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整体表现 - 2022年公司收入为396,621千港元,较2021年的740,993千港元下降约46.47%[1] - 2022年公司年度溢利为2,883,611千港元,而2021年为亏损2,070,423千港元[1] - 2022年基本每股盈利为19.38港仙,2021年为亏损13.91港仙[1] - 2022年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度溢利为亏损5,273千港元,2021年为亏损11,505千港元[1] - 2022年年度其他全面收益为103,264千港元,2021年为亏损15,195千港元[2] - 2022年公司总收入3.96621亿港元,较2021年的7.40993亿港元下降46.47%[27][31] - 2022年公司除所得税前亏损4.14846亿港元,较2021年的11.17353亿港元亏损幅度收窄62.87%[27][29] - 2022年集团营业额约396,621,000港元,较2021年减少344,372,000港元 [48] - 2022年股东应占盈利约2,883,611,000港元,2021年股东应占亏损约2,070,423,000港元 [48] - 2022年每股基本盈利为19.38港仙,2021年每股基本亏损为13.91港仙 [48] - 2022年公司资产净值约为11.89亿港元,2021年为负17.92亿港元;流动负债净值约为26.42亿港元,2021年约为73.71亿港元;流动比率由2021年的0.47倍降至2022年的0.45倍[72] - 2022年公司综合借贷及贷款约为21.38亿港元,其中18.52亿港元须于一年内偿还,2.86亿港元须于一年后偿还;借贷利率为4.50% - 14.99%,2021年为3.85% - 14.99%;现金及银行结馀及已抵押银行存款约为2.72亿港元,2021年为5.49亿港元;资本负债比率由2021年的 - 3.3倍升至2022年的2.09倍[73]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集团录得纯利28.78亿港元,包含出售附属公司一次性收益净值42.19亿港元,扣除后亏损净额13.41亿港元[97]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拥有人应占集团权益总额9.85亿港元,流动负债较流动资产超出26.42亿港元[97]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总借贷21.38亿港元(含流动部分18.52亿港元),现金及银行结余1.52亿港元[97] 资产与负债情况 - 2022年非流动资产总额为4,382,739千港元,较2021年的6,983,635千港元下降约37.24%[3] - 2022年流动负债总额为4,785,765千港元,较2021年的14,021,221千港元下降约65.87%[4] - 2022年投资物业为2,942,081千港元,较2021年的5,380,718千港元下降约45.32%[3] - 2022年借贷非流动负债为285,615千港元,较2021年的648,789千港元下降约56%[4] - 2022年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流动负债为1,121,004千港元,较2021年的4,671,068千港元下降约76%[4] - 2022年合约负债为2229.9万港元,较2021年的2.138909亿港元下降89.58%[31] - 2022年公司资产总额6.526021亿港元,较2021年的13.537545亿港元下降51.8%[29] - 2022年公司负债总额5.336755亿港元,较2021年的15.329881亿港元下降65.29%[29] - 2022年贸易应收款项净额为61939千港元,其他应收款项净额为285071千港元[39] - 其他应收款项结余包括来自出售附属公司的应收代价约190000000港元[40] - 2022年贸易应收款项亏损拨备为5468千港元,其他应收款项亏损拨备为66476千港元[44] - 2022年已抵押银行存款为120,422,000港元,2021年为233,379,000港元,年利率介于0.30%至2.00% [45] - 