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润分配相关 - 公司2022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1.50元(含税)[5] - 截至2022年末,公司总股本51,812,140股,预计派发现金红利总额为7,771,821元(含税)[5] - 公司不进行公积金转增股本,不送红股[5] - 公司2022年度利润分配预案已通过第三届董事会第八次会议审议,尚需2022年年度股东大会审议通过[5] - 2022年度公司以总股本51,812,140股为基数,预计派发现金红利总额7,771,821元,占净利润比例11.59%[169] 审计与报告保证相关 - 中汇会计师事务所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5] - 公司负责人王和平、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吴章华及会计机构负责人张岩岩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真实、准确、完整[5] 公司合规情况相关 - 公司上市时已盈利[4] - 公司不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7] - 公司不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7] 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年营业收入71,200.12万元,同比下降14.7%[22][24][35][105][110] - 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6,702.88万元,同比下降51.27%[22][24][92][105] - 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4,067.46万元,同比下降64.10%[22][24][105] - 2022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3,116.48万元,同比降低175.31%[22][25][121][122] - 2022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51,845.66万元,同比增长7.97%[22][25] - 2022年末总资产191,946.04万元,同比增长8.65%[22][25] - 2022年基本每股收益1.30元,同比下降54.23%[23][25] - 2022年稀释每股收益1.28元,同比下降54.61%[23][25] - 2022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0.79元,同比下降66.24%[23][25] - 2022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23.77%,同比增加11.65个百分点[23][26][74][95] - 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610.4万元,较上一年减少490.76万元[29] - 2022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3817.33万元,上一年为 - 3650.15万元[29] - 2022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2635.42万元,上一年为2426.72万元[30] - 采用公允价值计量的项目期初余额为851293423.45元,期末余额为570987120.92元,当期变动 - 280306302.53元[32] - 报告期内公司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2,167.47万元,较去年同期下降102.58%[108][121][122]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营业收入71,200.12,营业成本45,688.89,毛利率35.83%,营业收入比上年减少14.7%,营业成本比上年减少20.67%,毛利率比上年增加4.83个百分点[110] - 2020 - 2022年前十大项目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的比例分别为59.84%、53.37%和48.62%[111] - 2022年汽油车欧五项目全年销售收入7,938.98万元,收入占产品销售收入比11.55%,销售成本990.66万元,毛利率87.52%[112] - 销售费用本期数2,681.88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8%;管理费用本期数2,851.75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7.86%;研发费用本期数16,920.8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67.26%;财务费用本期数 - 175.61万元,较上年同期下降10.05%[120] - 应收款项融资本期期末数4,487.85万元,较上期期末下降58.39%;预付款项本期期末数1,221.10万元,较上期期末增长92.16%;存货本期期末数39,755.16万元,较上期期末增长130.37%[123] - 在建工程本期期末数18,076.98万元,较上期期末增长605.00%;无形资产本期期末数4,655.33万元,较上期期末增长318.85%;长期待摊费用本期期末数42.83万元,较上期期末增长285.40%[123] - 短期借款本期期末无借款,较上期期末下降100.00%;合同负债本期期末数3,509.59万元,较上期期末增长125.95%;应交税费本期期末数490.13万元,较上期期末下降47.19%[123][125] - 其他应付款本期期末数262.77万元,较上期期末增长215.87%;一年内到期的非流动负债本期期末数201.43万元,较上期期末增长132.24%;租赁负债本期期末数312.23万元,较上期期末增长581.86%[125] - 递延所得税负债本期期末数352.14万元,较上期期末增长210.43%;其他非流动负债本期期末数300.00万元,系收到省预算内投资补助[125] - 其他资产期初数为74336.92万元,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639.81万元,本期购买金额为290100万元,本期出售/赎回金额为311900万元,期末数为52607万元[130] - 股票资产期初数为5.76万元,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 - 1.90万元,期末数为3.86万元[130] - 应收款项融资期初数为10786.67万元,其他变动为 - 6298.81万元,期末数为4487.85万元[130] - 资产合计期初数为85129.34万元,本期公允价值变动损益为637.92万元,本期购买金额为290100万元,本期出售/赎回金额为311900万元,其他变动为 - 6868.55万元,期末数为57098.71万元[130] - 报告期投资额和上年同期投资额均为200万元,变动幅度为0[130]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2年公司销售VCU 70237块,MCU 2152块[35][61][95][131] - 2022年ECU生产量492,700件,销售量450,065件,库存量109,153件,生产量比上年减少14.2%,销售量比上年减少27.62%,库存量比上年增加64.10%[114] - 2022年VCU生产量88,387件,销售量70,237件,库存量19,769件,生产量比上年增加497.45%,销售量比上年增加377.71%,库存量比上年增加1,121.06%[114] - 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主营业务成本本期金额45,688.89,占总成本比例100%,上年同期金额57,590.80,占总成本比例100%,较上年同期变动比例 - 20.67%[114] - 产品销售产品销售成本本期金额45,017.29,占总成本比例98.53%,上年同期金额56,735.41,占总成本比例98.51%,较上年同期变动比例 - 20.65%[115] - 技术开发技术开发成本本期金额671.60,占总成本比例1.47%,上年同期金额855.39,占总成本比例1.49%,较上年同期变动比例 - 21.49%[115] 公司业务与产品相关 - 公司提供发动机管理系统、纯电动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车联网产品T - BOX及相关技术开发与标定服务[38] - 发动机管理系统分汽油EMS、两用燃料EMS,按车型与软件平台分汽车EMS与摩托车EMS;纯电动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含VCU、MCU;混合动力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含EMS、MCU、GCU、VCU[39] - 公司收入来自新车型匹配开发阶段技术服务收入和开发成功后电控系统销售收入,技术服务为客户新车型提供“标定”服务[43] - 公司EMS开发分两种情况,技术服务收入确认时点是完成项目标定并获客户会签确认[44] - 公司产品生产中,ECU等相关硬件自主设计、生产和组装,原材料向外部采购,2022年购买减压阀生产线生产减压阀产品[44] - 公司根据客户订单组织生产,整车厂当月下达次月订单和未来2个月预测计划,公司据此下达采购量和生产量并通知供应商备货[44] - 公司所属行业为“计算机、通信和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分类代码:C39)[45] - 公司在汽油N1类EMS领域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在M1类交叉乘用车市场取得一定份额,开始进入M2类市场,在主流乘用车市场份额较小[61] - 公司坚持电动化路径,向MCU、VCU领域投入研发资源,推进电动化产品落地[61] - 公司产品线涵盖汽油机EMS、纯电动汽车VCU和MCU、混合动力汽车的EMS、VCU、MCU和GCU等,是国内产品线最全的自主电控系统厂商[91] - 2023年是公司GDI乘用车电控系统、混合动力乘用车电控系统以及电动车GCU和MCU开始大量陆续落地的关键一年[93] - 公司与Vitesco Technologies GmbH和纬湃汽车电子(长春)有限公司签订多项协议,取得部分知识产权及专有技术在中国的非独家许可,购买低压喷油器生产线资产,但截至2022年末尚未开始生产喷油器[98] 行业环境与政策相关 - 汽车电控系统受排放标准和油耗标准决定性影响,达不到规定指标无法生产与销售[46] - 2022年中国插电混合动力汽车产销158.8万辆和151.8万辆,同比增长164.1%和151.6%[47] - 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705.8万辆和688.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96.9%和93.4%;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占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5.6%[49][62][94]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指出2025/2030/203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占总销量的比例分别为20%、40%和50%以上[49]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传统能源乘用车新车百公里油耗2025/2030/2035年目标为5.6/4.8/4L[47] - 2022年三合一及多合一系统累计出货量达到355.5万套,占总配套量的61.15%[56]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到2025、2030年和2035年驱动电机功率密度分别达到5kw/kg、6kw/kg和7kw/kg[57] - 国六排放法规要求RDE测试于2023年7月1日正式实施[47][54] -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19578 - 2021》规定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自2021年7月1日起执行,已获批准车型自2023年1月1日起实施[47][55] - 汽车动力电子控制系统行业技术壁垒高、产业周期长,全球掌握EMS技术与混合动力控制的仅有少数跨国公司,国内博世及其子公司一家独大[50][51] - 生态环境部公告核准形成了EMS厂商与整车厂稳定的供应关系[52] - 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目标达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2022年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705.8万辆和688.7万辆,分别增长96.9%和93.4%,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5.6%[62] - 到2025年,我国PA、CA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超50%,HA级开始进入市场,C - V2X终端新车装配率达50%;到2030年,PA、CA级占比超70%,HA级占比达20%,C - V2X终端新车装配基本普及[62] - 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分别同比增长3.4%和2.1%[102] - 到2035年国内传统能源乘用车平均油耗降至4L/100KM(WLTC工况)[102] - 报告期内国内商用车产销分别同比下降31.9%和31.2%[106] 公司核心技术相关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公司掌握EMS软件平台底层程序等多项核心技术,均为自主研发[63] - 公司核心技术采取源代码保密、申请软件著作权、发明专利等保护措施[63] - 公司国五、国六产品在不同控制策略技术使用情况不同,如国六产品均使用扭矩模型[63] - EMS是变量最多、难度最大的汽车电子控制系统,技术复杂,增加一个参数复杂程度成倍增加[58][59] - EMS需通过试错不断进行技术迭代,要通过大规模产业化应用反馈来提高软件设计和标定数据水平[60] - 公司开发多款国六排放车型使用定速巡航功能[8] - 公司开发的两用燃料汽车使用单ECU两用燃料硬件设计及控制策略[9] - 公司开发的国六车型使用宽域氧传感器控制策略[10] - 公司开发的大部分国六车型使用GPF再生控制策略[11] - 公司开发的所有车型使用ECU硬件设计中的抗电磁干扰技术[12] - 公司拥有电机控制器技术,含30KW电机控制器软件V1.0、PM30高压永磁同步电机控制器软件V1.0[13] - 公司具备整车控制器技术,有电动车整车控制器软件VCU V1.0、VCU自动测试软件V1.0等[14] - 公司阿特金森发动机管理系统完成发动机标定及整车搭载标定[15] - 一款增程式电动车已销售,多款在标定,使用混合动力汽车OBD控制策略[16] - 研发的48V微混使用自动启停控制策略,有一款车完成标定[17] - 一款增程式电动车已销售,多款在标定,使用增程器NVH抑制策略[18] - 公司自主研发的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可支持单缸三次喷射,多款搭载该发动机的乘用车项目正在标定中[66] - 公司自主研发的低压EGR技术可在低速高负荷工况使用,一款使用该技术的缸
菱电电控(688667) - 2022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