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航天科技(000901) - 2023 Q4 - 年度财报
000901航天科技(000901)2024-03-30 00:00

财务数据概述 - 2023年营业收入为68.05亿元,较2022年调整后增长18.55%[8] - 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 1.46亿元,较2022年调整后下降654.05%[8] - 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 - 2897.32万元,较2022年调整后下降320.32%[8] - 202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64亿元,较2022年调整后增长592.74%[8] - 2023年基本每股收益为 - 0.1826元/股,较2022年调整后下降653.33%[8] - 2023年末总资产为87.70亿元,较2022年末调整后增长6.30%[9] - 2023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41.93亿元,较2022年末调整后下降1.87%[9] - 2023年营业收入为68.05亿元,2022年为57.40亿元[12] - 2023年营业收入扣除金额为2417.96万元,2022年为1981.30万元,其中出租收入2170.28万元,占比89.76%;材料收入100.25万元,占比4.15%;其他业务收入147.43万元,占比6.10%[12] - 2023年营业收入扣除后金额为67.81亿元,2022年为57.20亿元[13] - 2023年第一至四季度营业收入分别为15.29亿元、15.49亿元、16.37亿元、20.90亿元[15] - 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第一至四季度分别为195.75万元、2430.22万元、 - 223.27万元、 - 1.70亿元[15] - 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第一至四季度分别为 - 323.09万元、2294.97万元、 - 478.69万元、 - 4390.51万元[16] - 202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第一至四季度分别为 - 1.24亿元、 - 8090.49万元、2.19亿元、1.49亿元[16] - 2023年非经常性损益合计为 - 1.17亿元,2022年为1315.40万元,2021年为2020.51万元[16] - 2023年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为176.31万元,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为7699.78万元,因自然灾害产生的资产损失为 - 1.02亿元[16] - 2023年全年实现营业收入68.05亿元,增幅18.55%;净利润-1.53亿元,经营业绩整体亏损;期末资产总额87.70亿元,增幅6.30%;经营活动现金流较上年同期净增加1.97亿元,增幅592.74%[38] - 航天制造业收入7.02亿元,占比10.32%,同比下降25.97%;汽车电子制造业收入54.64亿元,占比80.30%,同比增长33.71%;其他制造业(信息系统集成和物联网技术服务业)收入6.45亿元,占比9.48%,同比下降10.38%;其他业务收入0.27亿元,占比0.39%,同比增长28.17%[39] - 境内收入19.38亿元,占比28.48%,同比下降8.61%;境外收入49.01亿元,占比72.02%,同比增长34.05%[39] - 航天应用产品收入46.17亿元,同比降25.97%;汽车电子产品收入4.29亿元,同比增33.71%[42] - 境内收入41.42亿元,同比降8.61%;境外收入49.00亿元,同比增34.05%[43] - 航天应用业务销售量39,919套、件,同比降71.27%;生产量66,764套、件,同比降8.79%;库存量58,316套、件,同比增85.30%[43] - 汽车电子业务销售量208,033,102件,同比增34.89%;生产量202,965,633件,同比增27.10%;库存量4,537,048件,同比降52.76%[43] - 平台软件及感知设备销售量38,909套,同比降22.28%;生产量37,036套,同比降12.60%;库存量5,022套,同比降27.16%[43] - 航天制造业毛利率7.39%,同比下降9.13%;汽车电子制造业毛利率15.49%,同比下降0.88%;其他制造业毛利率33.38%,同比增长1.81%;其他业务收入毛利率68.79%,同比增长3.29%[40][41] - 航天制造业原材料成本5.20亿元,同比降17.38%;人工工资成本0.92亿元,同比降22.61%[45][46] - 汽车电子制造业原材料成本24.88亿元,同比增34.06%;人工工资成本5.83亿元,同比增26.71%[45][46] - 其他制造业(平台软件及感知设备)原材料成本3.36亿元,同比降7.67%;人工工资成本0.36亿元,同比增14.27%[45][46] - 2023年销售费用1.99亿元,同比增长10.07%;管理费用5.55亿元,同比下降2.78%;财务费用3737.92万元,同比增长2514.63%;研发费用3.78亿元,同比增长27.56%[49] - 2023年研发人员数量1272人,同比增长5.39%,研发人员数量占比20.45%,同比增加1.55%[50] - 2023年研发投入金额4.21亿元,同比增长15.98%,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6.18%,同比下降0.14%[50] - 2023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入小计73.36亿元,同比增长19.14%,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1.64亿元,同比增长592.74%[51] - 2023年投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7742.51万元,同比增长400.04%,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流出1.81亿元,同比降低43.60%[51] - 2023年筹资活动现金流入小计16.54亿元,同比增长28.89%,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流出1.23亿元,同比减少169.18%[51] - 非主营业务中,投资收益1597.99万元,占利润总额比例 - 12.28%;公允价值变动损益 - 957.94万元,占利润总额比例7.36%;资产减值 - 1.23亿元,占利润总额比例94.21%[54] - 