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佳华科技(688051) - 2023 Q4 - 年度财报
688051佳华科技(688051)2024-04-26 21:56

财务表现 - 公司2023年度归属于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828.37万元[6] - 公司2023年度实际可供分配的利润为人民币-28,503.41万元[6] - 公司2023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不进行利润分配,也不进行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和其他形式的分配[6] - 2023年营业收入为322,397,778.22元,同比增长23.38%[2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8,283,678.61元,亏损额较上年有所减少[23]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22,204,907.35元,亏损额较上年有所减少[24]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28,510,057.57元,较上年有所改善[2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822,141,444.27元,同比下降20.06%[24] - 总资产为1,191,928,782.03元,同比下降19.56%[24] - 基本每股收益为-2.69元,较上年有所改善[24] - 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22.51%,较上年有所改善[24] - 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24.18%,较上年有所减少[24] - 2023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为105,430,586.11元,环比增长[26] - 公司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32,239.78万元,同比增长23.38%[29]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828.37万元,亏损同比减少27.60%[29]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2,220.49万元,亏损同比减少32.58%[29] - 交易性金融资产期末余额为106,609,917.58元,较期初增加59,599,873.74元,对当期利润影响金额为1,416,188.11元[28] - 2023年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239.78万元,同比增长23.38%[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20,828.37万元,亏损同比减少27.60%[30]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22,220.49万元,亏损同比减少32.58%[30] - 公司获得全国首笔1,000万元数据资产质押贷款[31] - 公司成为北京市首批数据资产入表试点企业[31] - 公司担任北京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协会首席数据官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单位[31] - 公司致力于通过“数据工厂”体系实现“核心技术产品化、信息工程数据化、数据要素价值化”[31] - 研发投入总额为77,963,775.36元,较上年度减少31.57%,占营业收入比例为24.18%,较上年度减少19.42个百分点[151] - 研发投入资本化比重为0%,较上年度减少11.51个百分点[151] - 在研项目中,车载环境监测系列产品研发项目累计投入143.44万元,智能仪表采集终端研发项目累计投入166.56万元,碳链V2.0产品研发项目累计投入2,025.53万元[153] - 生态环境双碳云图项目已于2023年4月完成结项,累计投入846.08万元[154] - 生态云链市场项目已于2023年4月完成结项,累计投入397.08万元[155] - 碳码服务器系列产品项目已经完成验收,累计投入170.29万元,已获取三项专利[156] - 公司已完成15套以上的碳码服务器系列产品的销售和部署,未来两年内预计完成100套碳码服务器系列产品的销售和部署[157] - 公司已完成三项新产品的研发,包括海东青物联网平台V3.0、海东青时序数据库V2.0和云链平台V2.0[159] - 公司已完成智慧产业园区、园区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园区企业服务平台、智慧园区移动端APP等6个平台的开发工作[160] - 