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概况 - 公司成立于2006年,业务覆盖中国及139个国家和地区,拥有35家主要全资、控股子公司[3] - 公司为中国领先交通基建企业,核心业务为基建建设、基建设计和疏浚业务,业务范围覆盖国内外多领域[19] - 公司是世界最大港口、公路与桥梁设计建设及疏浚公司等,有35家主要子公司,业务遍及中国及139个国家和地区[21] - 公司是世界最大港口设计及建设企业,以智慧港航为牵引推进产业链建设,揽境内外大量港口项目[21] - 公司是世界最大的道路与桥梁设计及建设企业,设计建造了全球排名前十的大跨度桥梁中的六座[22] - 公司是中国最大的铁路建设企业之一,在境外市场建成运营及在建多个重大铁路项目[22] - 公司是全球规模最大的疏浚企业,拥有中国最大、最先进的疏浚工程船舶团队[22] - 公司拥有62项特级资质,各类主要工程施工资质1700余项,工程咨询勘察设计资质近300项,工程设计综合甲级资质8项,报告期取得各类甲级及以上资质26项[31] - 公司业务运营包括搜集信息、投标等环节,中标后按合同金额10%-30%收预付款,客户1 - 3个月内支付结算款[20] - 2007年起发展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推动“价值投资”理念走深走实[20]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共在139个国家和地区开展业务[35] 公司荣誉与创新平台 - 公司拥有12个国家级、87个省部 级和31个集团级创新平台,形成创新平台集群[5] - 公司拥有2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院士工作站[5] - 公司拥有27个博士后科研工作站,4个院士工作站,依托创新平台培养了大批科技领军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29] - 公司累计获国家科技进步奖4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等多项荣誉[6] - 公司累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40项、国家技术发明奖5项、鲁班奖130项、国家优质工程奖400项(金奖46项)、詹天佑奖120项、中国专利金奖2项、中国专利优秀奖39项[30] - 公司作为主参编累计参与颁布国家标准162项、行业标准528项[6] - 公司作为主参编累计参与颁布国家标准162项、行业标准528项;累计拥有授权专利34,343项[30] - 公司累计拥有授权专利34,343项[6] - “极端环境绿色长寿道路工程全国重点实验室”和“长大桥梁安全长寿与健康运维全国重点实验室”通过科技部认定,长大桥工程研究中心和疏浚技术装备研究中心入选国家科技创新基地[29] 2023年经营业绩 - 2023年工程承包商底盘夯实,公路业务保持行业龙头地位,海外业务稳步提升[4] - 2023年实现营业收入7556.46亿元,同比增长5.1%,归属股东净利润247.34亿元,同比增长22.3%,每股收益1.45元[14] - 2023年新签合同额17532.15亿元,同比增长13.7%,截至年底执行未完工合同金额34506.59亿元[14] - 2023年基建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15584.82亿元,同比增长14.0%,其中境外工程增长41.5% [10] - 2023年基建设计业务新签合同额559.72亿元,同比增长2.0%,疏浚业务新签合同额1191.93亿元,同比增长11.8% [10] - 2023年其他业务新签合同额195.68亿元,同比增长43.5% [10] - 2023年基建建设业务未完工合同额29879.22亿元,同比下降1.4%,基建设计业务增长4.1%,疏浚业务增长36.0%,其他业务增长362.6% [11] - 2023年公司在“一带一路”共建国家实现新签合同额387.61亿美元,自倡议提出累计新签合同额2347.58亿美元[24] - 2023年公司“大城市”业务实现新签合同额7449亿元,同比增长18.7%[25] - 2023年公司城市综合开发业务实现新签合同额1246.74亿元[25] - 2023年6月公司同意中交城投注册资本金由40.99亿元增至100亿元[25] - 2023年发布国产化BIM设计基座及10余款公路、水运、机场行业专业产品,持续打造北斗样板工程,3家北斗应用单位获批国家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26] - 2023年成功中标宁夏牛首山二期等抽蓄项目,山东垦利等海上光伏项目;承担15项国资委未来产业重点技术任务[27] - 完善绿色低碳顶层设计和支撑体系,认定绿色低碳中心,遴选10个典型示范项目和10项关键技术成果并推广应用,三个国际项目入选国家绿色“一带一路”案例[27] - 报告期公司研发开支为277.07亿元,占营业收入的比例为3.7%,较去年增加0.4个百分点[30] - 30,000m³舱容耙吸船加快建造,国内首批专用海上风电运维母船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疏浚核心部件和软件平台国产化替代取得阶段性成果[30] - 2023年12月28日中交设计咨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重组后公司持有中交设计53.88%股份[32] - 