燃气业务经营情况 - 集团整体燃气销售量(不含上海燃气)增长5%至152.46亿立方米,营业额跃升17%至200.73亿港元[2] - 整体燃气销售量增长5%至约152.5亿立方米,民用、工业、分销、商业售气占比分别为20%、51%、18%、11%,增速分别为8%、2%、14%、-4%[8] - 2022年售氣量44.92亿立方米,较去年增长6.6%;新增燃气接驳用户53.3万户,较去年增长约1.6%[41] 财务业绩 - 公司股东应占溢利下降23%至9.65亿港元[2] - 2022年公司营业额为200.73亿港元,2021年为171.25亿港元;年内溢利为12.01亿港元,2021年为15.27亿港元;每股基本盈利为30.17港仙,2021年为41.53港仙[14] - 2022年公司全面开支收益总额为 -10.89亿港元,2021年为21.67亿港元[15] - 2022年非流动资产为44874522千港元,较2021年的46510759千港元有所下降[16] - 2022年流动资产为8069454千港元,较2021年的7725944千港元有所上升[16] - 2022年流动负债为17661955千港元,较2021年的17371153千港元有所上升[16] - 2022年流动负债净值为 -9592501千港元,较2021年的 -9645209千港元有所改善[16] - 2022年总资產減流動負債为35282021千港元,较2021年的36865550千港元有所下降[16] - 2022年公司股东应占权益为21504859千港元,较2021年的22895052千港元有所下降[17] - 2022年整体股东权益为23863093千港元,较2021年的25172758千港元有所下降[17] - 2022年除税前溢利为1583706千港元,年内溢利为1201039千港元[24] - 2022年销售管道燃气及能源、燃气接驳、延伸业务对外销售分别为16664582千港元、2411643千港元、996785千港元,合计20073010千港元[25] - 2022年销售管道燃气及能源、燃气接驳、延伸业务分类业绩分别为714813千港元、979294千港元、138481千港元,合计1832588千港元[25] - 2021年对外销售营业额为171.25447亿港元,分类业绩为22.94477亿港元,年内溢利为15.27092亿港元[26] - 2022年总营业支出为184.60572亿港元,较2021年的150.197亿港元有所增加[27] - 2022年融资成本为7.52763亿港元,2021年为5.88923亿港元[28] - 2022年除税前溢利相关项目有多项变动,如已售存货成本从2021年的131.68902亿港元增至2022年的164.89492亿港元[29] - 2022年税项为3.82667亿港元,2021年为6.17659亿港元,集团中国附属公司适用企业所得税税率为15%或25% [30] - 2021年末期股息为4.73419亿港元,2022年末期股息建议约为4.87182亿港元,每股均为15港仙[31] - 2022年公司股东应占每股基本盈利为96485.5万港元,摊薄盈利为51049.2万港元;2021年分别为12.53202亿港元和12.53202亿港元[32][33] - 2022年用于计算每股基本盈利的已发行普通股加权平均数为319.7552万股,摊薄盈利为355.0068万股;2021年分别为301.7444万股和301.7444万股[33] - 2022年应收货款、其他应收款、按金及预付款为29.12168亿港元,2021年为24.6304亿港元[35] - 集团给予客户平均0至180日的信贷期,2022年0至90日账龄的应收货款为12.17418亿港元,较2021年的9.529亿港元增加[35][36] - 2022年集团总营业额200.73亿港元,较2021年的171.25亿港元上升17.2%[40] - 2022年总营业支出184.60亿港元,比2021年的150.20亿港元上升22.9%[42] - 2022年分佔联营公司业绩亏损2.47亿港元,主要因分佔上海燃气亏损5.89亿港元[45] - 2022年分佔合資企業业绩3.06亿港元,较去年4.31亿港元下跌29.0%[46] - 2022年集团融资成本7.53亿港元,较去年5.89亿港元上升27.8%[47] - 2022年年內溢利12.01亿港元,按年减少21.3%;公司股东应佔溢利9.65亿港元,按年减少23.0%[48] - 2022年末应付货款1682468千港元,较2021年的1587061千港元有所增加[37]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银行贷款及其他贷款为175.83亿港元,较2021年的166.23亿港元有所增加[52]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现金、现金等价物及定期存款合计40.06亿港元,较2021年的40.81亿港元略有减少[53]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负债比率为39.7%,较2021年的37.9%有所上升[53] 股息分配 - 拟派末期股息每股15港仙[2] - 董事会建议分派末期股息每股15港仙,与2021年相同[49] - 董事会建议派发2022年度末期股息每股15港仙,与2021年相同[55] 业务布局与合作 - 公司与申能集团、上海燃气订立备忘录,退出上海燃气25%股本权益投资[2] - 2023年退出上海燃气股本权益,将与申能集团、上海燃气建立深度战略合作[9] - 2023年3月16日公司拟退出上海燃气全部25%股本权益投资,相关安排待签署最终协议[39] - 截至2022年底,集团在内地24个省/直辖市/自治区成立逾360个项目[2] - 2022年新增84万户客户,年底总客户数目达1593万户[5] - 可再生能源板块年内取得111个新项目[5] - 集团争取到2025年为200个高排放工业园区打造“零碳智慧园区”[4] - 截至2022年,集团在22个省、自治区及直辖市布局逾500个再生能源项目[6] - 集团落实发展80个零碳智慧园区[6] - 总客户数达1593万户,新增84万户,其中工商业1万户,居民83万户;城市燃气项目累计183个,新增7个[8] - 与腾讯云联合打造的港华智慧能源生态平台Tera Planet上线并在江苏泰州海陵投入商用,预计建成后年减碳数十万吨[7] - 与宁德时代成立的港华时代自主研发的储能产品面世并将推广[7] - 母公司与IDG资本联合发起百亿零碳科技投资基金,围绕氢能等领域投资[7] - 成立港华能源研究院,联合高校开展五大领域研发布局[7] - 成立气源运营中心,加强气源统筹运营,优化自主气源渠道和比例[8] - “时刻+”健康生活体验馆在多地开业,完善“健康”类业务布局[8] 社会责任与评级 - 公司已跻身六大国际ESG评级,多个评级获提升,还获多个重要奖项和荣誉[12] - 自2013年“港华轻风行动”成立,公司已出资超350万元人民币,支援超30所学校[12] - 公司早于2009年参与资助“萤火虫计划”,联合冠名7所“萤火虫乐园”,2023年将展开新一轮资助计划[12] 未来规划与展望 - 预计到2025年非化石能源消费占比20%,2030年达25%,2022年中国内地新增光伏装机量近乎翻倍[13] - 公司开始进行天然气管道掺氢项目试点的前期工作[13] - 后疫情时代天然气市场需求将回暖,居民用气需求稳步增长,工业客户新增需求不断涌现[13] - 公司将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和转化,持续提升ESG范畴工作[13] 其他事项 - 2022年底雇员23663名,99%在内地工作[10] - 公司今年首度发行2亿美元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并订立两个可持续发展关键绩效指标[12] - 2022年4月集团首度发行5年期可持续发展挂钩债券,筹得2亿美元资金[53] - 穆迪维持公司发行人评级为「Baa1」,标准普尔维持公司长期企业信贷评级在「BBB+」,评级展望均为「稳定」[54]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并无重大或有负债[55] - 除股份奖励计划受托人购入股份外,2022年度公司或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上市证券[58] - 公司将在2023年5月22 - 25日和6月1 - 5日暂停办理股份过户登记手续[50]
港华智慧能源(01083) - 2022 - 年度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