始计量并后续计量,正公允价值确认为资产,负公允价值确认为负债[114] - 公司以预期信用损失为基础,对部分金融资产等确认损失准备[116] - 金融工具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按未来12个月预期信用损失计量,二、三阶段按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计量[118] - 较低信用风险金融工具按未来12个月预期信用损失计量准备[120] - 应收票据分银行承兑汇票和商业承兑汇票组合,按违约风险敞口和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率算损失[121] - 应收账款分应收合并范围内和非合并范围客户组合,参考账龄与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率算损失[122] - 其他应收款分应收合并内外公司款项组合,按违约风险敞口和未来12个月或整个存续期预期信用损失率算损失[124] - 1年以内应收账款和其他应收款预期损失率为5.00%,1至2年为10.00%,2至3年为30.00%,3至4年为60.00%,4至5年为80.00%,5年以下为100.00%[125] - 公司通过比较资产负债表日和初始确认时预计存续期内违约概率评估信用风险是否显著增加[127] - 通常逾期超过30日,公司确定金融工具信用风险已显著增加[129] - 公司在每个资产负债表日重新计量预期信用损失,损失准备增减额计入当期损益[132] - 若不再合理预期金融资产合同现金流量能收回,直接减记账面余额[133] - 已减记金融资产收回,作为减值损失转回计入收回当期损益[134] - 金融资产转移有两种情形,一是转移收取现金流量合同权利,二是转移资产并承担支付义务[135] - 已转移几乎所有风险报酬或放弃控制的金融资产,终止确认并将相关差额计入当期损益[136][138] - 未转移也未保留几乎所有风险报酬且未放弃控制的,按继续涉入程度确认资产和负债[139] - 保留几乎所有风险报酬的,继续确认金融资产并将收到对价确认为金融负债[142] - 金融资产和金融负债满足特定条件可抵销后净额列示[143] - 公司以主要市场价格计量公允价值,无主要市场则用最有利市场价格[145] - 公司存货发出采用加权平均法计价,采用永续盘存制,每年至少盘点一次[152][153] - 存货跌价准备按成本与可变现净值孰低计量,一般按单个存货项目计提[154][155] - 低值易耗品和包装物领用时采用一次转销法[156][157] - 已转让商品或服务有权收取对价列示为合同资产,已收或应收对价应转让商品或服务义务列示为合同负债[158] - 合同成本分履约成本和取得成本,满足条件确认为资产,按相关收入确认基础摊销[160][162] - 长期股权投资包括控制、重大影响和合营企业权益性投资[164] - 直接或间接拥有被投资单位20%(含20%)以上但低于50%表决权股份,一般认为有重大影响[166] - 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按被合并方所有者权益在最终控制方合并报表中账面价值份额确定初始投资成本[167] - 非同一控制下企业合并,以付出资产等公允价值确定合并成本作为初始投资成本[167] - 能对被投资单位实施控制的长投采用成本法核算,联营企业和合营企业采用权益法核算[170] - 成本法核算的长投,追加或收回投资调整成本,被投资单位宣告分派现金股利或利润确认为当期投资收益[171] - 机械设备折旧年限10年,残值率5%,年折旧率9.50%[179] - 运输设备、办公设备、电子设备折旧年限5年,年折旧率19%[179] - 符合资本化条件的资产购建或生产发生非正常中断,且中断时间连续超过3个月,暂停借款费用资本化[184] - 软件使用权预计使用寿命7年[187] - 固定资产确认需满足与该固定资产有关的经济利益很可能流入企业且成本能够可靠计量[177
恒合股份:2023年度审计报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