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辰光医疗(430300) - 2023 Q4 - 年度财报
430300辰光医疗(430300)2024-04-23 17:51

公司基本情况 - 公司于2023年12月7日在北京证券交易所上市[25] - 公司注册资本为85,847,126元,控股股东和实际控制人为王杰[25] - 公司的主要产品和服务包括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和租赁等[25] - 公司主营业务属于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医疗仪器设备及器械制造行业[25] - 公司注册地址为上海市青浦区华青路1269号[26] - 公司统一社会信用代码为91310000765583375Y[26] 财务数据 - 2023年营业收入为16,564.44万元,同比下降11.80%[28] - 2023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78.27万元,同比下降150.18%[28] - 2023年末资产总计为48,375.25万元,同比增长9.61%[29] - 2023年末负债总计为19,477.21万元,同比增长30.48%[29] - 2023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564.57万元,同比增加29.56%[29] - 2023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扣非后)为-6.22%,同比下降0.59个百分点[34] - 2023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为6,616.68万元[36] - 2023年第四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487.35万元[36] - 2023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为844.29万元[39] - 2023年非经常性损益净额为677.78万元[39] 主要子公司情况 - 公司下属3家全资子公司和1家分公司,其中上海辰时医疗器械有限公司、上海辰昊超导科技有限公司和上海辰瞻医疗科技有限公司[41] - 上海辰昊超导科技有限公司的主营业务涉及超导科技、超导磁体、常导磁体、低温设备、真空半导体设备、低温、强磁测量仪器等[41] - 上海辰时医疗器械有限公司提供海外磁共振射频探测器售后的维修、维护服务等延伸业务[71] - 上海辰昊超导科技有限公司从事特种定制超导磁体的研发、销售维修和技术服务[71] - 上海辰瞻医疗科技有限公司从事超导磁共振一站式解决方案,为客户提供多种产品和服务的选择[71] 主要产品和技术 - 公司主营业务为医学影像超导磁共振系统(MRI系统)和MRI系统的核心部件的研发、生产、销售、维修和提供整体解决方案[42] - 公司已通过多项国内外权威认证,包括ISO13485医疗器械质量管理体系认证、欧洲CE管理体系认证、美国FDA产品认证等[42] - 公司拥有有效专利78项,其中发明专利18项,正在审核的专利申请39项[42] - 公司正在开发1.5T微液氦全身成像超导磁体和高性能3.0T磁共振医疗诊断成像超导磁体,以丰富产品线[81] - 公司正在开展32通道柔性头线圈、1.5T 760MM室温孔全身成像梯度线圈、数字化射频系统等多个研发项目[81] 研发投入 - 2023年研发支出金额为26,973,799.04元,占营业收入的16.28%,较上年增加[78] - 2023年资本化研发支出为6,924,164.65元,占研发支出的25.67%,较上年有所下降[78] - 2023年研发人员总计69人,其中博士7人、硕士8人、本科22人、专科及以下32人[81] - 研发投入增加主要是由于加大了磁共振系统和磁拉单晶磁体等领域的研发投入[79] - 资本化研发支出占比下降是因为处于前期研发阶段,尚未达到资本化条件[80] 募集资金使用 - 公司于2022年12月7日上市,共计募集资金9,000.00万元[125] - 报告期内,公司共使用募集资金3,165.08万元,截至2023年12月31日,结余募集资金(含利息收入扣除银行手续费的净额)余额为4,653.09万元[127] - 募集资金用于磁共振成像核心零部件研发及产业化项目、科研定制型超导磁体研发项目和补充流动资金[128] 公司治理 - 公司董事会、监事会和高级管理人员的基本情况[142] - 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持股情况[143] - 公司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的报酬决策程序和实际支付情况[145] - 公司建立健全了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内控制度的执行[174] - 公司独立董事会勤勉尽责,积极参加公司董事会,并根据各自的专业给出了客观和独立的意见[170] - 公司建立健全了投资者关系管理工作[180] 审计意见 - 公司2023年度财务报表未出现非标准审计意见[84] - 公司2023年度财务报表中识别的关键审计事项包括收入确认[85] - 注册会计师出具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181,182] 风险因素 - 如果行业内出现突破性技术或者全新技术路线,公司因持续技术创新不及时或产品研发未能及时调整技术路线,产业化进程不及预期[1] - 公司后续产业化进程不及预期,可能导致核心研发团队人才流失[1] - 与Philips的合作存在被其自有业务体系替代的风险[2] - 因下游市场激烈竞争,公司的盈利能力存在受到波及的风险[2] - 客户可能因其自身的市场变化无法按照已签署的协议履行买卖义务[96] - 公司新产品研发、生产等不能全面满足客户不断提高的产品、性能、成本等方面的要求[96] 未来发展 - 公司将依托现有磁共振核心部件优势,针对国内二级公立医院和民营医院,打造出行业内高性价比的经济型1.5T磁共振系统[91] - 公司将继续发挥现有磁共振核心零部件优势,特别是在射频探测器销售方面[92] - 公司以医用超导磁共振技术攻坚和产业化转化能力为依托,持续向医学影像领域横向拓展技术和核心产品储备[93] - 公司将发展成为行业领先的、具备全产业链自主核心技术开发和产业化能力的医疗成像诊断设备和服务的整体解决方案供应商[94] - 公司持续医用超导 MRI 核心部件的研发,进一步拓宽适配 1.5T、3.0T 和 7.0T 磁共振系统的核心部件的品类[9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