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为西安凯立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控股股东是西北有色金属研究院,实际控制人为陕西省财政厅[12] - 公司中文简称为凯立新材,A股股票在上海证券交易所科创板上市,代码为688269[16][19] 报告相关声明 - 本半年度报告未经审计,公司负责人张之翔、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王世红及会计机构负责人孙小鹏保证财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7] - 不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半年度报告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情况[7] - 本报告中涉及的未来计划、发展战略等前瞻性描述不构成公司对投资者的实质承诺[5] 公司合规情况 - 不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6] - 不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7] 利润分配与公积金转增 -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不适用[5] - 2023年半年度每10股送红股数、派息数、转增数均不适用[133] 公司治理情况 - 公司不存在治理特殊安排等重要事项[5] -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7] - 公司建立了现代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和管理架构,有监督管理和汇报沟通机制[51] 风险提示与应对 - 公司已在报告中详细阐述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应对措施,可查阅“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中“五、风险因素”部分内容[4]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1 - 6月营业收入为969,614,891.40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4.49%[21] - 2023年1 - 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91,135,965.75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8.92%[21] - 2023年1 - 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88,781,432.63元,较上年同期减少29.81%[21] - 2023年1 - 6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45,440,443.13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46%[21] - 2023年报告期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967,916,771.20元,较上年度末减少0.20%[21] - 2023年报告期末总资产为1,337,119,750.91元,较上年度末减少12.56%[21] - 2023年1 - 6月基本每股收益为0.70元/股,较上年同期减少28.57%[21] - 2023年1 - 6月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9.11%,较上年同期减少5.29个百分点[21] - 2023年1 - 6月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57%,较上年同期减少0.45个百分点[21] - 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特定除外)为2629961.86元,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为4885.17元,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为135191.94元,所得税影响额为415505.85元,非经常性损益合计2354533.12元[24] - 本期费用化研发投入24,881,814.54元,上年同期为25,537,152.80元,变化幅度为-2.57%;研发投入合计24,881,814.54元,上年同期为25,537,152.80元,变化幅度为-2.57%[62]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本期为2.57%,上年同期为3.02%,减少0.45个百分点[63] - 