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菱电电控(688667) - 2023 Q2 - 季度财报
688667菱电电控(688667)2023-08-19 00:00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名称为武汉菱电汽车电控系统股份有限公司,法定代表人为王和平[10] - 公司注册地址和办公地址均为武汉市东西湖区金银湖街清水路特8号(11),邮编430048[10][11] - 公司网址为https://www.whldqc.com/,电子信箱为ir@lincontrol.com[11] 报告审计与利润分配情况 - 本半年度报告未经审计[3] -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无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5] - 半年度拟定不进行利润分配或转增[96] 合规情况 - 不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6] - 不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6] - 不存在半数以上董事无法保证公司所披露半年度报告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的情况[6] - 报告期内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无经营性占用资金,无违规担保[183] 行业法规政策 - 轻型汽车国六排放法规A阶段自2020年7月1日实施,B阶段自2023年7月1日实施[10] - 重点区域、珠三角地区、成渝地区提前至2019年7月1日实施国六B阶段排放标准[10] - 《轻型商用车辆燃料消耗量限值》提出四阶段单车限值在三阶段基础上降低10%,企业平均传统燃油车油耗至少降低15%,2026年总体降低21.8%、2030年总体降低37%[30]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指出传统能源乘用车新车百公里油耗2025/2030/2035年目标为5.6/4.8/4L[30]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版)》指出2025年、2030年、203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占总销量的比例分别为20%、40%和50%以上[30] - 国六排放法规要求II型实验(RDE测试)于2023年7月1日正式实施[30][32] - 《乘用车燃料消耗量限值GB19578 - 2021》规定新申请型式批准的车型自2021年7月1日起执行,已获批准车型自2023年1月1日起实施[30] - 《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技术路线图2.0》提出到2025、2030年和2035年驱动电机功率密度分别达到5kw/kg、6kw/kg和7kw/kg[33] - 《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 - 2035)》指出到2025年新能源汽车新车销售量达到汽车新车销售总量的20%左右[34] -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指出到2025年,我国PA、CA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超过50%,HA级智能网联汽车开始进入市场,C - V2X终端的新车装配率达50%[34] -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路线图2.0》指出到2030年,PA、CA级智能网联汽车销量占汽车总销量超过70%,HA级智能网联汽车占比达20%,C - V2X终端的新车装配基本普及[34] 公司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3年1 - 6月营业收入471,997,189.73元,同比增长30.87%[12] - 2023年1 - 6月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30,594,791.69元,同比下降47.72%[12] - 2023年1 - 6月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72,365,222.23元,同比降低4428.59%[12] - 2023年半年度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561,115,609.73元,较上年度末增长2.81%[13] - 2023年半年度末总资产1,970,607,993.49元,较上年度末增长2.66%[13] - 2023年1 - 6月基本每股收益0.59元,同比下降47.79%[13] - 2023年1 - 6月稀释每股收益0.58元,同比下降47.75%[13] - 2023年1 - 6月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的基本每股收益0.38元,同比下降54.22%[13] - 