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业务转型与战略规划 - 公司计划2025年开展「人工智能+醫療產業」轉型,已在中国设立新部门[7][13] - 2023年公司完成业务重组,从重资产业务转型为轻资产产业[8][12] - 公司近年出售并重组旗下重要资产和传统业务,包括长沙、苏州和泰州工厂以及上海研发中心等[7][13] - 公司将核心资源和能力聚焦于人工智能和医疗产业,转型成为轻资产运营的平台型公司[7][13] 公司业务服务情况 - 公司服务超1万家各类终端医疗机构,每天超1万人使用其药物和健康服务[7][13] - 公司在骨科治疗领域运营超10年,为超10000家骨科终端医疗机构服务[11] 公司品牌与业务覆盖 - 公司成功打造「福艾蒙-智慧醫療健康管理」品牌,业务覆盖「检测、诊断、治疗全程闭环式」智慧健康生态圈[7][13] 公司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整体收益较740万元增加3060万元或413.5%至3800万元[8][1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亏损5340万元,2023年同期亏损1.436亿元,同比减少62.8%[8][1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来自持续经营业务的亏损净额约为5340万元,2023年约为3350万元[8][12] - 数字服务及销售代理费收入从740万元人民币增加3060万元人民币或413.5%至3800万元人民币,95.49%收益来自单一客户[16] - 2024年销售成本约为3270万元人民币,2023年无相关成本,本期毛利约为530万元人民币,较2023年减少210万元人民币或约28.4%[17] - 2024年融资成本增加270万元人民币或9.4%至3150万元人民币,主要因借贷金额增加[18] - 2024年所得税抵免为10万元人民币,2023年为所得税开支10万元人民币[19] - 2024年公司拥有人应占全面亏损总额为5340万元人民币,2023年为3350万元人民币,每股基本及摊薄亏损为20.20分,2023年为14.04分[20] - 2024年无资本开支,2023年为220万元人民币[21] - 2024年债务总额为5.52962亿元人民币,2023年为5.15655亿元人民币,债务净额为5.43339亿元人民币,2023年为5.14135亿元人民币[25] - 2024年其他借贷为3.755亿元人民币,2023年为3.439亿元人民币,加权平均利率为8.83%,2023年为8.89%[25] - 2024年负债对资产比率为165.52%,2023年为156.68%[30]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取消综合入账附属公司亏损约700.9万元[34]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全职雇员人数为22名,2023年为16名[43]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集团薪酬、福利及社会保障总成本为人民币610万元,2023年为人民币360万元[43] - 2024年公司总收益约为人民币35百万元,2023年为人民币7百万元[144] 公司债务与担保情况 - 2024年7月15日,公司未偿还本金及应计利息分别约为2.34亿港元及1.0724亿港元,以抵押全资附属公司股份与贷款人订立抵押协议[15] - 2024年11月28日公司与认购人订立协议,安排8700万港元偿还其他借贷部分未偿还本金及应计利息,约4835.2万港元解除财务担保合约[48] - 公司为苏州第壹制药及其附属公司的银行借款及其中一项其他借款提供财务担保,账面金额分别约为人民币348,073,000元及人民币58,030,000元[11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已确认的财务担保合约金额约为人民币177,008,000元(2023年:人民币170,713,000元)[117] 公司股权与配售情况 - 2023年9月21日,公司完成配售2.63073亿股新股,配售所得款项净额约1200万港元[3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配售所得款项净额已全部使用,如生产骨科药物加工费200万港元、开发骨骼保健产品150万港元等[36][37] - 2025年2月21日认购事项完成,公司向认购人配发及发行263,636,363股及146,520,146股缴足股款新股份[48] 公司法律诉讼与拨备情况 - 2021年1月5日,客户起诉公司附属公司,法院判令偿还逾期促销服务费等约2446.7万元及相关费用和利息,2022年12月31日已作出拨备约3701.1万元[38] - 2021年8月24日,前联营公司起诉公司附属公司,2022年双方同意偿还约6823.1万元及利息,2022年12月31日已作出拨备约6622.1万元[38][39][40] - 2021年9月17日,独立第三方起诉公司附属公司,2022年12月31日未偿还本金约951.9万元[40] - 2021年12月6日,银行起诉附属公司泰凌生物制药江苏,截至2022年12月31日已偿还本金约2137.5万元,未偿还本金约6907.3万元,部分银行结余约401.5万元被冻结[41] 公司证券交易与股息情况 - 公司或其附属公司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44] - 董事会不建议派付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末期股息[47] 公司企业管治情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一直遵守企业管治守则的所有适用守则条文,仅主席兼行政总裁由一人兼任情况除外[64] - 董事会由七名董事组成,包括两名执行董事、两名非执行董事及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独立非执行董事占比超三分之一[65][69] - 全体董事于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整年内遵守董事进行证券交易标准守则规定的准则[66] - 自2024年1月1日至12月31日,董事会符合委任至少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等规定[67] - 非执行董事任期为3年,可在股东大会上重选连任[69] - 董事会于2013年8月采纳董事会成员多元化政策[70] - 甄选董事人选按性别、年龄等多元化范畴为基准[74] - 至少三分之一董事会成员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77] - 至少1名董事会成员须获得会计或其他专业资格[77] - 至少70%董事会成员须于其专攻行业内拥有7年以上经验[77] - 2023年公司举行四次定期董事会会议,2024年各董事定期董事会会议出席率均为100%[7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曾发送有关董事职责及责任的相关材料给董事及管理层[8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各董事均阅读监管事宜最新讯息并参加外部研讨会/简介会[8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董事及高级职员并无遭索偿[83] - 