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期信息 - 报告期为截至2023年6月30日的18个月,对应期间为截至2022年6月30日的18个月[5] - 本期经审核综合财务报表涵盖2022年1月1日至2023年6月30日止18个月,经审核比较数字涵盖2021年1月1日至2021年12月31日止12个月[18] 公司业务运营主体 - 公司主要业务运营公司为北京天馬通馳汽车租賃有限公司和北京天馬通馳旅遊客運有限公司,统称天馬通馳集團,保持稳定业务状况[7] 潜在收购与业务拓展 - 2023年1月19日公司签署有关潜在收购事项的谅解备忘录[9] - 公司购置硬件成立计算分析及处理中心,设备计划2023年交付使用,开拓数字管理及大数据分析服务市场板块[9] - 公司管理层正积极准备及开拓天然资源商品贸易、大宗商品以及其他货物的贸易及运输等业务[9] - 2023年6月5日,公司签订购置计算分析及处理中心设备协议,计划年末完成交付[27] - 2023年1月,公司发布可能收购科技公司的自愿性公告,目标公司在资源规划控制有经验和技术[31] - 公司认为大宗商品贸易及运输商机无限,已与潜在交易对手接洽拓展该业务[32][33] 股份买卖情况 - 公司股份自2016年8月1日起暂停于联交所买卖,8月5日下午1时起正式暂停[12][13] - 公司分别于2019年6月19日及7月30日向联交所递交复牌建议及补充复牌建议[14] - 重组及其项下拟进行之交易于2022年1月21日举行的股东大会上获批准[15] - 公司于2022年3月9日发布达成复牌条件及恢复买卖的公告,股份于3月10日上午9时正起恢复买卖[16] 财政年度结算日更改 - 董事会于2022年12月2日宣布将公司财政年度结算日由12月31日更改至6月30日[17] 汽车租赁及通勤巴士服务业务 - 自2016年9月起,集团通过天马通驰集团从事汽车租赁及通勤巴士服务业务[20] - 天马通驰旅游为天马通驰租赁持有49%股权的附属公司,2019年9月1日其业绩综合入账至天马通驰集团[20] - 天马通驰集团共拥有约700辆电动巴士、燃油巴士及其他车辆,每辆配5至59个座位[20][21] - 汽车租赁及通勤巴士服务包括为机构客户提供往返用车、不配司机租车、配司机租车等[21] - 2022年受疫情封控影响,公司班车业务需求减缓,影响公司运营[22] - 2023年上半年公司业务逐渐稳定,对车辆进行排查、修理、更换淘汰,并为客户购置更新车辆[24] - 公司认为客户对班车的需求将逐渐恢复到疫情前水平,计划优化车队软硬件,拓展业务[22][25] - 公司将探索新业务机会,拓宽客户面,提高班车使用率,突破业务模式局限[25] - 公司将探索客运+运营模式,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实现拓展利润目标[25] - 2023年8月9日,公司附属公司同意购买35辆新电动巴士和16辆新燃油巴士,总价约2797.6万元人民币(约3049.3万港元)[101] 业务发展规划 - 公司探索资源规划控制集成业务,开发其他优质业务,增强抗风险和盈利能力[29] - 公司将变现已有数据和资源规划控制优势,开拓优质业务领域,寻找业务切入点[30] - 公司计划在2023/2024年度整改优化现有业务,加大新业务板块探索力度[34]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本期收益约1.16293亿港元,较上一年度约1.42814亿港元减少约18.6%[35] - 收益成本由上一年度约1.05886亿港元增加约35.1%至本期约1.43056亿港元[37] - 毛利由上一年度约3692.8万港元下降至本期毛损约2676.3万港元,毛利率由约25.9%降至负23.0%[39] - 其他收入本期约3.3183亿港元,上一年度约8618.1万港元,增加约285.0%[41] - 行政及其他经营开支本期约5129万港元,上一年度约3588.1万港元,增加约42.9%[43] - 本期多项资产减值亏损约9497.7万港元,上一年度约512.8万港元[45] - 应收贸易款减值本期约1008.1万港元,上一年度约280.4万港元[45] - 其他应收款项减值本期约311.8万港元,上一年度约232.4万港元[45] - 商誉减值本期约2392万港元,上一年度无[45] - 