公司已完成17个AI模型的优化迭代上线,并完成边云协同平台V1.0的设计和开发并发布[161][162] - 公司已完成4个相关软著的申请,可用于火力发电企业以及非电力行业场景类似的企业[164] - 公司已完成11个小而美产品的研发,申请软件著作权2项,协助环境管理部门提出高效、快速的大气复合污染防治对策[165] - 公司已完成根据服务资源使用量自动弹性扩缩容,已完成服务资源按量结算费用[166] - 公司已完成10个成熟稳定的产品模块,支持不同项目的灵活配置及项目的定制化需求更高效上线[169] - 公司已完成研发项目管理系统、预警预报平台的开发工作,可用于企业复杂场景下的信息化管理[170] - 公司已完成产品的研发工作,正在准备召开结项会,产品适用的建筑包括:写字楼、行政办公、酒店、场馆、医院、学校、高档住宅等[172] - 数字孪生平台增加化工园区场景版本,实现大气污染推演项目,核心技术自主研发[174] - 微型环境空气质量监测仪产品通过CCEP认证,满足RJGF008-2021认证要求[175][176] - 温室气体在线自动监测系统完成方案设计,实现对固定排放源的常用温室气体的在线测试[177] - 基于多源大数据的企业污染排放扩散影响评估服务完成8个数据服务产品,为科学治污提供技术支持[178][179] - 水环境联防联控管理平台完成9个成熟产品模块,补充入河排口排查监管的业务空白[180] - 智慧环保(信息化)平台完成生态环境一张图系统的大气、重点任务模块开发,提升综合分析功能[180] - 生态环境双碳云图V2.0完成企业绿色评价模型研发,提升数据变现能力[181] - 大气污染防治科学化监管项目完成大气污染成因分析相关功能模块的规划、设计与开发[184] - 环境噪声在线监测系统-噪声监测子站V1.0完成2款新产品开发,通过环境保护部检测,获CCEP证书[185] - AI视觉识别系统研发完成环保领域无组织烟火焚烧目标测距定位模型优化,实现目标测距误差<200米[186]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为264人,占公司总人数的32.59%[190] - 研发人员薪酬合计为4,299.36万元,平均薪酬为15.41万元[190] - 研发人员学历结构:博士研究生1人,硕士研究生45人,本科191人,专科25人,高中及以下2人[190] - 研发人员年龄结构:30岁以下72人,30-40岁167人,40-50岁19人,50-60岁5人,60岁及以上1人[190] - 公司已完成容器化消息队列服务,提高服务器利用率,降低管理复杂度[188] - 新研发基于AI和物理扩散的小尺度溯源模型,应用于多个项目,形成专利3篇,软著1篇[188] - 完成RK-RSM动态管控评估模型的模型结构优化和上线更新[188] - 新增网格化预测软件,使用AI实现全国未来7天的空气质量预测[188] - 完成基于大模型Agent的智能环保报告V1研发,实现大模型自动调用工具,智能查询、总结形成报告[189] - 完成碳数据填报助手、环保政策法规查询助手,提升办公效率[189] - 2023年度公司实现营业收入32,239.78万元,相对于2022年度营业收入增加23.38%[200] 公司治理 - 公司已在本报告中阐述公司经营过程中可能面临的各种风险及应对措施[3] - 公司全体董事出席董事会会议[3] - 北京大华国际会计师事务所(特殊普通合伙)为本公司出具了标准无保留意见的审计报告[4] - 公司负责人李玮、主管会计工作负责人王朋朋及会计机构负责人(会计主管人员)赖维君声明保证年度报告中财务报告的真实、准确、完整[5] - 公司不存在被控股股东及其他关联方非经营性占用资金情况[7] - 公司不存在违反规定决策程序对外提供担保的情况[8] 公司地址变更 - 公司注册地址由“北京市通州区嘉创路10号院6号楼1层、2层、3层”变更为“北京市通州区台湖镇京通街9号205”[21] 主营业务 -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包括智慧环保及智慧城市业务,客户主要为政府及其平台公司或国有企业用户[29] - 公司聚焦的物联网大数据行业属于国家政策支持、鼓励发展的重点行业[29] - 智慧环保集群在生态环境领域不断研发和升级信息化产品,积累和优化生态环境大数据应用[29] - 智慧城市集群在智能化领域围绕物联网技术,开发智能建筑综合管理平台、建筑碳账户等产品[29] - 智慧双碳集群研发了政府碳账本、集团碳账本、企业数字碳表等系列产品,构建可信数据共享交互平台[29] - 2024年,公司将在主体业务不断创新升级的基础上,持续开拓市场,助力公司转型发展[29] - 公司中标生态环境部全国碳市场发电行业信息平台建设与运维项目[30] - 公司开发了绿金e碳APP,融合嵌入了大模型技术,构建出“佳华碳精灵”[30] - 公司作为唯一技术提供商支撑开发北京绿色交易所“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系统”,正在多个地市推动系统落地和实施应用[30] - 公司建立了政府端、企业端、金融端以及个人手机端四类主要应用产品,面向双碳智慧管理[30] - 公司积极参与扩大全国碳市场行业覆盖范围专项研究,涉及钢铁、石化、化工、有色、建材、民航、造纸等7大行业[30] - 