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Lear(LEA) - 2023 Q4 - Annual Report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在38个国家拥有265个制造、工程和行政地点,68%的制造设施和86%的员工位于低成本国家[16] - 1988年公司成为北美汽车市场的私有座椅组装企业,年销售额约9亿美元[23] - 公司汽车业务覆盖全球超475个车型[19] - 公司约2200名工程师分布在14个国家,由中国、德国、西班牙和美国的四个全球卓越技术中心领导[72] - 公司座椅业务的前五大客户为通用汽车、梅赛德斯 - 奔驰、Stellantis、大众汽车和福特[57] - 公司在全球拥有约2600项专利和待决专利申请[110] - 公司在七个先进技术中心和产品工程中心开展先进技术开发[111] 公司收购情况 - 2012 - 2023年公司进行多项收购,如2012年以约2.43亿美元收购Guilford Mills,2015年以约8.44亿美元收购Everett Smith Group等[25][28] - 公司收购Thagora获得可扩展的智能制造技术,收购InTouch获得复杂测试设备[34] - 公司通过收购Kongsberg ICS获得座椅按摩、腰部支撑、加热和通风能力[40] - 公司通过收购IGB获得座椅加热、通风和主动冷却等能力[40] - 公司通过收购Eagle Ottawa获得全球汽车皮革行业领先的市场份额[41] - 公司2022年收购Thagora和InTouch,在制造过程中实现了运营效率提升[55] - 公司2021年与Hu Lane Associate Inc.合作,拓展连接系统业务机会[66] - 公司2021年收购M&N Plastics,大幅扩展工程组件业务的规模和能力[68] 汽车行业产量数据 - 2022年汽车行业产量较2021年增长8%,2023年较2022年增长9%,但仍比2017年峰值低5%[27] - 2023年各地区轻型汽车产量:北美1564.78万辆、欧洲和非洲1825.95万辆、亚洲5014.78万辆、南美281.79万辆、其他地区174.62万辆,总产量8861.92万辆,较2022年增长9%[29] - 2024年电池电动汽车市场预计占全球轻型汽车产量的15%,2023年为12%,2022年为10%;2023年产量达1020万辆,2022年为810万辆[30] - 2023年跨界车和运动型多用途车产量约占总产量的46%,五年前为33%[31] 公司销售额数据 - 2023年各地区销售额:北美95.034亿美元、欧洲和非洲86.126亿美元、亚洲44.45亿美元、南美9.059亿美元,总销售额234.669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12%[29] - 2023年中国(合并)销售额30.449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2%;中国(非合并)销售额18.674亿美元,较2022年增长7%[29] - 2023年通用汽车占公司净销售额的20%,福特和大众各占11%,梅赛德斯 - 奔驰和Stellantis各占10%[103] - 2023年净销售额中,乘用车占27%,跨界和运动型多用途车占54%,卡车和货车占19%[106] - 2024 - 2026年销售积压订单为28亿美元,其中2024年为12亿美元,座椅和电子系统业务分别占比58%和42%;非合并合资企业2024 - 2026年销售积压订单约为6.5亿美元[105] 公司产品与技术 - 公司新设计的热舒适座椅系统可减少50%的子组件,将直接流向乘客的气流增加40%[33] - 公司的ReNewKnit材料由100%回收塑料瓶制成,且在使用寿命结束时可完全回收[35] - 公司的FlexAir是100%可回收的非泡沫替代品,预计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和质量[42] - 公司的ConfigurE+在2019年获得了《汽车新闻》PACE奖[48] - 公司开发的零重力座椅可实现65度倾斜,首份订单预计2024年投产[55] - 公司的BDU产品相比现有架构产品实现20%的重量减轻、32%的尺寸减小和135%的载流能力提升[74] - 公司将在2024年与全球汽车制造商推出由100%回收塑料瓶制成的可完全回收的ReNewKnit可持续麂皮替代材料[52] 公司市场地位与目标 - 2023年公司在全球完整座椅系统市场按收入排名第二,全球市场份额为25%[36] - 公司中期目标是在完整汽车座椅系统中实现29%的全球市场份额[38] 公司业务相关情况 - 公司E - Systems业务中,车辆动力系统电气化增加了每辆车的产品含量[60] - 客户通常在实际生产开始前几年授予合同,公司核心销售积压订单反映未来三年正式授予新项目的预计净销售额[105] - 公司通过选择性扩展产品和组件能力、在低成本地区投资制造产能来增强成本结构和垂直整合机会[104] - 公司主要业务与汽车行业直接相关,夏季和12月可能因客户工厂关闭出现季节性波动[108] 