分配至公司应占商誉的减值亏损为2392万港元,占资产负债表日可识别资产使用价值汇兑亏绌的49%,用于评估商誉减值的可识别资产为人民币5635.6万元[56] - 融资成本由上一年度约2069.7万港元减少约39.0%至本期约1263万港元,因2022年上半年公司股份恢复买卖后偿债所致[65] - 集团本期录得出售附属公司一次性收益约3766万港元,上一年度无此收益[66] - 本期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约2.01759亿港元,上一年度约5475.6万港元,本期每股基本盈利约6.63港仙,上一年度约8.54港仙[67] - 物业、厂房及设备约2964.7万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约9473.8万港元减少约68.7%[68] - 物业、厂房及设备减少主因减值亏损约3883.2万港元、折旧约1865.7万港元及汇兑差额亏损约7602万港元[68] - 2023年6月30日,预付款项、按金及其他应收款项为1.06225亿港元,包括数据分析设备预付款、汽车预付款约7221万港元及收购物业、厂房及设备按金约1670.6万港元[70] - 2023年6月30日,集团商誉约为1068.5万港元,较2021年12月31日约3754.6万港元减少约2686.1万港元,主要因减值亏损约2392万港元及汇兑差额亏损约294.1万港元[71] - 2023年6月30日,集团使用权资产约为3792万港元,本期计提减值亏损约1902.6万港元及折旧约941.4万港元[72] - 结算日,集团就应收贸易款计提的减值较往年增加约727.7万港元至约1008.1万港元,应收贸易款结余从2021年12月31日约5991万港元减少至2023年6月30日约2030.5万港元[73] - 本期,债务重组项下可换股债券及不可换股债券已偿付,可换股债券未偿付结余约3407.1万港元被视作其他贷款[74] - 2023年6月30日,公司已发行股本约为35.07369亿港元,分为36.87628409亿股股份[75] - 2023年6月30日,集团现金及银行结余约为1355.75万港元(2021年12月31日:213.6万港元)[75] - 2023年6月30日,集团持有流动资产约1642.92万港元(2021年12月31日:871.22万港元),流动负债约为3149.68万港元(2021年12月31日:7833.24万港元)[75] - 2023年6月30日,集团流动比率约为0.52倍(2021年12月31日:0.11倍),资产负债比率为53.6%(2021年12月31日:186.9%)[75] 股份认购与发售 - 自2022年1月25日起,每10股已发行现有股份被合并为一股合并股份,每手买卖单位由10000股股份更改为20000股合并股份于2022年3月10日生效[78] - 第一认购事项中,千逸和瀚天共认购15.88亿股新合并股份,其中千逸认购9.725亿股,瀚天认购6.155亿股,认购价每股0.11港元,所得款项总额1.7468亿港元,较理论收市价折让约92.3%,所得款项净额约1.70573亿港元,相当于每股约0.107港元[79] - 公开发售中,包销商有条件同意按每股0.11港元的发售价格悉數包销6.4117705亿股合并股份,所得款项总额7052.94755万港元,所得款项净额约6521.2万港元,相当于每股约0.102港元,公司拟将所得款项净额用于结付债务重组项下债务[80] - 截至2022年2月23日下午4时正,接获7份有效申请,共认购1.08260129亿股发售股份,占公开发售项下可供认购发售股份总数约16.88%,余下5.32916921亿股未获认购股份占比约83.12%[81] - 截至2022年3月4日下午4时正,配售代理已配售436万股未获认购股份,共5.28556921亿股未获承购股份由包销商等承购[81] - 2022年3月9日,第一认购事项所有先决条件达成,已向千逸和瀚天分别配发及发行9.725亿股和6.155亿股认购股份[82] - 2022年3月9日,债务重组所有先决条件达成,已向11名债权人配发及发行共2.07274309亿股债权人股份[82] - 2022年3月9日,第一认购事项、公开发售及债务重组完成,公司达成所有证监会复牌条件及联交所复牌条件[84] - 2022年3月10日,公司股份恢复买卖[84] - 