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自科技(688737) - 2022 Q2 - 季度财报
688737中自科技(688737)2022-08-30 00:00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中文名称为中自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自科技[16] - 公司法定代表人为陈启章[16] - 公司注册地址为成都市高新区古楠街88号,曾于2005.7.15 - 2013.10.18位于成都市高新西区西芯大道12号[16] - 公司办公地址在成都市高新区古楠街88号,邮编611730[16] - 公司网址为www.sinocat.com.cn,电子信箱为zzq@sinocat.com.cn[16] 报告审计与利润分配情况 - 本半年度报告未经审计[6] - 董事会决议通过的本报告期无利润分配预案或公积金转增股本预案[7] 公司合规情况 - 报告期内公司不存在对生产经营产生实质性影响的特别重大风险[5] - 公司不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8] - 公司不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8] 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本报告期(1 - 6月)营业收入194,790,167元,上年同期624,814,052.93元,同比减少68.82%[20] - 本报告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 -32,862,312.80元,上年同期28,713,047.71元,同比减少214.45%[20] - 本报告期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 -51,127,098.61元,上年同期23,257,830.06元,同比减少319.83%[20] - 本报告期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4,475,468.28元,上年同期295,462,441.84元,同比减少104.90%[20] - 本报告期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1,918,951,146.83元,上年度末1,977,623,952.43元,同比减少2.97%[20] - 本报告期末总资产2,231,289,984.49元,上年度末2,287,378,064.25元,同比减少2.45%[20] - 本报告期基本每股收益 -0.38元/股,上年同期0.44元/股,同比减少186.36%[21] - 本报告期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 -1.68%,上年同期5.00%,减少6.68个百分点[21] - 本报告期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22.33%,上年同期7.37%,增加14.96个百分点[22] - 非经常性损益合计18,264,785.81元,其中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13,078,400.61元,持有交易性金融资产等产生的投资收益8,047,299.78元[25][26] - 本期费用化研发投入43,494,223.91元,上年同期为46,024,268.46元,变化幅度为 -5.50%[76] - 研发投入合计43,494,223.91元,上年同期为46,024,268.46元,变化幅度为 -5.50%[77]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本期为22.33%,上年同期为7.37%,增加14.96%[77] - 2019 - 2021年及2022年上半年,公司毛利率分别为18.71%、17.00%、15.14%和9.35%,呈下降趋势[103] - 公司报告期末存货账面价值为192,701,774.67元,占当期期末流动资产的比例为10.59%,存货跌价准备余额为13,511,307.43元[104] - 本期营业收入为194,790,167.00元,上年同期为624,814,052.93元,变动比例为 - 68.82%[112] - 本期营业成本为176,577,818.11元,上年同期为522,189,504.94元,变动比例为 - 66.19%[112] - 本期销售费用为16,166,285.52元,上年同期为19,149,416.68元,变动比例为 - 15.58%[112] - 本期管理费用为18,706,754.77元,上年同期为13,050,413.38元,变动比例为43.34%[112] - 本期财务费用为 - 5,167,878.57元,上年同期为8,041,396.22元,变动比例为 - 164.27%[112] - 2022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194,790,167元,较上年同期下降68.82%,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32,862,312.80元,较上年同期大幅下降214.45%[113][115] - 研发费用40,791,575.18元,较上年同期增长4.7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14,475,468.28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04.90%;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315,223,700.17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302.43%;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 -81,931,660.91元,较上年同期增加69.22%[113] - 货币资金期末数448,337,546.72元,占总资产20.09%,较上年期末下降47.14%;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数649,259,849.45元,占总资产29.10%,较上年期末增长70.77%[118] - 应收票据期末数68,710,446.86元,占总资产3.08%,较上年期末增长42.08%;预付款项期末数15,458,526.11元,占总资产0.69%,较上年期末增长92.59%[118] - 其他应收款期末数7,165,796.47元,占总资产0.32%,较上年期末增长170.39%;在建工程期末数147,136,370.56元,占总资产6.59%,较上年期末增长100.09%[118] - 短期借款期末数20,018,333.72元,占总资产0.90%,较上年期末下降78.96%;应付票据期末数40,053,000.00元,占总资产1.80%[119] - 合同负债期末数1,418,767.13元,占总资产0.06%,较上年期末增长71.40%;其他应付款期末数35,224,277.89元,占总资产1.58%,较上年期末增长482.69%[119] 公司业务与产品信息 - 