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自科技(688737)
icon
搜索文档
中自科技发布创新成果,以科创实力筑牢发展根基
中国汽车报网· 2025-07-16 09:14
公司概况 - 中自科技成立于2005年7月15日,2021年在科创板上市,是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 [1] - 公司专注于内燃机尾气净化、工业催化剂、储能/储能+、氢能源、复合材料等新能源新材料技术研发 [1] - 在公司成立二十周年之际发布系列创新成果,展示全维度布局与硬核技术 [1] 战略布局 - 战略方向锚定双碳目标,构建"减污降碳-碳达峰-碳中和"三阶发展曲线 [3] - 业务覆盖内燃机后处理催化剂、工业催化剂、电芯、储能、氢能、复合材料等多领域 [3] - 贯通交通、能源、工业多领域,构建绿色技术生态 [3] 技术实力 - 20年来获20项省部级以上科技奖,牵头或参与制定27项国家/行业标准 [3] - 获200余项国内外专利授权,拥有200多人的高水平研发团队 [3] - 天然气车后处理催化剂达国际领先水平,多项技术填补行业空白 [3] - 累计获国内外授权发明专利130余项,主导或参与35项重大科研项目 [11] 产品矩阵 - 国七及欧五+后处理催化剂攻克机动车减排难题 [5] - 低温低浓度VOCs净化催化剂提供工业治污高效路径 [5] - 智能微电网方案解决新能源消纳与电网稳定问题 [5] - 氢燃料电池阴极催化剂推动零碳能源落地 [5] 发展历程 - 创业初期以四川大学摩托车尾气净化技术成果转化为起点 [6] - 突破人才团队、技术转化、生产质量、资金、市场五大发展难关 [8][10] - 汽油车催化剂产销突破100万套,产能达400万套 [8] - 2021年10月22日在科创板上市 [11] 创新成果 - 获批国家企业技术中心、博士后工作站等国家级创新平台 [11] - 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6项省部级科技一等奖 [11] - 作为行业标准制定组长单位,主导参与27项行业标准 [11] - 培养40余名国家、省市级高层次人才 [11] 企业文化 - 以"用最先进的科技实现绿色低碳美好生活"为使命 [13] - 核心价值观为"团结、奋斗、卓越、共赢" [13] - 经营理念强调市场导向和艰苦奋斗精神 [13] - 计划通过企业文化应对未来二十年发展不确定性 [13]
实探中国智慧能源大会 金时科技、中自科技等A股公司亮相
证券时报网· 2025-07-11 09:04
2025中国智慧能源大会暨展览会 - 大会聚焦风、光、储、氢等能源装备,展示能源数字化智能化应用成果 [1] - 金时科技、中自科技、通威股份、海能达等A股公司参展 [1] 金时科技储能业务 - 公司展示混合储能架构与全场景方案,采用能量型锂离子电池加功率型超级电容系统的组合 [1] - 混合储能系统可用于源端、网端、用户端,提升经济效益并改善电网调频、电能质量 [1] - 超级电容与锂电池协同工作,超级电容负责瞬态高功率调频,锂电池保障长时能量输出 [1] - 2021年设立金时新能开展超级电容器业务,构建全产业链模式,相关产品已通过第三方检测 [2] - 公司以烟标业务起家,通过自有培育和股权收购转型储能,储能设备制造和储能安全解决方案为核心业务 [2] - 2024年储能设备收入2.58亿元,占比68.70%;储能安全解决方案收入1.14亿元,占比30.24% [2] - 截至5月下旬,储能系统业务在手订单约3.32亿元,意向订单约3.08亿元 [2] 中自科技储能业务 - 公司展示"源网荷储"综合能源管理系统,涵盖新能源并网、电力调频调峰、智能微电网等解决方案 [3] - 主营汽油车尾气净化催化剂,近年拓展储能和储能+业务,2023年收入不到2000万元,2024年超8000万元 [3] - 储能与储能+系列产品通过EN、IEC、UN等测试,获得欧盟CE认证、CB认证及CNAS证书 [3] 中国储能行业发展 - 2024年中国新型储能新增投运109.8GWh,累计装机184.2GWh,规模首超抽水蓄能 [3] - 海外去库渐近尾声,新兴市场需求爆发,终端储能系统价格震荡抬升,指数反弹迹象显现 [3] - 消纳、盈利及用电可靠性为储能装机核心驱动因素,独立储能、工商储等细分市场潜力被看好 [3]
趋势研判!2025年中国汽车尾气净化器行业产业链、发展现状及相关企业分析:环保法规的日益严格,汽车尾气净化器市场规模进一步扩大[图]
产业信息网· 2025-07-06 07:44