2022年10月26日公司与范炼先生及田欣先生订立有条件认购协议,以每股0.115港元价格发行6.1亿股,11月8日完成认购,所得款项总额7015万港元,净额约7003万港元[86][87] - 第二认购事项所得款项净额约70%或以上用于提升现有业务及业务扩张,其余用作一般营运资金[87] - 第一认购事项及公开发售所得款项用于结付债务重组项下债务16亿港元、业务扩张5.1185亿港元、一般营运资金2.46亿港元[90] - 第二认购事项所得款项用于业务提升及扩张4.903亿港元、一般营运资金2.1亿港元[90] - 截至2023年6月30日,第一、二认购事项及公开发售所得款项计划总金额30.5815亿港元,已动用19.6008亿港元,未动用10.9807亿港元[90] 重大收购、投资及外汇情况 - 本期集团无附属公司、联营公司及合营企业重大收购及出售,截至2023年6月30日无重大投资[91] - 本期集团大部分收入及开支以人民币及港元计值,截至2023年6月30日外汇风险不重大,未用金融工具对冲[93][94] 雇员情况 - 截至2023年6月30日,集团有382名雇员(2021年12月31日为530名),薪酬政策参考个人表现及集团财务业绩[96]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18个月内雇员薪酬政策无重大变动[96] 借贷情况 - 截至2023年6月30日,集团借贷约为3855万港元,无资产质押[97] - 截至2021年12月31日,集团借贷约为6921.8万港元,其中银行贷款约299.6万港元,年利率6.175% [98] - 2021年及2020年12月31日分别约4323.5万港元及4225.7万港元借贷存在、权利及估值有缺失,2022年2月11日完成出售相关附属公司解除还款责任[104] 董事信息 - 纪开平60岁,自2017年8月29日起任执行董事,自2018年11月29日起任董事会主席[106] - 纪开平2005年11月完成中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国际商学院企业管理专业研究生课程[107] - 纪开平2006年创立北京天马通驰汽车租赁有限公司并任董事长[107] - 纪开平为千逸有限公司唯一董事,该公司在公司股份中有须披露权益[109] - 郭培远52岁,自2018年4月4日起任执行董事,有近20年客运管理经验[110] - 毛娜43岁,自2022年4月8日起任执行董事,传媒行业工作超17年[113] - 丘可山56岁,自2022年4月8日起任执行董事,1991年7月获首都医科大学医学学士学位[115] - 安景文68岁,自2018年12月3日起任非执行董事,有逾30年教学与研究工作经验[116][117] - 李文67岁,自2018年4月4日起任独立非执行董事,1983年获中国政法大学法学学士学位[120] - 郭培远是瀚天海洋资源有限公司唯一董事,该公司在公司股份中有须披露权益[111] - 毛娜是北京缔久印象文化传媒有限公司董事长及法人代表[113] - 丘可山自2010年2月起任天津金兆元国际贸易有限公司董事长[115] - 安景文是中国矿业大学(北京)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117] - 李文是审核委员会主席,薪酬委员会及提名委员会成员[120] - 邱克先生52岁,自2018年6月1日起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1994年获经济学学士学位,2003年获企业管理硕士学位,2004年取得加拿大会计学职业培训证书[122] - 陈燕云女士52岁,自2019年4月17日起担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在会计及金融领域拥有逾20年经验[126] ESG相关 - 公司须根据上市规则附录二十七编制一份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ESG报告”)[135] - 集团致力于建立环保企业,通过加快转变发展模式,使用安全、环保、高效、优质的资源,实现绿色、循环及低碳发展[133]
国家联合资源(00254) - 2023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