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1年度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30,473,383元,母公司实现净利润323,033,344.83元[5] - 母公司计提10%的法定盈余公积32,303,334.48元[5] - 期末可供分配的利润为1,378,029,034元[5] - 2020年1月8日至2021年1月7日,公司第二期回购股份计划累计支付30,003.35万元[6] - 报告期内公司回购股份支付金额6,514.03万元视同现金分红[6] - 2021年营业收入52.97亿元,较2020年减少8.66%[25] - 2021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30亿元,较2020年减少6.69%[25] - 2021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0.55亿元,较2020年减少13.68%[25] - 2021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44.40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31.69%[25] - 2021年末总资产205.09亿元,较2020年末增长3.53%[25] - 2021年基本每股收益0.51元/股,较2020年减少10.53%[25] - 2021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7.73%,较2020年减少1.49个百分点[25] - 2021年各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9.56亿元、17.53亿元、14.15亿元、11.72亿元[27] - 2021年各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分别为1.72亿元、3.72亿元、3.01亿元、0.85亿元[27] - 2021年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为3.38亿元,2020年为 - 0.10亿元,2019年为0.13亿元[28] - 2021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为4.43亿元,2020年为7.01亿元,2019年为2.08亿元[28] - 2021年委托他人投资或管理资产的损益为0.45亿元,2020年为1.26亿元,2019年为0.69亿元[28] - 2021年、2020年、2019年除上述各项之外的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分别为 - 2.66亿元、 - 4.26亿元、 - 2.22亿元[30] - 2021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52.97亿元,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30亿元,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0.55亿元[33] - 截至2021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44.40亿元,同比增加31.69%[33] - 报告期内营业收入同比下降8.66%,营业成本同比下降8.90%[64][66] - 2018 - 2021年底公司资产负债率分别为43.01%、40.94%、44.53%和29.41%[62] - 公司综合授信超70亿元,两次非公开发行股票和一次公开发行可转债募集资金76亿元[62] - 截止2021年底公司总资产205亿元,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资产144亿元[62] - 直销收入为52.51亿元,较上年33.92亿元增长35.40%[69] - 前五名客户销售额13.89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26.22%;前五名供应商采购额9.39亿元,占年度采购总额28.18%[72] - 本期研发投入1.39亿元,占营业收入2.62%,资本化比重为0[72][74][75] - 应收款项融资本期期末数为172,181,851.92元,占总资产0.84%,较上期期末变动421.20%[77] - 预付款项本期期末数为236,183,982.81元,占总资产1.15%,较上期期末变动99.14%[77] - 其他应收款本期期末数为780,141,411.48元,占总资产3.80%,较上期期末变动592.55%[77] - 短期借款本期期末数为824,796,297.57元,占总资产4.02%,较上期期末变动 -36.12%[77] - 应付债券上期期末数为2,708,296,372.57元,占总资产13.67%,本期较上期期末变动 -100.00%[77] - 2021年中国全社会用电量83128亿千瓦时,同比增长10.3%,较2019年同期增长14.7%,两年平均增长7.1%[98] - 2020年年度利润分配方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07元(含税),于2021年7月9日实施完毕[161] - 控股股东提出2021年利润分配方案,以总股本扣减回购专户股份为基数,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2.20元(含税)[161] - 以2022年第一季度末总股本测算,扣减回购专户股份后派发现金红利452,614,724.32元,现金分红比例48.64%[161] - 报告期内公司回购股份支付金额65,140,331.85元视同现金分红,本年度分红金额517,755,056.17元,分红比例55.64%[161]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1年公司在国网电能表招标采购中中标金额约6.57亿元,在南网计量产品框架招标项目中中标金额约2.73亿元[34] - 2021年公司与瑞士兰吉尔集团合作实现智能电表销售超100万台,中东市场巩固份额,东亚市场出口超110万台,东欧市场销售超100万台[34] - 公司自持各类光伏电站规模约1.6GW,储备光伏项目超6GW,运维光伏项目超3.5GW[35] - 公司光伏发电收入14.54亿,毛利超过70%[35] - 连云港灌南百禄飞展45MW平价上网光伏发电项目每度电较脱硫煤标杆电价高出7分钱[35] - 公司各类储能储备项目超3GWh[38] - 公司专注于“BMS+PCS+EMS”的“3S”融合储能系统集成解决方案[38] - 公司自主研发、全面升级的储能集成化能源管理系统(iEMS)通过国网电科院认证测试[38] - 2021年公司与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共同出资30亿元设立合资公司,建设年产能10GWh的储能专用磷酸铁锂电池生产基地项目,预计2022年内建成投产[40] - 