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唐源电气(300789) - 2022 Q4 - 年度财报
300789唐源电气(300789)2023-04-27 00:00

利润分配 - 公司经董事会审议通过的利润分配预案为以83,428,306股为基数,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3.25元(含税),送红股0股(含税),以资本公积金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3股[3] - 2021年以总股本82,768,966股为基数,每10股派现金股利2.41元,后总股本变更为83,428,306股,调整为每10股派2.390953元[162] - 2022年度拟以总股本83,428,306股为基数,每10股派现金股利3.25元,共分配27,114,199.45元,每10股转增3股,预计转增25,028,491股[164] - 公司报告期可分配利润为381,097,317.43元,现金分红总额占利润分配总额的比例为100%[164] 前瞻性声明与风险提示 - 本年度报告中涉及的未来发展战略、经营计划等前瞻性内容存在不确定性,不代表公司对未来年度的盈利预测,也不构成实质性承诺[3] - 公司在本年度报告中详细阐述了未来可能存在的风险因素及对策,具体内容详见报告“第三节 管理层讨论与分析 十一、公司未来发展的展望”[3] 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股票简称唐源电气,代码300789,法定代表人是周艳[7] - 公司注册地址和办公地址均为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区武科西一路9号,邮编610046[7] - 公司披露年度报告的证券交易所网站为深圳证券交易所,媒体包括《中国证券报》等及巨潮资讯网[7] - 公司聘请的会计师事务所是信永中和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签字会计师为何勇、杨闯[7] 财务数据 - 2022年营业收入433,581,707.22元,同比增长23.23%[8] - 2022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1,227,287.39元,同比增长37.12%[8] - 2022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 -17,022,116.25元,同比下降125.95%[8] - 2022年末资产总额1,284,073,987.62元,同比增长20.36%[8] - 2022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894,174,389.93元,同比增长10.77%[8] - 2022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7,331,732.25元[11] - 增值税退税15,478,118.32元被界定为经常性损益项目[12] - 2022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43358.17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3.23%[57] - 2022年公司实现利润总额9469.49万元,同比增长27.35%[57] - 2022年公司实现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9122.73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7.12%[57] - 城市轨道业务收入2.87亿元,占比66.24%,同比增长34.08%[60] - 工务工程检测监测系统收入1.22亿元,同比增长51.83%[60] - 东北区域收入9223.28万元,同比增长200.42%[61] - 牵引供电检测监测系统收入1.77亿元,同比下降7.12%[60] - 西北区域收入3628.46万元,同比下降27.20%[61] - 城市轨道交通销售额2.87亿元,同比增长34%;电气化铁路销售额1.44亿元,同比增长5%[62] - 营业成本合计2.18亿元,同比增长24.19%,其中直接材料占比74.07%,同比增长32.64%;直接费用占比14.62%,同比下降11.83%;人工费用占比11.31%,同比增长39.73%[62][63][64] - 前五名客户合计销售金额3.19亿元,占年度销售总额比例73.56%[66] - 前五名供应商合计采购金额5614.80万元,占年度采购总额比例27.32%[66][67] - 销售费用3068.65万元,同比增长7.09%;管理费用3893.43万元,同比增长7.55%;财务费用 -482.78万元,同比下降44.97%[67] - 华北地区收入8996.62万元,同比增长49.83%;东北地区收入9223.28万元,同比增长63.67%;西南地区收入4535.31万元,同比增长51.15%;华东地区收入7191.18万元,同比增长35.17%;华南地区收入1169.33万元,同比增长55.56%[62] - 牵引供电检测监测系统营业成本8839.84万元,同比增长16.02%;工务工程检测监测系统营业成本4714.21万元,同比增长55.87%;信息化管理系统营业成本2073.34万元,同比下降6.42%;技术服务及其他营业成本6145.99万元,同比增长370.36%[63] - 城市轨道交通直接材料成本1.09亿元,同比增长55.59%;直接费用成本1812.84万元,同比下降21.69%;人工费用成本1412.99万元,同比增长36.44%[62] - 电气化铁路直接材料成本5225.68万元,同比增长0.97%;直接费用成本1365.30万元,同比增长5.32%;人工费用成本1041.82万元,同比增长43.49%[62] - 2022年研发费用61,897,690.67元,较2021年的54,723,998.86元增长13.11%[68] - 2022年研发人员数量189人,较2021年的204人减少7.35%,占比44.06%,较2021年的44.74%下降0.68%[76] - 近三年研发投入金额2022年为61,897,690.67元、2021年为54,723,998.86元、2020年为51,797,252.44元,占营业收入比例分别为14.28%、15.55%、19.25%[76] - 2022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359,404,509.43元,较2021年的374,498,801.22元减少4.03%,流出小计376,426,625.68元,较2021年的308,911,472.78元增长21.86%,净额-17,022,116.25元,较2021年的65,587,328.44元减少125.95%[77] - 