汽车尾气净化器行业概述 - 汽车尾气净化器是安装在汽车排气系统中的设备,用于减少和净化尾气中的有害物质,保护环境和人类健康 [3] - 工作原理包括物理过滤颗粒物、化学反应转化有害气体以及生物降解有害物质 [3] - 主要净化装置包括三元催化转化器、颗粒捕集器(DPF)、选择性催化还原(SCR)和活性碳罐装置等 [5] - 三元催化转化器含有铂、铑、钯三种贵金属,通过氧化还原反应将废气中的有害物质转化为无害物质 [5] 行业市场规模 - 2024年中国汽车尾气净化器市场规模为797.4亿元,同比上涨5.02% [1][11] - 2016年中国三元催化器市场规模为316.1亿元,2024年增长至637.9亿元 [13] - 预计未来五年,随着汽车销量提升和环保法规趋严,市场规模将进一步扩大 [1][11] 行业驱动因素 - 中国汽车保有量从2016年的1.94亿辆增长至2024年的3.53亿辆,年复合增长率为7.8% [9] - 燃油车仍占据主导地位,其尾气污染问题推动净化器需求增长 [9] - 新能源汽车快速发展,混合动力汽车及内燃机辅助系统仍需高效尾气净化解决方案 [1][11] - 环保法规日益严格,消费者环保意识提升,推动市场需求持续增长 [7] 行业产业链 - 上游包括金属材料(不锈钢、铝合金)、陶瓷材料(催化剂载体)和稀土材料(催化剂助剂) [7] - 中游为汽车尾气净化器的生产制造 [7] - 下游应用领域涵盖汽油车、柴油车及燃料电池车等各类车辆 [7] 行业竞争格局 - 国内外品牌并存,技术实力和服务质量并重 [15] - 国内主要企业包括安徽艾可蓝环保、山东奥福环保、中自环保科技、重庆海特汽车排气系统、无锡威孚力达催化净化器等 [15][17][19] - 市场竞争加剧,品牌影响力和市场集中度成为关键竞争因素 [15] 相关企业表现 - 安徽艾可蓝环保2024年尾气净化产品实现营业收入9.23亿元,同比下降10.68% [17] - 山东奥福环保2025年第一季度实现营业收入0.96亿元,同比增长34.04%,归母净利润亏损326.98万元,同比增长62.75% [19] 行业发展趋势 - 技术创新推动净化器性能提升,如SCR、DPF及低温等离子体等技术的集成应用 [21] - 智能化与网联化趋势影响净化器设计与维护,通过车载传感器与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控制 [21] - 国际合作加强,共同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挑战,国际竞争日益激烈 [22] - 各国政府加大对环保产业支持力度,出台更严格排放标准与激励政策 [23]
中自科技: 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25年度对外担保计划的进展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28 00:17
担保计划进展 - 公司为中自未来提供1,000万元不可撤销连带责任保证担保,累计担保余额达3,400万元[1] - 担保用于满足子公司日常经营资金需求,与永赢金租签订《保证合同》支持《融资租赁合同》[1] - 被担保人中自未来为公司全资子公司,不属于关联担保且无反担保安排[1] 内部决策程序 - 2025年度对外担保总额度不超过25亿元(可滚动使用),其中中自未来及其子公司额度为8亿元[2] - 担保计划已通过董事会及股东会审议,有效期至2025年年度股东会召开之日止[2] - 本次1,000万元担保在已批准额度内,无需重新履行审议程序[2] 被担保人财务数据 - 中自未来2024年总资产1.66亿元,净资产-478万元,营业收入5,076万元,净利润-952万元[4] - 公司经营范围涵盖新能源技术研发、光伏设备销售、储能技术服务等新兴能源领域[4] - 注册地位于成都市天府新区,由公司100%控股[4] 担保协议条款 - 担保范围包括租金、逾期利息、违约金及实现债权的相关费用[5] - 采用连带责任保证方式,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满后两年[5] - 若主合同分期履行,保证期间为最后一期债务到期后两年[5] 担保规模统计 - 公司当前对外担保总额2.64亿元,占2024年经审计净资产的14.3%[6] - 全部担保均为对子公司提供,无逾期担保记录[6]
中自科技(688737) - 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2025年度对外担保计划的进展公告
2025-06-27 16:00
担保情况 - 为中自未来提供担保1000万元,已提供担保余额3400万元(含本次)[2] - 2025年对外担保额度不超25亿,中自未来及其子公司8亿[4][5] - 担保协议涉及460万元和540万元两笔金额[6][8] - 截至披露日,对外担保总额2.64亿,占2024年净资产14.30%,无逾期[10] 中自未来业绩 - 2024年总资产16610.47万元,净资产 - 478.08万元[7] - 2024年营业收入5076.11万元,净利润 - 951.72万元[7]
中自科技: 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股份结果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11 16:22