2023年1 - 6月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98%,较上年同期减少2.05个百分点[13] - 2023年1 - 6月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16.18%,较上年同期减少7.55个百分点[13] - 本期营业收入471,997,189.73元,上年同期360,663,426.77元,变动比例30.87%[82] - 本期营业成本343,482,476.18元,上年同期205,445,563.48元,变动比例67.19%[82] - 本期销售费用14,687,425.16元,上年同期11,420,896.05元,变动比例28.60%[82] - 本期研发费用76,380,460.60元,上年同期85,601,839.05元,变动比例 - 10.77%[82] - 本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 72,365,222.23元,上年同期1,671,795.66元,变动比例 - 4,428.59%[82] - 货币资金本期期末数为289,783,820.48元,占总资产14.71%,较上年期末变动230.73%[89] - 应收款项本期期末数为281,271,136.11元,占总资产14.27%,较上年期末变动33.69%[89] - 存货本期期末数为370,002,913.76元,占总资产18.78%,较上年期末变动 - 6.93%[89] - 固定资产本期期末数为313,848,818.49元,占总资产15.93%,较上年期末变动177.09%[89] - 在建工程本期期末数为3,242,624.92元,占总资产0.16%,较上年期末变动 - 98.21%[89] - 交易性金融资产本期期末数为225,559,684.35元,占总资产11.45%,较上年期末变动 - 57.13%[89] - 报告期投资额为3,000,000元,上年同期投资额为0元[91] - 2023年1-6月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7,199.72万元,同比增长30.87%,实现归母净利润3,059.48万元,同比下降47.72%[74] - 报告期内公司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059.48万元,同比减少2792.24万元,下降47.72%[75] - 2023年1 - 6月公司研发投入7638.05万元,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6.18%[75] - 报告期末,公司应收账款(含合同资产)净额为32,557.90万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68.98%[78] - 截至2023年6月末,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为37,000.29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为23.83%[78] 公司产品相关信息 - 公司产品包括两用燃料汽车EMS包、摩托车EMS包、纯电动车电机控制器等多种类型[19][20][21] - 两用燃料汽车EMS包以ECU为控制中心,可精确控制喷油/喷气等并自由切换燃料[19] - 摩托车EMS包以ECU为控制中心,可精确控制燃油喷射量等使发动机运行在最佳状态[20] - 纯电动车电机控制器负责将直流电转为交流电并控制电机转速,分直流无刷和永磁同步两类[21] - 整车控制器具备整车高压能量管理等多种功能,混合动力汽车整车控制器管理模块更多[23] - T - BOX满足新能源国标GB/T32960和重型国六国标GB17691,可适配所有车型并实现远程功能[24] - 公司产品线涵盖汽油机EMS、纯电动汽车VCU和MCU、混合动力汽车的EMS、VCU、MCU和GCU等,是国内产品线最全的自主电控系统厂商[73] 公司业务模式 - 公司收入主要来自新车型匹配开发阶段技术服务收入和开发成功后电控系统销售收入,汽油车电控系统产品是主要收入来源[29] - 公司EMS开发分两种情况,技术服务收入确认时点是完成项目标定并获客户会签确认[29] - 公司产品生产中,ECU等相关硬件自主设计、生产和组装,原材料及配套零部件向外部供应商采购[29] - 2022年公司购买减压阀生产线,开始生产两用原料EMS系统中的减压阀产品[29] 行业产销数据 - 2023年1 - 6月我国插电混合动力汽车产销103.9万辆和102.5万辆,同比分别增长88.6%和91.1%[30] - 2023年1 - 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完成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分别增长42.4%和44.1%[30] - 2023年1 - 6月新能源汽车新车销量达到汽车新车总销量的28.3%,提前完成2025年新能源汽车渗透率规划[31] - 2023年1 - 6月新能源乘用车三合一及多合一电驱动系统搭载量为213.3万套,占总配套量的64.1%[33] - 2023年1 - 6月中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为378.8万辆和374.7万辆,分别增长42.4%和44.1%,市场占有率提升至28.3%[34] - 