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联影医疗(688271) - 2024 Q4 - 年度财报
688271联影医疗(688271)2025-04-28 17:55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营业收入103.00亿元,同比下降9.73%[30][33]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2.62亿元,同比下降36.08%[30][33]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10.10亿元,同比下降39.32%[30][33] - 2024年末总资产280.36亿元,同比增长10.65%[30][33] - 2024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99.03亿元,同比增长5.50%[30][33] - 2024年基本每股收益1.54元,同比下降35.83%[31] - 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1.95%,同比增加5.14个百分点[31] - 2024年第一至四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23.50亿元、29.83亿元、16.21亿元、33.46亿元[36] - 2024年第一至四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3.63亿元、5.87亿元、 - 2.79亿元、5.91亿元[36] - 业绩变动主因是国内设备更新政策、新产品导入期长及研发销售费用上升[33][34] - 2024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2.52亿元,2023年为3.09亿元,2022年为3.28亿元[39] -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合计期初余额49.48亿元,期末余额17.89亿元,当期变动 - 31.59亿元,对当期利润影响额1.41亿元[42] - 2024年海外业务营业收入22.66亿元,同比增长35.07%,占总体营业收入22% [49] - 公司服务收入13.56亿元,同比增长26.80%,占总体营业收入比例提升3.79个百分点至13.16%[52] - 2024年公司售后服务收入毛利率同比提升1.71个百分点至63.43%[52] - 2024年公司实现归属于母公司净利润12.62亿元,同比下降36.08%[53] - 报告期内公司研发投入达22.61亿元,占营业收入的21.95%,同比提升5.14个百分点[54] - 报告期内管理费用同比降低0.85%[56] - 本年度费用化研发投入1,761,466,670.35元,上年度为1,728,541,428.81元,变化幅度1.90%[164] - 本年度资本化研发投入499,360,429.12元,上年度为190,075,959.58元,变化幅度162.72%[164] - 本年度研发投入合计2,260,827,099.47元,上年度为1,918,617,388.39元,变化幅度17.84%[164] - 本年度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21.95%,上年度为16.81%,增加5.14个百分点[164] - 本年度研发投入资本化的比重22.09%,上年度为9.91%,增加12.18个百分点[164] - 报告期内,公司主营业务中经销收入为61.13亿元,占比61.85%[181] - 报告期内,公司境外主营业务收入22.20亿元,同比增长33.81%,占比22.46%[183]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高端机型在全球40多国签单近300台,海外业务覆盖超85个国家和地区,北美美国市场PET/CT累计装机超100台[46] - 2024年国内市场整体市占率提升超3个百分点,高端产品市占率同比提升近5个百分点[46] - 北美市场全线影像设备覆盖美国超70%州级行政区,高端装备进驻多所顶尖临床与科研机构[49]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已组建700余人的海外营销团队和逾1000名服务工程师,营销和服务网络覆盖全球超85个国家和地区的200多个城市[54] - 截至2024年末,公司累计专利申请突破9300项,其中发明专利超80%;产品累计获批上市超140款,49款获FDA 510(K)许可、46款获CE认证[45] - 旗舰产品5.0T磁共振累计进驻近40家国内顶尖临床和科研机构,2024年5月获FDA 510(k)许可,11月获CE MDR认证,2025年1月获土耳其顶尖医院订单[61] - 