2021年公司储备储能项目资源超3GWh,包括如东100MW/200MWh海上风电配套集中式共享储能电站等多个项目[40] - 智能配用电行业营业收入20.89亿元,同比降19.04%,营业成本15.44亿元,同比降16.81%[67] - 节能、储能行业营业收入6370.31万元,同比降15.15%,营业成本3524.05万元,同比降20.64%[67] - 光伏行业营业收入30.37亿元,同比降0.39%,营业成本17.64亿元,同比降1.08%[67] - 境内地区营业收入46.49亿元,同比降2.95%,营业成本29.04亿元,同比降4.13%[67] - 境外地区营业收入6.02亿元,同比降38.21%,营业成本4.88亿元,同比降30.41%[67] - 智能电能表及系统类产品生产量902.06万台,较上年减少18.68%;销售量959.57万台,较上年减少11.02%;库存量69.76万台,较上年减少45.21%[69] - 智能配用电行业总成本15.44亿元,较上年18.55亿元减少16.81%[69] - 节能、储能行业总成本3524.05万元,较上年4440.36万元减少20.64%[69][71] - 光伏行业(发电成本)总成本4.20亿元,较上年4.11亿元增长2.08%[69][71] - 光伏行业(电站EPC)总成本12.39亿元,较上年13.48亿元减少8.13%[69][71] - 期初持有140座电站装机容量1605MW,报告期内出售5座电站装机容量98MW,期末持有138座电站装机容量1597MW,在手已核准总装机容量3439MW,已出售电站项目总成交金额24,210.63万元,当期出售电站对业绩影响2,550.05万元[81] - 集中式光伏电站合计装机容量1,291MW,发电量165,601.89万千瓦时,上网电量165,599.37万千瓦时,电费收入52,326.66万元,补贴67,780.05万元[81] - 分布式光伏电站合计装机容量306MW,发电量31,887.37万千瓦时,上网电量26,341.45万千瓦时,电费收入9,071.38万元,补贴10,554.99万元[81] - 托克托电站装机容量135MW,发电量24,302.30万千瓦时,上网电量24,302.30万千瓦时,电费收入4,353.67万元,补贴收入13,274.54万元,合计收入17,628.21万元[84] - 河北保定顺平项目装机容量200MW,投资规模8.5亿元,当期投入金额4.20亿元,项目进展55%,当期工程收入3.5亿元[85]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A股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股票简称林洋能源,代码601222[23] - 公司聘请立信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境内会计师事务所[23] - 报告期内履行持续督导职责的保荐机构为广发证券股份有限公司[23] 公司发展规划 - 公司争取在“十四五”期间与国电投湖北、安徽分公司完成湖北、安徽、河南地区2GW左右的项目合作开发[37] - “十四五”期间公司与多方合作建设“光伏+风电+抽蓄+电化学储能”总建设规模不少于3GW[37] - “十四五”期间公司拟在安徽省五河县投资建设1.5GW光伏发电项目及0.5GW风电发电项目[37] - 至2021年底,公司已为200余位新能源电站业主提供专业运维服务,电站运维总容量超过3.5GW,管理电站资产超过200亿元人民币[37] - 规划“十四五”期间,公司争取与安徽省能源集团有限公司完成安徽、陕西地区3GW左右的项目合作开发,2022 - 2025年每年实现不低于800MW的新项目开发合作[40] - 未来三年力争新增开发建设各类新能源电站超6GW[106] - 未来三年累计建设不低于5GWh储能系统[106] - 力争5年内将合资公司打造成行业领先的先进高效制氢装备制造企业[108] - 2022年计划开工2.5GW新能源项目[111] - 2022年实现约600MWh规模的储能系统集成业务增长[112] - 2022年与亿纬锂能共同完成年产10GWh磷酸铁锂储能专用电池工厂建设[112] - 2022年在启东设立全资子公司,建设年产能超2GWh的储能电池PACK和系统集成生产、测试基地[112] - 2022年力争实现营业收入超80亿元[112] 行业市场环境 - 2021年我国光伏新增装机量54.88GW,同比增长13.9%,截至2021年底我国光伏发电累计并网容量305.99GW,新增和累计装机容量均为全球第一[43] - 2021年从国家顶层设计到地方各层面出台与储能相关的政策超200余项,储能由“十三五”商业化初期向“十四五”规模化发展[44] - 国家电网提出2035年基本建成新型电力系统,2050年全面建成新型电力系统;南方电网提出2025年前初步具备新型电力系统基本特征,2030年前基本建成,2060年前全面建成并不断发展[42] - 2021年中国企业国内电化学储能项目装机量为3.87GW/5.85GWh,全球装机量为7.31GW/12.1GWh,预估2022年国内将达15GWh,全球将达35GWh[45] - 超过电网企业保障性并网以外的规模,初期按功率15%的挂钩比例(时长4小时以上)配建调峰能力,按20%以上挂钩比例配建的优先并网[45] - 到2025年,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达到3000万千瓦以上(30GW+)[45] - 浙江“十四五”力争实现2GW左右新型储能示范项目发展目标;湖南力争2023年建成电化学储能电站1.5GW/3GWh以上[45] - 到2021年底,全球电解槽制氢能力预计增至每年3.1吉瓦,到2050年每年生产约4亿吨绿氢[46] - 中国光伏行业协会预计2022年中国光伏新增装机量超75GW,累计装机有望达约383GW[99] - 预计“十四五”期间,全球光伏年均新增装机将超220GW[99] - 截至目前,20余个省份出台政策,要求新能源发电配置装机容量5%-20%及充电时间1 - 4小时的储能系统[105] - 中关村储能产业技术联盟预测,2025年末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规模将达35.5GW,2021 - 2025年复合增长率(CAGR)为57.4%[105] - 理想场景下,2025年末中国电化学储能累计规模将达55.9GW,2021 - 2025年复合年增长率(CAGR)超70%[105] - BloombergNEF公司预测,全球储能市场2030年累计装机容量达358GW/1028GWh,是2020年底17GW/34GWh规模的20倍以上,年均复合增长速率33%[105] - 美国和中国将主导全球储能市场,两国加总约占2030年全球累计储能装机容量的54%[105] 公司技术研发与资质荣誉 - 2021年公司及子公司新增授权专利35件,其中发明专利15件;累计授权专利239件,其中发明专利70件[55][75] - 公司自主研发的智慧运维云平台已取得11项软件著作权,接入电站数量超200个[56] - 公司和湖北亿纬动力有限公司合资建设年产能10GWh的储能专用磷酸铁锂电池生产基地[55] - 公司研发的“基于统一终端软件平台的能源控制器”入选2021
林洋能源(601222) - 2021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