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概况 - 公司截至2021年12月31日拥有97座太阳能发电站及7座风力发电站,总装机容量约4,168.02兆瓦[3] - 公司吸引众多实力投资者,包括京能集团、招商新能源集团、中国华融、青岛城投及欧力士集团[3] - 公司主要往来银行包括中国农业银行、盘谷银行、中国银行(香港)、江苏银行、上海银行、中信银行(国际)等[5] - 公司注册办事处位于百慕大Clarendon House, 2 Church Street Hamilton HM11[5] - 公司香港主要营业地点位于香港干諾道中168–200號信德中心西翼10樓1012室[5] - 公司网址为http://www.bjei.com[5] - 公司拥有97座太阳能发电站和7座风力发电站,总装机容量约4,168.02兆瓦[55] - 公司所有发电站均位于中国,广泛分布在21个不同省份[55] - 公司短期将集中精力发展太阳能及风力发电业务,同时加强可再生能源组合的多样性[60]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的总装机容量为4,168.02兆瓦,较2020年的2,070.40兆瓦增长约101.3%[68] - 公司主要拥有预计容量超过5吉瓦的水电开发权,间接持有项目公司75%股权[57] - 公司于2021年12月31日的全职员工人数为752人,员工福利开支总额为人民币201百万元[110][112] - 公司于2021年12月31日并无重大或有负债[113] - 公司于2021年12月31日并无持有任何重大投资,未来将积极物色投资机会[106][107] - 公司于2021年12月31日并无任何作对冲用途的金融工具[103][105] 财务表现 - 2021年全年总发电量达到约3,879,751兆瓦时[3] - 2021年公司实现收入约人民币2,825百万元,实现溢利约人民币650百万元,总资产约人民币46,159百万元,累计“控制+确权”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约12吉瓦,全年生产绿色电力达到约3,879,751兆瓦时[7] - 2021年公司实现收入约人民币2,825百万元,实现溢利约人民币650百万元,总资产约人民币46,159百万元,累计“控制+确权”清洁能源装机容量约12吉瓦,全年生产绿色电力达到约3,879,751兆瓦时[7] - 2021年公司成功完成工银股权融资、信用贷款和美元可换股债券,强化财务管理,优化债务结构,维护投资者利益[7] - 2021年公司净利润约为人民币6.5亿元,较2020年的约人民币2.62亿元有所增长[74] - 2021年公司确认了约人民币7百万元的物業、廠房及設備減值支出,主要为在建工程[85] - 2021年公司确认了约人民币65百万元的金融資產減值支出[88] - 2021年公司确认了约人民币6百万元的出售附屬公司虧損[88] - 2021年公司应收账项、票据及电价补贴应收账项总额为人民币7,552百万元,相比2020年的约人民币4,344百万元有所增加[88][90] - 公司积极寻求融资/再融资机遇以降低集资成本及改善资金流动性[91]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银行及其他借款总额为32,039百万人民币,其中一年内到期部分为7,820百万人民币,第二年到期部分为6,664百万人民币,三至五年到期部分为13,181百万人民币,六至十年到期部分为4,125百万人民币,十年后到期部分为485百万人民币[92] - 公司EBITDA利润率从2020年的约92%下降至2021年的约85%,主要由于业务扩张导致的额外运营费用[93][96] - 公司债务对EBITDA比率从2020年的约7.4上升至2021年的约11.1,主要由于业务扩张导致的净债务增加[94][96] - 公司运营现金流对净债务比率从2020年的约7.9%下降至2021年的约5.7%,主要由于业务扩张导致的净债务增加[94][96] - 公司利息保障比率从2020年的约2.41上升至2021年的约2.74,表明公司偿付利息的能力有所提升[95][96]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流动资产为15,671百万人民币,流动负债为11,323百万人民币[98] - 公司资本负债比率从2020年的72.1%上升至2021年的74.1%,主要由于业务扩张导致的净债务增加[100][101] - 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总额为5,844百万人民币,其中非流动部分为939百万人民币,流动部分为4,905百万人民币[102] - 