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基本信息 - 本半年度报告未经审计[3] - 公司负责人、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及会计机构负责人声明保证半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4] -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及相关人员保证半年度报告内容真实、准确、完整,承担法律责任[2] -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3] 利润分配与公积金转增 - 公司2023年半年度不进行利润分配或公积金转增股本[5] - 2023年半年度不进行利润分配或资本公积金转增[93] 资金与担保情况 - 公司不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7] - 公司不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7] 报告真实性保证 - 公司不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所披露半年度报告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情况[7] 前瞻性描述说明 - 报告中未来计划、发展战略等前瞻性描述不构成对投资者实质性承诺[6] 风险阐述 - 公司已在报告中详细阐述经营可能面临的风险[3] 财务数据 - 2023年1 - 6月营业收入为174,765,289.42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1.39%[16] - 2023年1 - 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 82,104,307.05元,上年同期为 - 153,548,776.01元,净亏损收窄[16] - 本报告期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267,572,517.82元,较上年度末减少18.76%[16] - 本报告期末总资产为559,750,627.89元,较上年度末减少6.76%[16] - 2023年1 - 6月基本每股收益为 - 1.73元/股,上年同期为 - 3.24元/股[16] - 2023年1 - 6月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 - 27.99%,较上年同期增加2.12个百分点[16] - 2023年1 - 6月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6.65%,较上年同期减少20.82个百分点[16] - 非经常性损益合计1575359.30元,其中非流动资产处置损益554252.99元,政府补助235839.82元,交易性金融资产等投资收益1689634.00元,其他营业外收支-1118507.61元,其他符合非经常性损益定义的损益项目214207.44元[18][19] - 2023年1 - 6月公司营业收入17476.53万元,同比增加11.39%;营业成本13103.82万元,同比减少6.19%;毛利4372.71万元,同比增加2651.51万元,增长154.05%[74] - 2023年1 - 6月云服务成本8717.73万元,同比增加738.12万元;毛利 - 823.02万元,同比减亏228.42万元,减亏21.72%;毛利率 - 10.42%,较同期缩窄4.75个百分点[75] - 2023年1 - 6月公司AI算力服务收入2651万元,成为重要新增长点和战略级业务[76] - 2023年1 - 6月云产品毛利率54.04%,同比大幅提升22.32%;收入同比增加9.01%;毛利5158.00万元,同比大幅增加85.68%[77] - 2023年1 - 6月QingCloud云平台营业收入2966.92万元,同比增长101.24%[77] - 2023年1 - 6月超融合产品营业收入2758.34万元,同比下降26.89%[77] - 2023年1 - 6月分布式存储产品营业收入962.93万元,同比增长1.34%[77] - 2023年1 - 6月服务及其他收入1463.31万元,同比增长16.31%[77] - 2023年1 - 6月战略软件收入1392.58万元,同比增长7.14%[77]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累计未弥补亏损余额为 - 97141.68万元[78] - 报告期内实现营业收入17476.53万元,同比增加1787.37万元,增幅11.39%;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 