公司财务状况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有大约27亿美元的未偿债务,以及20亿美元的循环信贷额度可用,且循环信贷额度下无未偿金额[147]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有16个运营中的合资企业位于5个国家,其中6个为合并企业,10个采用权益法核算;合并合资企业净销售额约占2023年净销售额的7%;对非合并合资企业的投资总计2.17亿美元[106] - 在中国的6家非合并合资企业所有权占比均为50%或49%,在洪都拉斯、美国和印度的非合并合资企业所有权占比分别为49%、49%和35%[118] 公司风险因素 - 公司使用衍生金融工具降低外汇汇率波动风险,原材料等成本波动大,相关策略只能抵消部分不利影响[107] - 公司业务受季节性影响,夏季和12月客户工厂关闭会使汽车生产放缓[108] - 公司面临行业周期性、原材料成本及供应、车型商业成功、产品成本降低等风险,可能影响财务表现[120] - 供应商的不利发展或财务困境、自然灾害等重大干扰、不利经济或行业状况可能影响公司供应链,进而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产生不利影响[126] - 重大劳资纠纷涉及公司、客户或供应商,或影响公司运营,可能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产生不利影响[127] - 公司无法吸引、培养、留住合格员工,可能影响公司执行战略的能力,对业务产生不利影响[128] - 公司大量国际业务使其易受外国经营风险影响,如当地经济、政治不稳定等[129][130] - 公司部分业务通过合资企业开展,合资企业存在独特风险,可能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产生不利影响[131] - 公司未能执行战略目标,可能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产生不利影响[132][133] - 公司无法有效管理新计划推出的时间、质量和成本,可能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产生不利影响[134] - 公司所处行业竞争激烈,竞争对手和新进入者争夺市场份额,可能对公司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产生不利影响[135] - 全球交通行业向电气化发展,若公司应对不当,可能对公司业务、财务状况、经营成果和现金流产生不利影响[136] - 经合组织发布“支柱二”准则,实施15%的全球企业最低税,可能对公司有效税率产生重大影响[146] - 商誉和长期资产减值费用可能对公司财务业绩产生不利影响[143] - 全球确定受益计划相关因素变化可能对公司财务业绩产生不利影响[144] - 有效税率意外变化、新税法实施或额外所得税负债可能影响公司盈利能力[145] - 重大产品责任诉讼、保修索赔或产品召回可能对公司财务业绩产生不利影响[149] - 公司或客户、供应商等的信息技术系统受干扰,包括网络安全问题,可能影响财务表现[137] - 疫情等公共卫生危机曾扰乱公司业务,未来此类危机可能影响公司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140] - 全球气候变化可能影响公司运营,增加成本,影响业务决策[142] - 全球对人权和环境法规及客户相关要求的关注或使公司产生重大成本[151] - 新法规或现有法规的变化可能对公司财务表现产生不利影响[152] - 若员工、供应商等违反相关法律,公司可能面临罚款、声誉受损等后果[153][154] - 公司需遵守环境法规,可能产生重大成本[155] - 知识产权相关的发展或主张可能对公司财务表现产生不利影响[156] - 国际贸易政策变化,如关税和制裁,可能对公司财务表现产生不利影响[157] - 美墨加协定(USMCA)的过渡可能对公司业务产生不利影响[158] - 中美关系紧张等因素使中国市场对美国汽车制造商存在独特风险[158] - 美国政府等可能施加额外关税、制裁或出口管制,影响公司供应链和运营[159] 公司社会责任与员工情况 - 2023年员工通过Operation GIVE活动捐款近100万美元用于当地项目[87]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全球员工总数为186,600人,较2022年的168,700人有所增加[90] - 自2022年以来,员工参与超过200,000小时的DEI和反骚扰培训[95] - 2023年公司交付超过700万小时的各类培训[100] - 过去两年员工资源组举办了超过1,300场活动[99] - 2023年公司推出JumpStart项目,为期12周帮助员工重返全职工作[97] 公司能源与环保目标 - 公司计划到2030年实现100%使用可再生能源用于电力消耗,全球站点碳排放量减少50%,并力争到2050年实现碳中和[80] - 全球团队完成170个能效项目,潜在节省近600万千瓦时能源[81] - 公司目前在欧洲、南美和中国的14个站点有太阳能阵列运行[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