2022年按公允价值计量之金融资产为78,277,000港元,2021年为45,903,000港元 [45] - 2022年贸易及其他应付款项为1,121,004,000港元,2021年为4,671,068,000港元 [46] - 2022年财务担保合约拨备为144,437,000港元,集团承诺向前附属公司贷款人的弥偿金额为1,105,808,000港元 [47] - 2022年12月31日物业、厂房及设备等资产已抵押,作借贷担保,如物业、厂房及设备抵押账面价值为5.83552亿港元,2021年为6.6571亿港元[87]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与前附属公司借款及应付利息有关的财务担保合约拨备为1.44437亿港元[88] - 2022年12月31日公司就银行向客户提供的按揭贷款向银行提供最多约458.6万港元担保,2021年为9.82559亿港元[89] - 2019年9月公司与第三方签还款协议,尚余约5800万港元逾期未还,2022年12月31日逾期款项、违约金及仲裁费约为9304.5万港元[91] 业务板块收入情况 - 2022年销售物业收入4837.7万港元,较2021年的3.07025亿港元下降84.24%[27][31] - 2022年酒店业务收入7924.6万港元,较2021年的9364万港元下降15.37%[27][31] - 2022年物业租赁、管理及代理收入2.68998亿港元,较2021年的3.40328亿港元下降20.96%[27][31] - 2022年银行利息收入1449.6万港元,较2021年的419万港元增长246%[31] - 商业及酒店运营营业收入约2.6456亿元(约3.08584亿港元),商业平均出租率约74%,酒店平均入住率约43%[57] - 物业管理服务业务遍及全国10个大中城市,管理面积277.06万平方米,实现营业收入9002.5万元(约1.05006亿港元)[60] - 物业销售年内营业额约4837.7万港元,2021年为3.07025亿港元,减少因可交付项目面积减少[80] - 物业租赁、管理及代理服务年内营业额约2.68998亿港元,2021年为3.40328亿港元,减少因上海疫情致商场活动及租金减少[81] - 酒店营运年内营业额约7924.6万港元,2021年为9364万港元,减少因全国疫情影响酒店入住率[82] 借贷违约情况 - 2022年12月31日,集团无法偿还违约借贷本金8.2亿港元及应付利息4470万港元,违约重组借贷2.18亿港元及应付利息540万港元[9] - 违约事件触发集团本金总额6.26亿港元及相关应付利息100万港元的其他借贷交叉违约[9] - 截至综合财务报表批准日期,集团偿还交叉违约借贷部分本金分别为1.46亿港元及5700万港元[10] - 截至综合财务报表批准日期,集团根据其他借贷还款时间表,分别偿还1亿港元及20万港元的本金及应付利息[10] - 截至综合财务报表批准日期,集团的违约借贷及交叉违约借贷及有关应付利息共为19.63亿港元,预计2023年经营业绩受重大影响[11] - 青岛违约借贷未偿还本金为人民币5.96亿元(相当于约6.74亿港元)及应付利息及附加费为人民币3.45亿元(相当于约3.9亿港元)[12] - 2022年6月集团收到执行裁定书,源于青岛大拇指欠金融机构贷款本金及违约金约7.07亿元人民币(约8.26717亿港元),公告日尚余本金5.96亿元人民币(约6.73897亿港元)逾期未还[92]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集团无法偿还若干金融机构本金8.2亿港元的借贷及相关应付利息4.47亿港元,另有来自联系公司的借贷2.18亿港元及应付利息0.54亿港元违约,违约事件涉及未偿还本金及应付利息15.39亿港元[98] - 违约借贷总额10.38亿港元于2022年12月31日被分类为流动负债,违约事件触发本金总额6.26亿港元及相关应付利息100万港元的其他借贷交叉违约,该等交叉违约借贷于同日被分类为流动负债[98] 应对措施 - 公司管理层将采取措施减轻集团流动资金压力及改善现金流量[15] - 公司将竭力说服违约借贷等贷款人不要求立即还款,除青岛违约借贷外,目前对方无意进一步行动[16] - 公司正与金融机构磋商重组现有借贷,为在建物业建设提供资金[16] - 公司恢复海门项目建设及预售,预期按销售所得款百分比收取服务费收入[16] - 