公司于2021年12月31日的现金存款以人民币计值[103] - 公司于2021年12月31日拥有约人民币1,793百万元的资本承诺[103][105] - 公司于2021年完成了47项总装机容量为1,676.27兆瓦的附属公司收购[104][105] - 公司于2021年6月完成了以人民币3,000百万元向工银投资出售联合光伏常州不超过29.43%股权的交易[106][107] - 公司于2021年12月31日的主要客户应收款中,国家电网和内蒙电力的附属公司分别占77.2%和22.4%[108][109] - 公司于2021年12月31日的银行及其他借款中,约59%以资产抵押[109][111] - 公司于2022年1月至3月期间,NEX集团向公司转让了估值约人民币4百万元的太阳能发电站公司股权及人民币12百万元的现金,用于结算用途[120] - 公司确认了人民币43百万元的预期信贷亏损,主要由于NEX集团尚未偿还的结余信贷风险增加[116] - 公司与NEX集团签订了第二份经修订结算协议,涉及NEX集团转让估值约人民币39百万元的太阳能发电站公司股权、人民币32百万元的现金及约人民币57百万元的股份,以结算约人民币174百万元的未偿还结余[116] - 公司成功落地人民币30亿元权益融资业务[25] - 公司成功发行于二零二四年到期的50,000,000美元3.8%可转换债券[25] - 公司获得山东省282兆瓦新能源项目指标[27] - 公司获得海南省100兆瓦新能源项目指标[28] - 公司陆续取得山西省、内蒙古、广西省600兆瓦新能源项目指标[28] - 公司2021年总发电量为3,879,751兆瓦时,相当于258.7万户居民一年的用电量[29] - 公司2021年总发电量相当于17,639.1万棵植树量[29] - 公司2021年总发电量相当于1,183千吨标准煤节约[29] - 公司于2021年6月完成了一项增资交易,向工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出售不超过29.43%的股权,筹集资金人民币30亿元[71] - 公司于2021年6月成功发行了本金为5000万美元的可转换债券,票面利率为3.8%,净收益约为4900万美元,其中约4050万美元用于偿还海外债务[73]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公司银行及其他借款的实际利率约为4.40%,较2020年的约4.70%有所下降[70] - 公司在中国境内(不分地区)的余量上网容量为102.22兆瓦,发电量为71,420兆瓦时,收入为人民币0.57亿元[66] - 公司在河北、内蒙古、新疆等地的全量上网模式下,总装机容量为4,065.80兆瓦,发电量为3,808,331兆瓦时,收入为人民币27.84亿元,平均电价为每千瓦时0.73元[68] - 公司在2021年通过债务融资和发行可转换债券筹集资金,以提升融资能力和降低融资成本[70] - 公司计划将剩余的约800万美元在2022年12月31日前全部用于偿还海外债务、海外项目和一般营运资金[73] - 公司成功发行本金金额为50百万美元的可换股债券,票面利率为每年3.8%[76] - 2021年溢利净额约为人民币650百万元,相比2020年的约人民币262百万元有所增加[77] - 2021年收入和EBITDA分别为约人民币2,825百万元和人民币2,397百万元,相比2020年的约人民币2,149百万元和人民币1,967百万元有所增加[77] - 2021年每千瓦时平均电价(不包括增值税)约为人民币0.73元,相比2020年的约人民币0.77元有所下降[78] - 2021年总融资成本约为人民币1,110百万元,与2020年基本持平[79] - 2021年公司拥有97座太阳能发电站和7座风力发电站,总装机容量约为4,168.02兆瓦,相比2020年的约2,070.40兆瓦有所增加[81] 战略与目标 - 公司旨在建立最高效及最先進的可再生能源運維平台,并透過採用低碳及可持續發展模式建造綠色生態圈[3] - 公司未来将把握国际能源产业大变革的历史机遇,加快構築綠色為主、多能互補、智慧協同的清潔能源產業生態體系[3] - 公司明确战略方向,坚定信念、毫厘必争,发挥机制优势,顺利实现既定目标,在装机规模、利润指标等方面交出满意答卷[7] - 公司巩固安全生产基础、细化成本管控、强化市场营销、全面铺开工程建设,不断提升经营效能[7] - 公司认为建设一个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清洁、安全、可靠的新型电力系统,将是中国能源行业未来数十年所面临最严峻的考验,是巨大的挑战但更是史无前例的重大机遇[9] - 公司致力于成为一流的国际清洁能源生态投资运营商,重点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13] - 