2023年1 - 6月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324.8万辆和1,323.9万辆,分别同比增长9.3%和9.8%[79] - 2023年1 - 6月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分别达378.8万辆和374.7万辆,同比增长42.4%和44.1%,市场占有率达28.3%[75] 公司市场地位与业务进展 - 公司在汽油N1类EMS领域处于市场领先地位,在M1类交叉乘用车市场取得一定市场份额,开始逐步进入M2类市场[34] - 报告期内,公司在主要使用GDI发动机的主流乘用车(轿车、SUV)市场份额较小[34] - 报告期内,公司坚持电动化技术发展路径,向新能源产品领域投入大量研发资源并取得一定成绩[34] - 2023年1-6月公司双燃料EMS系统销量因天然气价格下跌大幅增长[74] - 公司某GDI乘用车混动车在报告期末进入量产导入阶段[74] - 报告期内公司推出电机电控二合一、多合一控制器、动力域控制器HECU、双电机控制器PCU等新能源产品[74] - 报告期内公司新能源产品销售收入2061.15万元,占总收入的4.37%[75] 公司核心技术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掌握EMS软件平台底层程序等12项核心技术[35] - 公司所有销售的EMS产品均使用EMS软件平台底层程序技术[35] - 汽油、汽油与CNG两用燃料产品销售收入中绝大部分产品为机械节气门EMS,均使用进气效率模型控制策略技术[35] - 开发国六车型的技术开发收入及混合动力车型的技术开发收入均使用扭矩模型控制策略技术[35] - 销售的国六车型大部分使用VVT\DVVT\VVL控制模型控制策略技术[35] - 销售的国六车型有多款使用涡轮增压控制策略技术[36] - 销售的国六车型有部分车型使用EGR控制策略技术[36] - 除纯电动车外所有车型均使用OBD控制策略核心技术[37] - 公司开发的多款国六排放车型使用定速巡航控制策略功能[38] - 公司开发的两用燃料汽车均使用单ECU两用燃料硬件设计及控制策略技术[39] - 公司提升电机控制器控制效率的方法包括标定最佳电流矢量、桥电路提高输入电压利用率、变载频技术和使用两档变速箱[44][45] - 公司整车控制器核心控制技术包括制动能量回收、扭矩控制策略、满足ISO26262功能安全标准的硬件设计技术和多层PCB抗电磁干扰技术[46] - 公司阿特金森发动机管理系统需优化VVT控制算法,提高控制精度和响应速度,一款发动机标定及整车搭载标定已完成[47] - 混合动力汽车OBD控制策略特殊模块包括基于氧传感器振幅法的催化器诊断策略、基于高压油箱的燃油蒸发诊断策略和冷却系统控诊策略,一款增程式电动车已销售,多款在标定中[48] - 公司自动启停控制策略包括检查电池电量等决定是否关闭发动机、出现离合器操作信号时启动电机、满足OBD实时诊断和监控要求以及解决辅助设备替代能量问题,研发的48V微混使用该技术,一款车完成标定[49] - 公司增程器NVH抑制策略采用“功率跟随”控制策略,使增程器启动噪音与车速相适应,一款增程式电动车已销售,多款在标定中[50][51] - 公司汽油机缸内直喷技术支持单缸三次喷射,优化缸内混合气燃烧,多款搭载缸内直喷发动机的乘用车项目正在标定中[52] - 公司成功开发低压EGR技术,低速高负荷工况可用,具有提高各缸一致性和减少涡轮迟滞优势,一款使用该技术的缸内直喷发动机即将开展标定[53] - 公司球阀式电子节温器控制技术可准确控制发动机冷却液流量和温度,一款使用该技术的乘用车项目正在标定开发中[54] - 公司智能发电机控制技术综合考虑用电需求,利用制动能量回收提高经济性,兼顾电池SOC等性能指标,多款使用该技术的乘用车项目即将开展标定[55] - 公司自主研发多项技术,如HECU混合动力域控制器集成控制技术、远程OTA技术等,部分技术源代码保密且有相关应用项目正在标定中[56] 公司知识产权情况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及控股子公司拥有已获授予专利权的专利73项、软件著作权54项,本期新增知识产权申请数12个、获得数18个,累计申请数118个、获得数127个[58] - 报告期内公司新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权共18项,其中发明专利2项,实用新型专利4项,外观设计专利5项,软件著作权7项[74]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获得专利及软件著作权127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35项,外观设计专利23项,软件著作权54项[74] 公司研发投入与平台进展 - 本期费用化研发投入76,380,460.60元,上年同期为85,601,839.05元,变化幅度为 -10.77%;研发投入合计76,380,460.60元,上年同期为85,601,839.05元,变化幅度为 -10.77%;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6.18%,上年同期为23.73%,变化幅度为 -7.55%[58] - MCU平台本期投入金额12,013,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