8210.43万元,亏损较去年减少7144.45万元[80] - 营业成本、销售费用、管理费用、研发费用较上年同期分别下降6.19%、24.52%、20.30%、37.47%;财务费用增长36.24%[81] - 交易性金融资产、应收款项较上年期末分别增长61.97%、50.46%;货币资金、其他流动资产较上年期末分别下降21.59%、31.04%[82] - 短期借款、应付账款较上年期末分别增长24.80%、16.41%;合同负债、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较上年期末分别下降6.03%、33.55%[82] - 境外资产1607.62万元,占总资产的比例为2.87%[83] - 截止到2023年6月30日,10927.27万元应收账款用于短期借款质押;4359.97万固定资产用于长期借款抵押[84] - 2023年上半年对外股权投资报告期投资额为0元,上年同期为8942060元,变动幅度-100%[86] - 交易性金融资产期初数70137020.75元,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709122.36元,本期购买金额40000000元,期末数113598745.85元[86] - 其他非流动金融资产期初数52752602.74元,本期公允价值变动-52752602.74元[86] 降本增效成果 - 公司降本增效取得一定效果,净亏损收窄[17] - 研发投入占比减少是因公司优化人员结构[17] - 营业收入增长因业务稳步提升且新增客户;营业成本下降是降本增效调整业务线架构等所致[81] - 销售费用、研发费用下降因降本增效优化人员结构;管理费用下降因退租部分房屋租金减少[81] - 财务费用增长因银行存款总额较上年同期减少;经营活动现金流量净额变动因控制成本和人员费用支出减少[81] 公司业务模式 - 公司是具有广义云计算服务能力的平台级混合云ICT厂商和服务商,具备全维度云产品与云服务交付能力[20] - 公司盈利主要来自云产品、云服务销售收入与成本、费用的差额[22] - 云产品收入由软件或软硬一体化产品收入和售后支持服务收入组成,成本主要为服务器等硬件采购成本、人工成本和软件开发成本[23][24] - 云服务收入主要是资源订阅服务,有包年包月和弹性计费两种模式,成本主要是IT基础设施购置[24] - 云产品业务向客户配套提供实施、维保、售后支持、驻场等服务,辅以定制开发和项目管理服务[24] - 公司项目实施服务可根据客户需求搭建云计算系统,维保、售后、驻场、定制开发和项目管理服务各有特点[25] - 云服务业务提供多层次云服务和售后支持服务,多层次云服务可有效管理资源,售后支持服务保证平台稳定运行[25] - 云产品采购涉及服务器等系统集成所需产品服务,云服务采购向硬件厂商和数据中心服务商等采购产品和电信资源,还有非经营性物资采购[25][26] - 硬件设备、电信资源采购采用集体采购模式,非经营性物资采购小额采用部门自采购模式,大额采用集体采购模式[26] - 市场竞争充分的产品及服务采购考虑价格因素,有特定要求的产品和服务采购综合评价供应商[26] - 公司建立云产品、云服务融合售卖的销售团队,将客户分为关键客户和中小客户,针对不同客户提供不同服务[26] - 公司主要通过直接销售和渠道销售两种模式销售产品和提供服务,云产品以渠道经销为主,云服务以直接销售为主[27] - 直接销售模式可直接对接客户,深入了解需求进行研发和定制化服务,渠道销售模式通过合作伙伴获取客户和销售产品[27] - 渠道销售模式中二级经销商拓展客户、处理流程事务,总经销商负责账期管理和支付货款[27] - 公司对外销售提供基于标准化产品灵活组合的模块化解决方案[27] - 公司云产品采用经销商买断模式,云服务采用代理商返佣模式[28] - 公司云产品销售价格主要由客户采购量决定,采购量大的客户可获优惠[28] 市场规模与趋势 - 2021年中国私有云市场规模为1187.5亿元,同比增长33.1%,预计到2024年将达2768.2亿元[29] - 2021年中国私有云平台市场规模达51.4亿元,同比增长45.2%,预计到2024年将达176.3亿元[29] - 2022下半年中国公有云服务市场整体规模(IaaS/PaaS/SaaS)达188.4亿美元,IaaS市场同比增长15.7%,PaaS市场同比增速为31.8%,IaaS+PaaS市场同比增长19.0% [30] - 中国混合云采用率2021年达到42%,预计到2024年渗透率将达70% [30] - 私有云系统平台在私有云市场地位上升,2019年相关市场占比超30%,达246.3亿元[29] - 虚拟化在整体私有云市场影响力将逐年下降,虽带动的市场仍占近70% [30] - 云计算产业进入发展快车道,私有云和公有云市场规模均增长提速[31] - 当前中国云计算用户主要集中在互联网、交通、物流、金融、电信、政府等领域[31] - 云计算行业发展驱动力量由移动互联网企业转向传统企业,传统企业上云将成核心动力[32] - 