公司将摆脱既有思维窠臼和传统路径依赖,认真研究顺应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发展新模式,勇于二次改革[13] - 公司将结合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的发展逻辑和特征,将投资驱动和创新发展进行有机结合并付诸行动,实现差异化竞争优势[13] - 公司致力于成为一流的国际清洁能源生态投资运营商,并坚持加速提升装机规模以在新兴能源行业取得重要话语权[23] - 2022年是公司在新起点上再出发的一年,公司将锚定方向,坚定不移落实实现一流的战略目标,夯基垒台,持续改革,全面优化基础管理体系,做到高效合规[16] - 公司将坚持价值驱动,在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点上做文章,推动加快转型升级,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到忙而有序、未雨绸缪,实现可持续健康发展[16] - 公司将坚持自主开发,积极推动“绿电进京”项目规划,助推京能国际结构升级转型[17] - 公司将在“三北”地区加快大型风电和光伏发电基地布局[17] - 公司将重点打造河北、山东、山西、广西、广东、海南等区域光伏集群[17] - 公司将加快推进行业领先的轻资产服务业务布局,包括电力市场交易、碳资产和碳交易等[17] - 公司将加大和先进农业、高效组件、储能、氢能等企业的战略合作力度,通过“能源+产业”整体优势争取项目[19] - 公司将加快战略新兴业务布局,重点研究储能、氢能等方面的新技术投资孵化[19] - 公司将加快推进行业领先的轻资产服务业务布局,包括电力市场交易、碳资产和碳交易等[17] - 公司将加快推进行业领先的轻资产服务业务布局,包括电力市场交易、碳资产和碳交易等[17] - 公司将加快推进行业领先的轻资产服务业务布局,包括电力市场交易、碳资产和碳交易等[17] - 公司将加快推进行业领先的轻资产服务业务布局,包括电力市场交易、碳资产和碳交易等[17] 行业趋势 - 2021年中国风电和光伏发电新增装机规模突破100吉瓦,其中风电新增约47.57吉瓦,光伏发电新增约54.93吉瓦[9] - 截至2021年底,中国可再生能源装机规模突破1,000吉瓦,其中风电装机容量约330吉瓦、光伏发电装机容量约310吉瓦,海上风电装机容量跃居世界第一[9] - 公司依托九大清洁能源基地和四大海上风电基地,重点加快沙漠、戈壁、荒漠地区大型风光基地项目规划建设和海上风电集群化开发[9] - 第一批大基地约1亿千瓦项目正在按照“成熟一个、开工一个”的原则有序开工,第二批基地项目近期将正式发布[9] - 随着可再生能源发电占比提升,储能的刚性需求逐渐显现,储能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构建的重要支撑,未来十年将出现爆发式增长[12] - 中国可再生能源行业已进入新的时代,产业格局逐步固化,行业上游设备供应商呈强者恒强的局面,行业集中度越来越高,头部企业议价能力越来越强[13] - 能源央企纷纷加大投资规模,非传统能源央企也加快进入,市场空间逐步被挤压[13] - 国家鼓励可再生能源发展的政策导向明显,下游投资逐步向大容量风机、高效组件及储能、氢能等上游制造端延伸,产业链整合态势明显[13] - 能源互联网构建在加速,将成为中国经济和中国能源未来最大的发展趋势和增值空间,也是未来城市更新和乡村振兴的重要载体,跨行业融合将成为其重要特点[13] - 公司预计在“十四五”时期,风电和光伏基地的总装机规模将达到约200吉瓦[123] - 公司预计2022年风电和光伏的新增装机规模分别为约50吉瓦和90吉瓦,总新增量将达到约140吉瓦[123] - 公司预计到2025年,抽水蓄能的投产总规模将达到62吉瓦以上,到2030年将达到约120吉瓦[124] - 公司预计到2025年,新型储能的装机规模将达到30吉瓦以上[124] - 公司认为中国将在低碳经济发展方面成为世界的重要示范和引领[126] - 公司预计自然资本投资和绿色低碳转型将成为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新支柱[126] - 公司致力于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打造一流的国际清洁能源生态投资运营商[127] 公司治理 - 公司已遵守企业管治守则项下的所有适用守则条文[131] - 董事會共同負責履行企業管治
北京能源国际(00686) - 2021 - 年度财报
北京能源国际(00686)2022-04-21 16: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