董事会设有3个董事委员会,分别为审核、薪酬和提名委员会[8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审核委员会召开3次会议,成员出席率均为100%[8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薪酬委员会召开2次会议,成员出席率均为100%[8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薪酬范围在0 - 100万人民币的高级管理人员有3人,其他范围人数为0[90] - 审核委员会建议重新委任大華馬施雲會計師事務所有限公司为公司外聘核数师[87] - 薪酬委员会已审议公司执行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的薪酬政策及架构并向董事会提出建议[89]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提名委员会召开2次会议,吴铁、余梓山、赵玉彪出席率均为100%[93] - 董事会于2024年通过审核委员会对集团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系统成效进行年度检讨[101] - 审核委员会已检讨集团截至2023年12月31日止年度会计及财务申报职能方面资源、员工资历等情况并表示满意[101] - 公司订有信息披露制度,确保识别潜在内幕消息并保密,按上市规则适时披露[104] - 公司已订立“操守准则”为雇员界定道德标准,并定期提供相关培训课程[101] - 提名委员会已检讨董事会架构、规模及多元化,考虑拟委任董事事宜等[93] - 公司正式采纳董事“提名政策”,明确提名及委任董事准则和程序等[93] - 集团内部审核涵盖多个内部程序及政策,审核委员会每年批核内部审核计划[100] - 董事会不知悉有任何重大内部控制漏洞,亦无严重违反限制或风险管理政策[10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审核服务已付或应付给集团核数师大华马施云的薪酬为人民币923千元[109] 公司经营风险与应对 - 公司绝大部分业务和销售在中国进行,业务、财务等可能受中国经济、政治及法律发展重大影响[104] - 公司经营环境竞争激烈,未能有效竞争或会导致销售额减少、价格下降及市场份额流失[106] - 公司须每年或每隔几年参与省级招标,可能因多种因素未中标或低价中标[107] - 药品开发流程耗时且成本高,无法保证研发活动能成功开发新药[108] 公司股东大会与沟通 - 公司股东周年大会及股东特别大会于2024年6月28日举行,所有董事出席会议次数均为2/2[111] - 公司认为股东周年大会是与股东沟通的主要渠道之一,本年度实施的股东沟通政策充分有效[110] 公司秘书情况 - 郑章劲自2023年12月31日起获委任为公司秘书,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已接受不少于十五小时的相关专业培训[120][121] 公司章程与政策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及直至报告日期,公司章程无变动[122] - 2019年1月24日董事会批准并采纳股息政策[123] - 股东持有公司附带股东大会投票权的缴足股本不少于十分之一,可申请召开股东大会,大会须在递交请求书两个月内举行[124] - 股东提名非自身人士竞选董事,最短通告期限至少7日,若在寄发选举的股东大会通告后呈交,递交期间从通告翌日起至大会举行日期前7日止[125] 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情况 - 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汇报公司2024年度相关倡议、计划及绩效[127] - 报告期为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财政年度[128] - 2023年报告只含香港办公室,2024年报告涵盖香港总部、海南和北京办公室[129] - 报告依据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规则附录C2及结合公司实际情况编制,采用重要性、量化、平衡、一致性原则[130] - 董事会负责监督集团可持续发展机遇与风险,确保举措与增长策略相符[133] - 环境、社会及管治工作小组由不同部门及运营团队核心成员组成,协助进行风险评估和执行政策[134] - 公司通过多元沟通管道与利益相关方交流,识别环境、社会及管治层面重大议题[135] - 公司参考业务发展策略等识别重要环境、社会和管治议题,编制调查问卷评估其重要性[137] - 公司重要环境、社会及管治议题包括温室气体排放管理、用水及污水排放管理等[138] 公司环境指标数据变化 - 2024财年氮氧化物排放1.09千克,2023财年为1.73千克;硫氧化物排放0.02千克,2023财年为0.03千克;颗粒物排放0.08千克,2023财年为0.01千克[141] - 2024财年直接温室气体排放3.90吨二氧化碳当量,2023财年为4.79吨;间接温室气体排放4.29吨二氧化碳当量,2023财年为1.31吨;温室气体排放总量8.19吨二氧化碳当量,2023财年为6.1吨;排放密度为0.23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收益,2023财年为0.87吨二氧化碳当量/百万收益[143] - 2024财年纸张使用量为0.03吨,2023财年为0.002吨;无害废弃物排放总量2024财年为0.03吨,2023财年为0.002吨;无害废弃物排放密度2024财年和2023财年均少于0.01吨/每百万收益[148] - 2024财年直接能源消耗总量为14.20兆瓦时,2023财年为17.44兆瓦时;汽油消耗2024财年为14.20兆瓦时,2023财年为17.44兆瓦时[151] - 2024财年间接能源消耗总量为8.00兆瓦时,2023财年为4.10兆瓦时;电力消耗2024财年为8.00兆瓦时,2023财年为4.10兆瓦时[151] - 2024财年能源消耗总量为22.20兆瓦时,2023财年为21.55兆瓦时;能源消耗密度2024财年为0.63兆瓦时/百万收益,2023财年为3.08兆瓦时/百万收益[151] 公司环保措施与目标 - 公司业务以办公室运营为主,废气排放主要源于汽车尾气,采取多种措施减少废气排放[140] - 公司主要温室气体排放来自交通运输汽油消耗和外购电力,采取节電及節能措施减少排放[142] - 公司高度重视废弃物循环利用和综合管理,秉持“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145] - 报告期内公司未产生有害废弃物,制定了有害废弃物管理及处置指引[146] - 公司采取推广无纸化运营、关闭闲置电器等环保和减排措施[147][150] - 公司为未来三年定下较2024年财政年度低的耗水目标[152] - 因苏州第一制药重整业务性质变动,报告期公司未使用包装材料[153] - 公司制定应对极端灾害措施,保障
泰凌医药(01011) - 202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