公司寻求共同开发或购买项目的潜在投资者,采取措施控制成本、节省开支并寻找替代融资方法[16] - 公司董事采取多项措施提升流动资金及财务状况,包括说服贷款人、重组借贷、恢复海门项目建设及预售等[75][76] - 除青岛违约借贷外,贷款人目前无意要求公司立即还款,公司将与金融机构磋商解决青岛违约借贷问题[75] - 公司正寻求潜在投资者共同开发或购买项目,采取措施控制行政成本及节省资本开支,寻求替代融资方法[76] - 公司管理层承诺制定计划及措施改善集团流动资金及财务状况、重组现有借贷,综合财务报表按持续经营基准编制,有效性取决于与贷款人磋商、获取新融资、加快物业建设及预售销售等不确定因素[99] 公司运营与发展 - 公司主要分为销售物业、酒店业务、物业租赁管理及代理服务三个营运分部[22] - 董事根据经调整除所得税前溢利或亏损评估营运分部表现[23] - 集团已形成以上海为中心,以长三角为核心板块,辐射全国的业务版图,有40余个行业经典作品 [50][51] - 2022年集团受疫情影响,物业开发项目处尾盘,酒店、物业租赁及管理服务成主要收入来源 [52] - 物业开发业务进入调整优化期,南京“喜马拉雅中心”等项目已完成出售交割[61] - 南京“喜马拉雅中心”占地面积约9.3526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1.9462万平方米[61] - 南京“滨江大拇指广场”分四期开发,前三期已开发完毕,第四期仍在开发中[61] - 海门“滨江新城•证大花园”占地合共138.9021万平方米[61] - 证大南通壹城大拇指广场占地总面积28.1912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27.9076万平方米[63] - 公司于海南省澄迈县拥有一面积130.9563万平方米地块超60%权益,目前仍在规划阶段[64] - 2023年随着疫情影响减弱和政策积极应对,中国经济形势有望好转,房地产市场信心与预期企稳[66] - 行业向新发展模式转型,企业把握复苏势头确保中短期发展目标将迎来关键一年[66] - 公司将坚持降风险、稳运营、促革新、求发展,解决剩余风险问题,优化资产配置,开拓轻资产发展新航道[67] - 公司将持续重点区域与城市深耕,巩固以长三角为核心板块,瞄准全国优质与机会市场的业务布局,优化资产布局[68] - 公司将持续提升新消费、新场景下的商业化能力,挖掘现有项目品牌价值,力争成为城市综合服务商[69] 其他财务事项 - 公司于2022年1月1日开始的年度报告期首次应用多项经修订准则,对财务政策无重大影响[20] - 2022年12月27日完成出售附属公司全部已发行股本,出售附属公司之收益净值为4218588千港元[34] - 2022年融资成本为975712千港元,较2021年的1001523千港元有所下降[36] - 2022年所得税抵免为84778千港元,2021年为81076千港元[36] - 不建议就2022年及2021年派发现金股息[39] - 2022年底集团完成出售附属公司事项,录得处置子公司收益净值4,218,588,000港元 [49] - 年内利润主要源于出售事项确认的处置子公司收益净值,撇除一次性收益后公司仍亏损,因营业额持续偏低不足以弥补费用及开支[70] - 年内项目处于尾盘,可交付买家总建筑面积减少,酒店、物业租赁及管理服务收入成主要收入来源,集团整体收入大减[71] 公司治理与信息披露 - 公司已采纳上市规则附录十四所载企业管治守则作为企业管治守则,董事会认为公司截至2022年12月31日已符合该守则条文[93] - 公司采纳上市规则附录十所载标准守则作为董事买卖公司证券的操守守则,2022年全体董事遵守规定[102] - 截至2022年12月31日止年度,公司及其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103] - 业绩公告在联交所网站及公司网站刊登[104] - 公司2022年年报将适时寄发股东并在上述网站登载[105] - 公告日期,执行董事为黄裕辉、王乐天、何海洋及李珍;非执行董事为王峥、崔镝及黄嘉玮;独立非执行董事为关浣非、陈爽、曹海良、林芯竹及王禹洲[105] 核数师与审核委员会意见 - 核数师
上海证大(00755) - 2022 - 年度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