报告期公司营业收入96,961.49万元,同比增长14.49% [9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113.60万元,同比下降28.92% [94]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4,544.04万元,同比增长6.46% [94] - 报告期公司研发投入2,488.18万元 [97] - 报告期内主营业务收入93,544.16万元,同比增长11.95%;归属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9,113.60万元,同比下降28.92%[107] - 财务费用较上年同期增长4,265.30%,因报告期银行贷款资金占用时间长致利息增加[109] - 投资活动现金流量净额较上年同期减少 -338.34%,因项目建设投资进程快,固定资产投资支付增加3,813.92万元[109] - 营业收入969,614,891.40元,同比增长14.49%;营业成本821,831,601.54元,同比增长25.81%[110] - 货币资金期末数218,573,703.20元,占总资产16.35%,较上年期末下降52.52%,因归还借款和项目投资[112] - 应收票据期末数69,207,626.07元,占总资产5.18%,较上年期末增长34.55%,因收入增加票据增多[112] - 应收账款期末数121,158,716.31元,占总资产9.06%,较上年期末增长48.61%,因营业收入增长[112] - 固定资产期末数234,276,019.94元,占总资产17.52%,较上年期末增长124.92%,因项目工程转固[112] - 短期借款期末数140,300,000.00元,占总资产10.49%,较上年期末下降41.66%,因归还银行贷款[112] - 递延所得税负债从344,597.53降至217,111.27,降幅37.00%,主要因其他权益工具投资公允价值减少[113] - 银行存款中33万元因法院冻结使用受限[113] - 报告期投资额123万元,上年同期1,113万元,变动幅度-87.61%[116] - 应收款项融资期初数72,598,800.55元,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8,297,139.59元,期末数64,301,660.96元[121] - 其他权益工具投资期初数46,950,986.81元,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616,447.23元,期末数46,334,539.58元[121]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半年度营业收入较上年同期增长14.49%,基础化工、化工新材料和农药领域收入较上年同期分别增长129.13%、17.28%和22.12%[22] - 2023年半年度均相贵金属催化剂销量较上年同期增长28.31%,带动主营收入增长12.79%[22] - 2023年1 - 6月公司贵金属催化剂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90.31%[22] - 主营业务中基础化工、化工新材料和农药领域收入同比分别增长129.13%、17.28%和22.12% [94] - 均相贵金属催化剂销量同比增长28.31%,带动主营收入增长12.79% [94] - 催化应用技术研发推广和服务实现技术收入2,044.82万元,同比增长219.11% [96] 行业市场规模数据 - 2021年我国精细化工市场规模已超5.5万亿元,产值有望在2027年超11万亿元[29] - 2022年我国石化行业营业收入达到16.56万亿元,同比增长14.40%,利润总额约1.2万亿元,化工投资连续两年保持近20%的增长水平[29] - 预计2030年全球催化剂市场规模将达到575亿美元[29] - 我国计划到2025年将精细化工率提高到55%[31] - 2021年全球原料药市场规模约1771亿美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2586亿美元;2022年中国化学原料药行业营业收入同比增长15.0%,营业收入为5319亿元[31] - 2025年全球化工新材料市场规模预计达4800亿美元,2019年我国化工新材料产值约6000亿元,2025年有望接近1.5万亿元[32] - 2021年全国1584家规模以上印染企业营业收入2949.87亿元,同比增长15.06%,中国染料年产量83.50万吨[33] - 2015 - 2021年我国食品添加剂主要品种总产量从996万吨增长到1484.07万吨,年复合增长率6.87%;销售额从978亿元增长到1399.23亿元,年复合增长率6.15%[34] - 2020年国内化妆品行业市场规模3400.2亿元,2022年零售总额3935.6亿元,Euromonitor预计2027年达7288亿元,2023 - 2027年复合增长率5.91%[35] - 到2035年燃料电池系统产能为150万台套/年,2020 - 