2022年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526,012,353.38元,较2021年的801,024,429.88元减少34.33%,流出小计588,375,760.81元,较2021年的824,924,800.54元减少28.68%,净额-62,363,407.43元,较2021年的-23,900,370.66元减少160.93%[77] - 2022年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23,493,084.73元,较2021年的2,940,000.00元增长699.08%,流出小计19,962,580.22元,较2021年的12,921,332.64元增长54.49%,净额3,530,504.51元,较2021年的-9,981,332.64元增长135.37%[77] - 2022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75,855,019.17元,较2021年的31,705,625.14元减少339.25%[77] - 投资收益3,886,485.06元,占利润总额比例4.10%;公允价值变动损益-393,263.72元,占比-0.42%;资产减值-9,843.86元,占比-0.01%;营业外收入11,814.16元,占比0.01%;营业外支出1,569,816.42元,占比1.66%;其他收益21,768,152.49元,占比22.99%;信用减值损失-13,885,230.55元,占比-14.66%[79] - 2022年末货币资金2.81亿元,占总资产21.91%,较年初比重降10.15%;应收账款3.40亿元,占比26.46%,较年初比重升5.47%[80] - 2022年末固定资产1.30亿元,占总资产10.09%,较年初比重升7.28%;在建工程290.45万元,占比0.23%,较年初比重降5.02%[83][84] - 2022年末短期借款1500万元,占总资产1.17%,年初无此项;合同负债1.02亿元,占比7.93%,较年初比重升0.69%[85][86]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资产受限制总额为1.32亿元,含冻结子公司账户1亿元存款等[95] - 报告期投资额5.88亿元,上年同期投资额8.25亿元,变动幅度-28.68%[96] - 2019年首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净额3.50亿元,2022年度实际使用8450.98万元,累计已使用3.60亿元[99][101]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募集资金余额为203.75万元[101] 行业与市场 - 公司所处行业为软件和信息技术服务业及铁路高端装备制造[13] - 2023年中国铁路将投产新线3000公里以上,其中高铁2500公里[14] - 2013 - 2022年我国开通城轨交通城市数量从19个增至55个,运营线路总长从2746公里增至10287.45公里[15] - 2018年至今我国每年城轨交通建设投资额均超5000亿元[15] - “十四五”期末城轨交通运营线路规模预计趋近13000公里,运营城市有望超60座[15] - 轨道交通运维产业正由传统人工运维向数字化、智能化现代监测维护方式转变[16] - 2020年8月交通运输部提出建设铁路智能检测监测设施等多项智能化建设要求[16] - 2021年1月交通运输部提出加快提升城市群、都市圈交通承载能力[17] - 2021年2月中共中央、国务院提出完善交通基础设施安全管理体系等要求[17] - 2021年8月两部联合提出突破交通基础设施多项技术与装备等要求[17] - 2021年11月交通运输部提出加快城市群都市圈运输一体化发展[17] - 2022年1月两部联合提出加强在役基础设施智慧维养技术研究[18] - 到2027年全国铁路营业里程将达17万公里,其中高铁5.3万公里,普速铁路11.7万公里[19] - 行业竞争主要是国内企业之间的竞争,竞争格局较为稳定,因行业壁垒较高,总体企业数量较少[19] - 行业存在技术、人才、市场、资质壁垒,新进企业面临较大进入障碍[19] - 《数字交通“十四五”发展规划》提出到2025年要建成“一脑、五网、两体系”发展格局,提升行业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水平[119] - 数字经济与轨道交通深度融合,未来两者合作将更密切,有望共同建立统一技术架构和标准体系[119] - 人工智能将在轨道交通智能调度、客服、票务、能源管理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未来应用或更广泛[119] - 轨道交通行业注重新材料轻量化技术应用,如碳纤维复合材料、镁合金、钛金属等[119] - 海绵钛可用于制造轨道交通轻量化车身结构、零部件、弹性连接器、减震器等,未来应用将更广泛[119] - 国家大力支持储能技术发展,轨道交通领域储能新产品新技术迎来发展良机[119] - 截至2022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5.5万公里,其中高铁4.2万公里,2022年我国城轨交通运营线路规模达10287.45公里[120] 公司业务与产品 - 公司是轨道交通智能运营维护解决方案提供商,主营检测监测及智能运维信息化管理系统等智能高端装备研发、制造和销售,报告期内主营业务和主要产品未变[20] - 公司产品主要应用在轨道交通检测监测及智能运维领域,覆盖牵引供电等专业,还在智慧物联等新领域孵化拓展新产品与新业务[20] - 公司推动基于区块链技术的交通基础设施全寿命周期质量管控体系及平台设计,加快建设重大基础设施安全与灾害风险管控及应急措施一体化平台[19] - 公司业务涵盖轨道交通智能运维、智慧物联、新材料、机器人等领域[23][24] - 智能运维产品包括车载接触网检测系列、牵引供电检测监测系统等多种装置[25][26][28] - 工务工程检测监测系统可对轨道和隧道进行综合检测监测[29] - 车辆工程检测监测系统能实现地铁车辆智能综合检测监测,替代85%日检作业和100%轮对尺寸测量作业[30] - 车载车辆检测监测系列可采集电压、电流数据,计算能耗变化并判断异常事件[32] - 智慧物联领域包括智慧城市和应急管理,提供客运组织安全防护产品及应急安全系列化产品[23][24] - 新材料领域致力于高端绝缘、防冰、防腐、轻量化等前沿材料研发及应用[24] - 机器人领域自主研发智能机器人产品,推动轨道交通智能巡检及数字化建设[24] - 信息化及智能运维领域结合多种技术,实现基础设施智能运维,减少维修成本和物料库存积压[23] - 公司为客户提供智慧出行综合服务,构建车站综合管理体系[23] - 公司产品包括6C综合数据处理系统、智能运维信息化管理系统等多种类型[33][34] - 弓网在线监测装置具备日常在线检测等功能,有高配、中配、标配3大系列产品[37][38] - 接触网悬挂状态检测监测装置可对接触网设备及零部件进行高清成像检测与几何参数测量[38] - 接触网检测车分为含车体和检测系统的综合检测车及仅含检测系统的产品[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