近两年5.0T磁共振累计支持顶级科研机构发表SCI论文33篇(总影响因子160+),其中3篇发表于《Radiology》[62] - 顶级科研型3.0T磁共振uMR Sagitta将梯度性能提升至300mT/m和200T/m/s;uMR NX Frontier系统最大梯度强度达650mT/m,最大切换率达600T/m/s [63] - 新一代1.5T磁共振uMR 600提升基层医疗场景适配性,碳化硅梯度技术使设备能耗降低57% [64] - 截至2024年末,公司PET/CT和PET/MR全球累计装机量突破600台[65] - 公司在中国连续九年稳居新增PET/CT市场占有率首位,在美国实现超百台PET/CT装机,在印度数字化PET/CT市场占有率持续领跑[66] - uMI Panorama系列产品上市两年多已在全球50多家顶尖临床科研中心落地[66] - 公司CT产品全球累计发货突破万台[67] - 公司累计提交光子计数CT相关专利申请113项,其中58项已公开,55项已受理,发表13篇顶刊论文[68] - 2024年度256排及以上超高端CT市占率首破20%,与行业第二名差距收窄至0.3%[69] - uCT Atlas Pro 640层CT实现相同辐射剂量下空间分辨率150%、密度分辨率348%、98%的噪声抑制的提升[70] - 联影医疗CT的“天眼”AI技术已服务超过全球6000家医疗和科研机构,uCT Orion国内订单突破百台[71]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构建起涵盖5大直线加速器、4套专业软件及4类模拟定位设备的放疗产品矩阵[71] - uLinac HalosTx较常规设备提升50%治疗效率[72]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放疗生态网络覆盖全国150余家核心医疗机构,入驻70%国家级肿瘤专科头部机构,累计完成超110万次精准放疗[73] - uAngio AVIVA实现超低辐射剂量下降70%,图像分辨率与空间分辨率同步提升57%,报告期内斩获超50台订单[74] - 新一代Mammo设备使乳腺检查操作复杂度降低80%,基层解决方案覆盖28个省级行政区的4300余家基层医疗机构,推动农村地区乳腺癌早期检出率提升3.2倍[75] - 中国市场份额逆势增长超3个百分点,高端设备市场占有率同比增长近5个百分点,海外业务收入同比提升35.07%,占比提升至22.00%,覆盖国家数量超85个[77] - CT设备交付量累计突破万台[78] - 2024年度中国影像产品(不含超声和DSA)综合新增市场占有率排名第一[80] - 放射治疗(RT)设备市占率同比提升近8个百分点,跃居行业第三[80] - CT设备整体市占率位居第一,40排及以下基础型CT、64排 - 80排中高端机型排第一,128排高端市场列第二,256排及以上超高端领域跻身前三[80] - MR设备整体市场份额跃升至第二,1.5T及以下超导机型排第一,3.0T磁共振型列第三,3.0T以上超高场设备登顶细分市场第一[80] - PET/CT连续九年蝉联国内市场第一,PET/MR在跨国品牌主导的竞争格局中排名第二[80] - 2024年售后服务培训中心共组织实施69场内外部培训,总课时2989小时,培训900余人次,覆盖30余个国家[85] - 全球服务网络可覆盖超85个国家/地区的200多个城市,构建“7大区域备件枢纽 + 32个国家库”的全球服务网络[85] - 全球服务网络有效支撑超85个国家和地区34500多台/套设备的运维需求[85] - 冷磁海运解决方案覆盖54个国家和地区,累计降低物流成本超1亿元[86] 公司战略与体系构建 - 公司构建“整机系统 - 核心部件 - 底层元器件”三级技术攻坚体系和创新生态[3] - 公司围绕脑健康、肿瘤、心血管等重大疾病领域构建以疾病为中心的系统性解决方案[4] - 公司在美国、马来西亚、阿联酋、荷兰等国家设立区域总部和研发中心,构建面向全球的本地化运营体系[5] - 公司研发部门包括产品线事业部、医疗功率部件事业部等[121] - 公司产品线事业部包括MR、CT、XR、MI、RT和超声事业部等[121] - 医疗功率部件事业部负责梯度功率放大器等大功率电子部件研发[121] - 公司部件事业部负责通用硬件设计研发,医疗软件事业部负责通用软件开发,产品和技术开发管理办公室推动研发协同[122] - 公司建立完善采购控制制度和标准化采购程序,定期组织产供销会议规划采购和生产[123] - 公司采取自主生产模式,在上海、常州、武汉、美国休斯顿等地布局产能[124] - 公司采用直销和经销结合的销售模式,终端用户包括医疗机构、科研院所及高校[125] - 公司建立完善经销商管理制度,包括准入、支持、考核等方面[126] - 公司客户服务部提供全生命周期服务,设备质保期通常一年,可购买更长维保服务[126] - 公司建立全球客户服务网络,采用多种培训方式培养维修工程师[127] - 公司建立标准化人才培养和认证制度,实现售后服务全流程管理[127] - 公司构建垂直创新体系,自研比例位居行业前列,各产品线主要核心部件自研自产[172] - 公司搭建通用软件及硬件研发平台,采用跨产品线的平台化研发模式[172] - 