营业外收入219.90万元,同比降1.69%;营业外支出3259.75万元,同比降25.05%;信用减值损失732.88万元,同比降5.63%[55] - 2023年末货币资金9.88亿元,占总资产11.27%,较年初降1.90%;应收账款15.20亿元,占比17.33%,较年初升2.37%[55] - 存货19.61亿元,占比22.36%,较年初升1.04%;投资性房地产3302.92万元,占比0.38%,较年初升0.10%[55] - 固定资产15.33亿元,占比17.48%,较年初升1.37%;在建工程1.70亿元,占比1.93%,较年初降0.87%[55][56] - 短期借款2.32亿元,占比2.64%,较年初升0.91%;合同负债5.02亿元,占比2.05%,较年初降0.17%[57][58] - 境外股权资产总额476.93万元,占公司净资产46.84%,2023年净利润10.26万元[63] - 年末所有权受限货币资金5476.44万元,受限应收账款2.38亿元[65] - 汇率远期(欧元/美元)初始投资1.99亿元,期末金额8.25亿元,占报告期末净资产4.41%[68] - 汇率远期(欧元/日元)初始投资1713.48万元,期末金额8147.67万元,占报告期末净资产0.47%[68] - 套期保值业务衍生工具已确认及浮动损益单边合计损失1535.24万元[69] - 开展衍生品业务规避被套期项目美元和日元汇率波动风险敞口,分别为11,607万美元和169,100万日元,规避价值变动折合7,281.62万元人民币[70] - 2020年配股公开发行募集资金总额87,250.39万元,净额85,629.72万元,累计使用60,468.61万元,尚未使用28,309.61万元[79]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募集资金账户余额为283,096,122.19元[80] - 承诺投资项目中偿还贷款投入25,000万元,进度100%;补充流动资金投入35,468万元,进度58.50%[81][82] 利润分配 - 公司计划2023年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2] - 公司因经营亏损,本年度不进行现金分红,未来将聚焦三大产业领域提升回报[158] - 公司计划年度不派发现金红利,不送红股,不以公积金转增股本[159] 风险因素 - 目前对公司未来发展产生不利影响的风险因素主要为行业波动、市场竞争、汇率波动、资产减值等风险[2] - 公司面临行业波动、市场竞争、汇率波动和资产减值风险[93][94] 会计政策变更 - 公司2023年会计数据需追溯调整或重述,原因是会计政策变更[8] - 公司对租赁业务确认的租赁负债和使用权资产等按《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6号》调整[11] -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6号》政策,2023年12月31日合并资产负债表中递延所得税资产增加823.834032万元、未分配利润增加838.059716万元等[197] -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6号》政策,2023年度合并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减少557.22356万元、归母净利润增加552.18083万元等[197] -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6号》政策,2022年12月31日合并资产负债表中递延所得税资产调整后为5631.545782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调整后为3823.264234万元等[198] -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6号》政策,2022年度合并利润表中所得税费用调整后为407.653364万元、归母净利润调整后为2630.481863万元等[198] - 执行《企业会计准则解释第16号》政策,2022年1月1日合并资产负债表中递延所得税资产调整后为13172.107195万元、递延所得税负债调整后为12968.318111万元等[198] 业务板块情况 - 2023年全球汽车销量约8860万辆,较2022年提高约8.9%,公司乘用车汽车电子传感器业务收入增长38.02%,电子控制单元产品业务收入增长32.16%[19] - 2023年中国国内商用车产销分别完成403.7万辆和403.1万辆,同比分别增长26.8%和22.1%,重卡汽车累计销售约91万辆,同比上涨35%,公司商用车汽车电子业务收入增长20.83%[19] - 公司航天应用产品以惯性导航加速度传感器等为主要业务方向,加速度计等惯性器件技术水平国内领先[20] - 2023年公司石英挠性加速度计、电源电路产品助力多项载人航天工程任务,巩固加速度计在载人航天领域应用主导地位[21] - 2023年8月华北洪涝灾害使涿州工业园财产受损,导致航天应用业务收入和利润同比下降[21] - 公司航天应用业务原材料供应自行采购,建立合格供应商名册,大额采购统一招标[21] - 航天应用产品采取“生产+研制”相结合模式,研制按客户要求定制,生产提前备产、统筹均衡[21] - 公司采用直销方式销售航天应用产品,与最终用户签合同,依托特定设备与用户建沟通渠道[21] - 2024年如客户需求恢复,或带动产业链上企业业绩提升[19] - 2023年多项物联网相关政策出台,未来行业市场规模可观[19] - 2023年乘用车汽车电子传感器和电子控制单元产品新签订单创历史新高[22] - SBR在日本、印度以及欧美传统客户的后排座椅市场增幅明显,毫米波雷达产品Vita Sense获批量订单[22] - 2023年境内汽车电子业务稳固业务基本盘,商用车行业地位和市场占有率进一步提升[22] - 2023年全系列新国标记录仪产品、全系列逆变器产品、新平台全液晶仪表实现批量供货[22] - 2023年公司AIRIOT物联网平台4.0版本发布,产品能力进一步升级[25] - 车联网业务在山东、贵州等省份有竞争优势,并在云南、广西等省份布局[25] - 2023年完成某政府项目验收,推广终端设备55000余台套[25] - 公司目前形成航天应用产品、汽车电子、物联网三大业务板块多元化产品布局[27] - 汽车电子业务境外以车载座舱内传感器为主,境内以商用车产品多元化发展为主[22] - 物联网业务提供定制化解决方案,销售采取直销为主,多种合作模式结合[26] - 2023年汽车仪表产量610,151件,同比增长51.35%,销量507,879件,同比增长1.04%;汽车电子传感器产量45,155,981件,同比增长18.23%,销量47,089,894件,同比增长33.45%;汽车电子零部件产量157,199,501件,同比增长29.82%,销量160,435,329件,同比增长35.46%[30] - 境内汽车仪表产量610,151件,同比增长51.35%,销量507,879件,同比增长1.04%;境外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