2022年公司主要产品为机动车尾气处理催化剂,包括汽油车、柴油车、天然气车和摩托车尾气处理催化剂[31] - 汽油车在国五阶段一般采用TWC方案,国六阶段一般采用TWC或TWC + cGPF组合方案[33] - 柴油车在国五阶段一般采用SCR、DOC + SCR、DOC + cDPF方案,国六/非道路国四阶段一般需采用DOC + cDPF + SCR + ASC组合方案[34] - 天然气车在国五阶段一般采用GOC方案,国六阶段主要采用TWC或TWC + ASC组合方案[35] - 公司摩托车尾气处理催化剂产品主要是TWC,能满足摩托车国四、欧五等排放标准[35] - 公司产品还包括船舶尾气处理催化剂和工业VOCs净化催化剂[35] - 公司采购采取“以产定购”模式,与两家以上供应商保持长期合作[36] - 公司生产采取“以销定产”的订单式生产管理模式[37] - 公司产品生产主要由中自科技和子公司中自设备进行,部分封装业务通过外协厂商进行[37] - 公司产品对发动机厂、整车厂配套销售为直销模式,下游客户主要为机动车发动机厂和整车厂,结算模式有入库结算(到货至结算周期5 - 30天)和上线结算(到货至结算周期1 - 3月)[38] - 公司在用车改造业务采用直销和经销模式,以直销为主、经销为辅[38] - 公司采取自主研发为主、产学研用及合作研发为辅的研发模式[39] - 催化材料生产需经搅拌溶解、中和反应、压滤、球磨、雾化、干燥、焙烧等流程[40] - 催化单元生产需经混合分散、涂覆、干燥、焙烧等流程[40] - 催化剂封装成品生产需经激光切割与卷圆成形、压装、焊接、检测、标识包装等流程[41] - 公司属于“C26化学原料和化学制品制造业”中的“化学试剂和助剂制造”[42] - 公司所处行业属于“3新材料产业”之“3.2先进有色金属材料”之“3.2.7稀土新材料制造”之“3.2.7.3稀土催化材料制造”[42] 行业环境与市场情况 - 我国在新型先进环保催化剂的研发、生产和应用等方面较欧美日等发达国家存在差距[45] - 已知催化反应中,70%以上的催化剂涉及某种形式的金属成分[45] - 进入国六排放标准阶段后,尾气处理催化剂单价平均增幅预计达105.72%,我国尾气处理催化剂的市场规模将达到938亿元,较国五标准下市场规模大幅增长156%[51] - 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中,135个城市环境空气质量超标,占全部城市数的40.1%[52] - 2020年全国机动车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氮氧化物、颗粒物四项污染物总排放量为1593.0万吨,其中一氧化碳排放769.7万吨,碳氢化合物排放190.2万吨,氮氧化物排放626.3万吨,颗粒物排放6.8万吨[54] - 2020年我国非道路移动源共排放二氧化硫16.3万吨、碳氢化合物42.5万吨、氮氧化物478.2万吨、颗粒物23.7万吨[54] - 欧盟1970年起对轻型车排放污染物进行控制,1991年发布欧一阶段排放法规,2013年开始施行欧六标准[55] - 我国1983年颁布第一批机动车尾气污染控制排放标准,2005年颁布国四排放标准,2013年颁布国五排放标准,2016 - 2018年发布国六排放标准[55] - 国五阶段汽油车尾气处理采用TWC方案,柴油车采用DOC + cDPF、SCR、DOC + SCR组合等方案,天然气车采用GOC方案[50] - 国六阶段汽油车一般采用TWC或TWC + cGPF组合方案,柴油车一般采用DOC + cDPF + SCR + ASC组合方案,天然气车一般采用TWC或TWC + ASC组合方案[50] - 环保催化剂活性组分主要为铂、钯、铑等铂族贵金属和铜、铁等金属,近年铂族贵金属价格持续上涨,导致贵金属催化材料成本不断提高[46] - 铈锆稀土储氧材料、复合稀土氧化物、分子筛和钙钛矿等稀土材料已广泛应用于机动车尾气净化、工业有机废气净化等方面[46] - 国六排放标准中一氧化碳、氮氧化物等排放物限值降低42%到80%,汽油车、重型柴油车和天然气车的颗粒物质量排放限值分别降低33%、50%[58] - 2022年1 - 6月,国内汽车产销分别完成1211.7万辆和1205.7万辆,同比下降3.7%和6.6%,降幅比1 - 5月收窄5.9个百分点和5.6个百分点[61] - 2022年1 - 6月,国内乘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043.4万辆和1035.5万辆,同比增长6%和3.4%[61] - 2022年1 - 6月,国内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168.3万辆和170.2万辆,同比下降38.5%和41.2%[61] - 中汽协预计2022年我国汽车销量有望达2700万辆,同比增长3%左右[62] - 中汽协预计2022年国内乘用车销量2300万辆,同比增幅7%左右[62] - 中汽协预计2022年国内商用车销量400万辆,同比降幅16%左右[62] - 2021年我国摩托车一氧化碳、碳氢化合物与氮氧化物三类污染物排放量分别占机动车总排放量的9.5%、8.2%、0.2%[62] - 2022年上半年,摩托车产销1055.43万辆和1072.26万辆,产销量同比下降15.59%和14.38%[63] - 2022年上半年我国工程机械内燃机产量48.29万辆,农业机械内燃机产量241.27万辆[63] - 从2022年12月1日起,我国将全面实施国家非道路移动机械第四阶段排放标准,560kW及以下非道路移动机械及其装用的柴油机须符合排放要求[105] 公司科研与专利情况 - 公司主持或参与重大科研项目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主持或参与制修订相关行业标准14项[31] - 公司主持或参与重大科研项目9项,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主持或参与制修订行业标准14项[64] - 公司高性能稀土储氧材料技术制备的储氧材料经1000℃/10h高温老化后性能优势显著[69] - 公司耐高温高比表面材料技术制备的氧化铝材料经1100℃/10h高温老化后比表面积高、孔容大[70] - 公司贵金属高分散高稳定技术实现了贵金属催化材料性能提升和用量减少[71] - 公司研发的双气流旋转喷雾造粒工艺实现催化材料粒度精确控制和上载量精确控制[72] - 报告期内公司新申请国内外专利26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得专利授权9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74]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178项,其中发明专利146项、实用新型专利32项;累计获得国内专利授权94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3项[74] - 报告期内公司新申请国内外专利共26项,其中发明专利20项、实用新型专利6项;获得国内发明专利授权6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3项;截至报告期末累计获得专利授权94项,其中发明专利授权71项、实用新型专利授权23项[93] 公司研发项目情况 - 高效率电催化剂及低铂膜电极组件开发预计总投资规模1,689.37万元,本期投入124.67万元,累计投入1,501.96万元[79] - 船舶SCR系统第一代技术预计总投资规模810.00万元,本期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