公司结合直销与经销模式,打造多元化立体营销体系[176] - 公司以客户体验为中心,打造完善客户服务体系[178] - 公司向产学研医深度融合创新体系转变,形成创新到商业转化闭环管理[179] 公司基本信息 - 联影医疗的前身是上海联影医疗科技有限公司[18] - 联影医疗拥有众多控股子公司,如武汉联影、常州联影等[18] - 联影医疗参股深圳高能、武汉医工院等公司[19] - 联影集团是联影医疗的股东[19] - 上海影升、上海联和等是联影医疗的股东[19] - 宁波影聚、宁波影力等是联影医疗的员工持股平台[19] - 博蒂科、上海影晨等是实际控制人控制的企业[19] - 公司中文名称为上海联影医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联影医疗[24] - 公司外文名称为Shanghai United Imaging Healthcare Co.,Ltd.,缩写为UIH[24] -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张强,注册地址和办公地址均为上海市嘉定区城北路2258号[24] - 公司办公地址邮政编码为201807,网址为www.united - imaging.com,电子信箱为IR@united - imaging.com[24] - 董事会秘书姓名为TAO CAI,证券事务代表姓名为苏醒[25] - 董事会秘书和证券事务代表联系地址均为上海市嘉定区城北路2258号[25] - 董事会秘书和证券事务代表电话均为021 - 67076658,传真均为021 - 67076659[25] - 董事会秘书和证券事务代表电子信箱均为IR@united - imaging.com[25] 行业相关信息 - GE医疗核心业务包括提供医疗技术、药物诊断和数字化解决方案[19] - 西门子医疗核心业务包括影像诊断、临床诊疗与实验室诊断等[19] - 飞利浦医疗致力于提供疾病预防、放射诊断及治疗等领域的解决方案[19] - 东软医疗主要从事大型医学诊疗设备研发、生产、销售及相关解决方案与服务,产品线覆盖CT、MR、DSA等[20] - 灼识咨询成立于2013年,是独立第三方专业行业研究与分析机构[20] - FDA是美国针对需在美国上市的食品等评价安全和有效性后准予上市销售的过程[20] - CE认证是欧盟对产品的认证,是产品进入欧盟市场销售的准入条件[20] - NMPA注册是国家药监局对需在中国境内上市的药品等进行审批并准予上市销售的过程[20] - 放射治疗是利用放射线治疗肿瘤的局部治疗方法,主流产品包括医用直线加速器等[20] - 磁共振成像通过对人体施加射频脉冲使原子核产生信号并处理成图像信息[20] - 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利用X射线束围绕人体部位扫描并生成图像[20] - X射线成像设备分通用和介入X射线机,用途不同[20] - 血管造影X射线成像系统用于为介入手术提供影像引导[20] - 全球医疗器械市场规模2021年突破4800亿美元,预计2030年达8480亿美元,2021 - 2030年复合增长率6.4%[128] - 中国医疗器械市场规模2015 - 2020年从3125.5亿元增长至7789.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约20.0%,预计2030年达24924亿元,2021 - 2030年复合增长率11.9%[131] - 2020年中国医学影像设备市场规模达537.0亿元,预计2030年接近1100亿元,年均复合增长率7.3%[135] - MR领域全球仅少数跨国公司和公司掌握5.0T及以上MR核心技术和整机生产能力[143] - CT行业国内厂家产品以64排以下CT产品为主[143] - XR领域介入X射线国产化率仅为10%左右[144] - MI行业业内主要厂家均已推出数字化PET/CT产品,少数PET/MR产品实现数字化[144] - RT行业未来发展趋势包括诊断级影像引导治疗系统、智能治疗计划规划等[146] - 临床前磁共振影像仪器仅少数公司掌握相关设计与制作工艺[146] 产品相关信息 - 公司推出1.5T、3.0T、5.0T等多款超导MR产品,可满足不同细分市场需求[95] - uMR Jupiter 5T为业内首款全身成像的5.0T MR机型,搭载3.5MW梯度功率放大器,支持120mT/m&200T/m/s超高梯度性能[95][97] - uMR 820 Max新一代3.0T磁共振,搭载高性能梯度系统、全新在线生态平台以及全流程AI辅助系统[95] - uMR 770为国产首款自主研发的3.0T MR机型[95] - uMR 780为国产首款融合压缩感知、并行成像、半傅里叶三大加速技术并实现0.5秒/期快速三维动态高清成像的设备[95] - uMR 790为国产首款高性能科研型3.0T MR[95] - uMR 890搭载高性能梯度系统,单轴场强和切换率分别达到120mT/m、200T/m/s,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