2025年氢能源比例4.00%,产业市值10000.00亿元,加氢站200座,固定式电源/电站0.1万座;2026 - 2035年氢能源比例5.90%,产业市值50000.00亿元,加氢站1500座,固定式电源/电站0.5万座;2036 - 2050年氢能源比例10.00%,产业市值120000.00亿元,加氢站10000座,固定式电源/电站2万座[38] - 2022年全球甲醛产能达到8044.15万吨,中国占全球甲醛产能的50%以上,铁钼催化剂消耗量约为4000t/a且完全国外垄断[79] 公司业务相关情况 - 公司主要从事贵金属催化剂研发与生产等业务,致力于打造我国催化材料和催化技术的研究开发、生产制造基地和领先者[39] - 公司贵金属催化剂产品达数百种,按制备工艺和规格分类共计430余种[40] - 公司大多数贵金属催化剂产品生产时间在一周以内[40] - 公司构建了“催化剂销售 + 催化剂加工 + 催化技术服务”的合作模式[40] - 公司废旧催化剂回收业务与部分客户形成循环合作模式,通过贵金属高温富集技术提升回收率和回收效能[43] - 公司通过首发上市募集资金和多途径融资,投资新建贵金属循环加工项目,扩大废旧贵金属回收产能[43] - 公司相关产品及服务主要以直销方式提供,目前客户主要分布于医药、化工新材料等领域,同时拓展基础化工、环保、新能源等领域[44] - 公司向客户销售催化剂时,贵金属催化剂定价考虑金属成本等因素,贵金属成本等于产品中贵金属数量乘以参考中国金属资讯网平均单价确定的单价[44] - 公司贵金属催化剂加工服务分来料加工和垫料加工两种模式[45] - 公司根据客户需求提供工艺技术解决方案并收取费用[47] - 公司采购模式为定期采购和实时采购结合,贵金属采购采取询价、比价模式[47] - 公司载体采购由技术中心选型,物资部商务洽谈采购,供应较稳定[48] - 公司设备根据价值大小采取议价或招标形式采购[49] - 公司生产模式是市场部提交需求单,生产管理部门确定工艺下达任务单[49] - 公司研发模式以自主研发为主、合作研发为辅[50] - 公司通过多种方式提升员工凝聚力和归属感[52] - 公司围绕“催化制备和催化应用技术”核心,促进多领域高质量发展[52] - 公司开发了数百种催化剂及相关催化合成/反应工艺技术,产品应用领域不断拓展[88] - 公司建成多个国家、省市研究平台,形成完整产业链和全方位研究发展模式[88] - 公司坚持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聘请以院士为核心的指导团队[88] - 公司注重人才培养,建立完善人才机制,核心管理及技术人员保持稳定[90] - 公司具备本地化客户服务机制,能提供全流程、一体化业务和定制服务[91] 公司技术研发情况 - 多相贵金属催化剂制备技术可控制贵金属粒子尺寸范围为1 - 50nm,高含量贵金属催化剂负载技术最高可制备含量60%的铂炭催化剂,贵金属粒子为10纳米以下[54] - 均相催化剂制备技术可将关键杂质控制到10ppm以下,催化剂纯度高达99.5%以上[55] - 均相和手性催化剂制备技术具备百公斤级与克级产品同等物化指标的高效绿色规模化生产能力[56] - 贵金属回收、分离提纯技术涵盖钯、铂、钌、铑、铱、金等贵金属回收提纯[56] - 催化合成技术形成高选择性脱氯、高效氢甲酰化反应、高效催化加氢等技术[57] - 连续催化技术经过十余年研究创新,形成固定床连续化催化工艺技术包[57] - 环保催化技术开发出系列湿法催化氧化处理工业有机废水催化剂及技术和系列催化燃烧处理废气催化剂及技术[59] - 非贵金属催化剂研发涉及铜、镍、钴、钛等金属为主活性成分的催化剂[59] - 部分包覆镍和载体镍催化剂通过下游客户实验室和工业化验证[59] - 公司累计获得发明专利127个、实用新型专利16个、外观设计专利2个[61] - 报告期内发明专利申请数和获得数均为24个,实用新型专利申请数和获得数均为2个,外观设计专利、软件著作权、其他申请数和获得数均为0个,合计申请数和获得数均为26个[61] - 功能介孔碳负载贵金属催化剂的制备研究预计总投资规模280万元,本期投入25.71万元,累计投入212.07万元[66] - 单原子锂催化剂研发预计总投资规模450万元,本期投入19.32万元,累计投入301.85万元[66] - 新型有机液体储氢体系研发及产业化预计总投资规模330万元,本期投入9.78万元,累计投入154.30万元[66] - 氯化氢单程转化率>92%,催化剂寿命不低于2.5年[68] - 精细化工用连续催化加氢技术开发投入1000.00,占比40.75%,已完成部分项目工艺包编制进入工业化设计阶段,硝基还原防脱卤反应原料转化率100%,脱卤控制在0.1%以下[68] - 高性能烷烃脱氢铂系催化剂研发投入2000.00,占比41.01%,催化剂性能不低于进口,处于中试放大阶段,未来市场需求量有望达1400吨/年[69] - PVC用高性能铜系催化剂研发与应用投入1000.00,占比41.99%,在乙炔空速20h - 1、温度110 - 180℃条件下,乙炔转化率≥97%,选择性≥96%,使用寿命超8000h[69] - 高性能铜系催化剂研发与应用投入1200.00,占比24.77%,部分型号催化剂批量试产,目标围绕加氢等催化剂进行产业化研究[69] - 高性能
凯立新材(688269) - 2023 Q2 - 季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