公司承担了全国碳市场管理平台的建设和运维工作[30] - 公司基于物联网架构建立了碳排放及碳资产管理的监测、量化、分析系统[30] - 公司打造了大气联防联控管理平台,实现多源多维数据融合分析[32] - 公司开发了重污染天气管理系统,建立事前研判、事中跟踪、事后评估体系[32] - 公司构建了污染源智能监管系统,利用AI技术对海量涉气污染源监测数据进行智能校验[33] - 公司推出了噪声监控系统,支持24小时不间断监测和AI声源识别[33] - 公司建立了减污降碳大数据分析平台,实现对污染物及碳排放情况的动态监测和协同管理[34] - 公司打造了企业超低排放管控平台系统,采用物联网、大数据等技术实现全过程管控[34] - 公司开发了企业大气污染物排放管控一体化平台,接入多种数据源,提升企业精细化环境管理水平[35] - 智慧化工园区项目围绕安全生产、环境保护等领域,建设自动化、数字化、可视化、智能化的监管平台[35] - 建筑智能化产品集成了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建筑物的安全、高效、便捷、节能、环保、健康等属性[36] - 智慧双碳集群建立了四大产品线,覆盖政府和企业两大客户群体的ToG和ToB业务[38] - 政府业务产品线为各级政府打造“碳账本”产品,提升碳市场数据质量监督管理和双碳目标管理能力[38] - 集团企业产品线帮助企业构建数字化碳管理平台,实现碳排放和碳减排的监测、量化、分析、溯源一体化管理[39] - 金融产品线为金融机构提供绿色识别、环境及气候风险识别服务,确保绿色金融贷款投放的精准性和直达性[39] - 硬件产品线生产多种硬件终端设备,包括碳匣、碳柜、碳专区服务器系列产品,以及环境监测和汽车行业的传感器[40] - 公司基于开源大模型框架和自身数据,训练出生态环境双碳大模型,已在多个领域成功应用[41] - 公司建立了“佳华六步”的创新性经营模式,依托基地资源和数据资源,开展智慧环保、智慧城市、智慧双碳业务[43] - 公司采用“佳华六步”经营模式,包括需求沟通、课题立项、标杆项目、数据运营、行业标准编制和新需求引导[44] - 公司在智慧环保领域积累了百余个政府客户,建立了生态环境大数据体系,全国分为七大区、八大基地[45] - 公司在智慧城市领域建立了山东聊城、重庆合川、山西太原三个智慧城市运营中心,打造工业互联网服务平台[45] - 公司建立了以海东青数据库为核心的IoT物联网平台,提供技术支撑[45] - 公司取得了国家网信办颁发的区块链信息服务运营资质,具备运营云链共享平台的资质[45] - 公司常年为政企客户提供数据服务,积累了完整的核心技术体系,并将核心技术优势向更加产品化和平台化的方向发展[45] - 公司优化供应链关系和完善生态合作关系,促使供应商资源、代理商资源转化为公司的市场及销售资源[45] - 公司将多年经营积累的数据资源转化为新的数据产品,实现数据资源价值复用[45] - 公司积极集合更多的第三方服务商、物联网设备厂家等生态合作伙伴至物联网云链大数据平台,形成组合拳,实现为客户的全方位服务[45] - 公司通过政府客户导流至企业客户,拓展物联网技术在企业级客户中的应用服务[45] - 公司作为物联网技术的创新者,积累了扎实的综合技术能力及体系,包括以海东青数据库为核心的IoT物联网平台、以区块链技术为核心的数据安全体系、以人工智能AI算法为核心的人工智能平台等,具备技术壁垒[61] - 公司建立了物联网云链大数据平台,实现各领域的优势平台互联互通,达到“万物互联”的蓝图愿景[62] - 公司数据资产登记中心在北京国际大数据交易所获得首个上市公司《数据资产登记凭证》[62] - 公司数据要素智能管理平台已接入20多万个物联网终端,累计数据量可达600多亿条[62] - 公司智慧环保业务覆盖百余地市,并在报告期内完成多个新地市及省份的开拓,包括山东(菏泽)、重庆(江津)、新疆(昌吉)等[62] - 公司在大气环境方面,呼和浩特市六项因子均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威海市持续保持山东省各项指标第一;太原市环境空气综合指数在168城市中排名达到近3年最好水平[62] - 公司在水环境方面,重庆市合川区5个国控断面考核站水质等级均在Ⅲ类及以上,顺利完成考核任务[63] - 公司在智慧城市领域获得2023-2024年“智慧城市建设优秀解决方案及创新技术提供商”等奖项[63] - 公司在双碳领域成功中标生态环境部全国碳市场平台的承建与运维项目,推动八大行业碳市场管理业务工作数字化、智能化、体系化[64] - 公司与北京绿色交易所建立全面深化的战略合作关系,共同建设“企业碳账户和绿色项目库”,已在通州、宁波落地[64] - 公司自主研发了基于生态环境双碳大模型的智能碳助手——碳精灵,满足涉碳垂直领域的深度行业问答[64] - 公司主导及参与制修订的标准及技术报告共计18项,其中国家标准11项;团体标准7项[69] - 正在研制的各类标准共计50项[69] - 报告期内参与发布的标准共计4项,包括《人工智能面向机器学习的数据标注规程》等国家标准[69] - AI算法和系统研发拥有5项核心技术[69] - "AI算法模型训练"累计模型数量82个,应用于低碳环保、温室气体与大气污染物联防联控等领域[70] - "跨硬件AI推理技术"累计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