大股东持股基本情况 - 股东银鞍岭英减持前持有公司股份7,847,585股,占总股本的6.56% [1] - 股份来源为公司首次公开发行前取得的股份 [1][2] 减持计划实施结果 - 减持计划首次披露日期为2025年2月18日 [2] - 减持期间为2025年3月11日至2025年6月10日 [2] - 减持方式为集中竞价减持,减持数量198,800股 [2] - 减持价格区间为20.61~22.63元/股 [2] - 减持总金额为4,326,614.34元 [2] - 减持比例为0.16%,低于原计划减持比例上限3% [2] - 减持完成后,银鞍岭英持股数量降至7,648,785股,持股比例降至6.40% [2] 减持计划执行情况 - 减持计划已实施完毕,实际减持情况与此前披露的减持计划一致 [2] - 减持时间区间届满,未出现未实施减持的情况 [2] - 实际减持达到减持计划最低减持数量(比例)[2] - 未提前终止减持计划 [2]
中自科技(688737) - 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持股5%以上股东减持股份结果公告
2025-06-11 16:01
减持情况 - 减持前银鞍岭英持股7,847,585股,占比6.56%[2] - 减持期间2025年3月11日至6月10日[5] - 减持数量198,800股,金额4,326,614.34元[3][5] - 减持比例0.16%,原计划不超3%[5] - 减持后持股7,648,785股,占比6.40%[5]
中自科技:银鞍岭英减持0.16%公司股份
快讯· 2025-06-11 15:51
股东减持情况 - 股东银鞍岭英及其一致行动人减持19 88万股公司股票,减持计划实施完毕 [1] - 减持价格区间为20 61~22 63元/股,减持总金额为432 66万元 [1] - 减持后银鞍岭英持股数量为764 88万股,持股比例降至6 40% [1] 减持计划时间安排 - 减持计划首次披露日期为2025年2月18日 [1] - 减持期间为2025年3月11日至2025年6月10日 [1]
中自科技: 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股份回购实施结果的公告
证券之星· 2025-06-06 17:43
回购方案概述 - 公司于2024年6月13日首次披露回购方案,计划使用自有资金通过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股份,回购金额区间为2000万元至4000万元,回购价格上限为29.10元/股,回购期限为12个月[1] - 回购股份用途为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不涉及减少注册资本或可转债转换[1] - 实际回购股份2,062,238股,占总股本1.72%,使用资金总额29,989,791.76元,回购均价14.54元/股,价格区间13.06-17.30元/股[2] 回购实施细节 - 回购实施期间为2024年6月12日至2025年6月5日,首次回购于2024年6月12日执行[2] - 实际回购金额接近方案下限(2000万元),占预计区间50%-75%[1][2] - 回购方案执行情况与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原方案无差异,所有资金均为自有资金[2][3] 股份变动情况 - 回购前总股本120,242,886股,其中有限售条件流通股占比40.83%(49,095,957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占比59.17%(71,146,929股)[4] - 回购完成后总股本减少至119,564,509股,无限售条件流通股占比提升至100%,其中回购专用账户持有1.72%股份(2,062,238股)[4] - 2024年11月14日完成注册资本变更,由120,242,886元减少为119,564,509元[4] 后续安排 - 已回购股份将存放于专用账户,未来三年内用于员工持股计划或股权激励,逾期未使用部分将依法注销[5] - 回购股份在专用账户期间不享有表决权、利润分配、转增股本等股东权利[5] - 公司承诺按披露用途使用股份并履行信息披露义务[5] 其他相关事项 - 回购期间控股股东、实际控制人及董监高均未买卖公司股份[3] - 回购行为不影响公司控制权、上市地位及正常经营[3]
中自科技(688737) - 中自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关于股份回购实施结果的公告
2025-06-06 16:47
回购情况 - 回购方案首次披露日为2024年6月13日,实施期限至2025年6月5日[2] - 预计回购金额2000 - 4000万元,价格上限29.10元/股[2] - 实际回购股数2062238股,占总股本1.72%,金额29989791.76元[2] - 回购均价14.54元/股,价格区间13.06 - 17.30元/股[4] 股份结构 - 回购前限售股49095957股占40.83%,回购后为0[6] - 回购前无限售股71146929股占59.17%,回购后119564509股占100%[6] 其他 - 2024年11月14日公司注册资本减为119564509元[6] - 49095957股限售股于2025年4月22日上市流通[7] - 已回购股份用于员工持股或激励,三年未实施未转让部分注销[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