2019年RightScale报告显示,雇员超1000人的大型受访企业中84%采用多云策略[33] - 2019年RightScale报告显示,雇员超1000人的大型受访企业中58%采用混合云部署模式[33] - 信通院调查显示减少基础设施投资是企业采用混合云的首要原因[33] - 混合云潮流将促进大企业云迁徙,提高IaaS和PaaS渗透率,导致传统数据中心外包业务下降[36] - 云网融合重要性凸显,是云服务商差异化竞争关键[36] - 5G和物联网驱动算力下沉,云边协同在多场景有广阔应用空间[36] - 超融合架构优势持续扩大,迎来黄金发展时期[36] - 多云部署实现不同厂商优势互补,成为未来上云趋势[32] - 混合云降低企业基础设施投资,逐步成为主流部署模式[33] - Gartner预测2021年35%的企业采用软件定义存储,2026年将达75%[37] - 当前互联网行业云原生使用率达70%,传统大企业约10%[37] - Gartner预测到2025年成熟经济体中85%的大型企业将更多使用容器管理,高于2022年的30%[38] - IDC预测容器软件市场未来五年保持超40%的复合增长率[38] - 2020年中国容器基础架构软件市场规模达1.89亿美元,未来五年复合增长率超40%[38] - Gartner报告指出到2022年75%的全球化企业将在生产中使用云原生的容器化应用[38] - 2019年43.9%的被访企业已使用容器技术部署业务应用,40.8%计划使用[38] - 2019年28.9%的企业已使用微服务架构进行应用系统开发,46.8%计划使用[38] - Kubernetes容器已被超一半数量的财富500强企业采用[38] 公司技术与产品 - 公司全栈私有云解决方案可一站式解决企业客户使用大模型和AI推理的存储、部署、运行等需求[39] - 公司在GPU多机多卡调度上采用基于Slurm或kubernetes的调度引擎,结合InfiniBand网络实现4*200G高速连接[39] - 云计算行业技术壁垒高,涵盖计算虚拟化等众多领域,公司需持续创新并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39] - 公司从2014年开始布局私有云,拥有企业级全栈云平台等云产品,服务多行业客户数字化转型[40] - 未来私有云产品应运用软件定义架构,提供标准化服务组合并与共享云平台无缝集成[40] - 未来五年中国软件定义存储市场将以11.2%的复合年增长率增长,2027年市场容量接近43亿美元[40] - 面向海量非结构化数据处理的对象存储细分市场年复合增长率达14.6%[40] - 超融合系统解决方案未来5年将保持8.5%的年复合增长率,2027年市场规模将达到近33亿美元[40] - 传统存储阵列未来五年年复合增长率为3.6%[40] - 2022年度公司超融合市场份额位列行业第9[40] - 公司公有云业务规模小,但技术实力强,未来定位是作为混合云战略一部分,与其他产品深度结合[41] - 中国混合云市场尚处发展初期,2021年采用率42%,预计2024年渗透率达70%,高于全球平均水平[41] - 公司坚持云产品与云服务一致性,2014年提出“公私统一”架构混合云体系技术主张并实践[41] - 公司已帮助中国农业大学等知名企业、机构实现混合云平台建设[41] - Gartner预计2023年70%的组织将在生产中运行三个或更多容器化应用程序[41] - 到2024年,新增生产级云原生应用在新应用占比将从2020年的10%增加到60%[42] - 截止2023年6月末,KubeSphere获超100多个国家和地区用户青睐,下载量近百万[42] - KubeSphere在GitHub上Star数达12879个,Fork数超1900个,论坛注册用户数超5790人,全球贡献者累计近400人[42] - 基于KubeSphere,公司推出企业版等产品和服务,加快云原生数据库等方面布局[42] - 公司入选Gartner 2023年《全球服务器虚拟化市场指南》,虚拟化平台能力全球影响力日益提高[42] - 公司在云计算相关多技术领域成熟并落地商业,借技术积累在AI算力平台交付服务,云原生研发取得成果助企业建设系统[43] - 公司以创新架构助企业构建IT设施,降低成本和运维投入,在分布式云双维创新并拓展商业模式[43] - 公司成立10年在ICT领域研发多项软件产品,为众多机构企业提供服务[44] - 公司提出“广义混合云战略”,打造全场景数字平台,建立统一架构混合云基础架构[44] - 公司依托混合云优势研发推广分布式云,结合多种计算帮助企业建设超级智算平台[44] - 公司在信创领域发挥技术价值,参与标准制订,建立生态联盟,提供信创解决方案[44]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累计获发明专利13个、外观设计专利27个、软件著作权12
青云科技(688316) - 2023 Q2 - 季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