公司启动发行300亿优先股工作,已获国资委审批通过,2023年6月30日股东大会审议通过[33] - 公司周年股东大会审议通过1200亿元人民币资产证券化业务计划的议案[33] - 报告期公司新签合同额为17532.15亿元,同比增长13.7%,截至2023年12月31日,持有在执行未完成合同金额为34506.59亿元[35] - 报告期公司各业务来自境外地区的新签合同额为3197.46亿元,同比增长47.5%,约占新签合同额18% [35] - 境外新签合同额在3亿美元以上项目30个,总合同额311.05亿美元,占全部境外新签合同额的65% [35] - 各业务按股比确认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合同额为2086.18亿元,预计可承接建安合同额为1501.40亿元[35] - 公司2023年海上风电新签合同额124.96亿元,新签多个海上风电项目[37] - 公司基建建设业务2023年新签合同额为15584.82亿元,同比增长14.0%[40] - 公司基建建设业务2023年来自境外地区新签合同额为2951.26亿元(约折合438.66亿美元)[40] - 公司基建建设业务中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确认合同额为2081.97亿元,预计承接建安合同金额1492.57亿元[40]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基建建设业务持有在执行未完成合同金为29879.22亿元[40] - 公司基建建设业务中港口建设、道路与桥梁、铁路建设、城市建设、境外工程新签合同额分别占比6%、22%、2%、51%、19%[40] - 公司承担平陆运河建设,深中通道主桥和海底沉管隧道合龙,多个重大隧道项目有进展[37] - 公司波哥大地铁进入施工阶段,蒙内铁路安全运营六周年,落地多个海外重大项目[39] - 公司在粤港澳、新加坡、中亚等地签约一批环保和管网项目[39] - 公司境内港口建设新签合同额845.23亿元,同比增长10.2%,占基建建设业务的6%[41] - 公司境内道路与桥梁建设新签合同额3490.05亿元,同比下降2.5%,占基建建设业务的22%[42] - 公司境内铁路建设新签合同额369.19亿元,同比下降17.7%,占基建建设业务的2%[45] - 公司港口建设业务预计承接建安合同金额24.75亿元[41] - 公司道路与桥梁建设业务预计承接建安合同金额359.95亿元[42] - 公司铁路建设业务市场份额3.8%,为行业第三名,路外第一名[45] - 公司港口建设业务紧跟战略区域布局,落地平陆运河等重点项目[41] - 公司道路与桥梁建设业务发力综合交通枢纽等增量市场,中标多个优质项目[44] - 公司铁路建设业务形成轨道交通全产业链布局,中标南通至宁波高铁等工程[45] - 公司以现代产业链链长建设和智慧港航产业联盟为依托,融入重要区域[41] - 报告期内,公司境内城市建设等项目新签合同额为7929.08亿元,同比增长16.8%,占基建建设业务的51%[46] - 报告期内,境内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确认的合同额为1559.79亿元,预计可承接的建安合同金额991.99亿元[46] - 2023年公司海上风电业务实现新签合同额124.96亿元,新兴业务规模效应初步显现[47] - 报告期内,公司基建建设业务中境外工程新签合同额2951.26亿元(约折合438.66亿美元),占基建建设业务的19%[49] - 报告期内,境外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确认的合同额为135.62亿元,预计可承接的建安合同金额115.88亿元[49] - 按项目类型划分,城市建设、道路与桥梁等分别占境外工程新签合同额的33%、25%等[49] - 按项目地域划分,非洲、亚洲(除港澳台)等分别占境外工程新签合同额的34%、32%等[49] - 报告期内,卢旺达卡雍扎 – 鲁苏莫等多个海外标志性项目成功验收或通车[50] - 报告期内,公司国际化发展稳步推进,业务结构持续优化,投资风险有效控制[50] - 公司统筹推进海外“智慧工地”管控平台建设,在建项目精细化、数字化转型迈向新台阶[50] - 基建设计业务新签合同额为559.72亿元,同比增长2.0%,境外新签合同额为31.86亿元,截至2023年12月31日,持有在执行未完成合同金为1542.56亿元[51] - 疏浚业务新签合同额为1191.93亿元,同比增长11.8%,境外新签合同额为208.07亿元,预计承接建安合同金8.83亿元,截至2023年12月31日,持有在执行未完成合同金为2785.77亿元[54] - 其他业务新签合同额为195.68亿元,同比增长43.5%,截至2023年12月31日,持有在执行未完成合同金为299.04亿元[55] - 2023年12月28日中交设计咨询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挂牌,中交集团设计板块专业化整合初步完成[51] - 公司在铁路基建设计业务主要分布于海外铁路项目以及国内轨道交通项目[51] - 公司在平陆运河建设中以一体化方案全面参与相关工程[52] - 水运业务围绕新能源港口建设签约多个项目,巩固传统主业市场份额[52] - 路桥业务落地多个公路建设项目,签约乡村道路建设拓展下沉市场份额[52] - 城市业务签约多个城市开发项目,新兴产业开展海上风电相关工作[52] - 公司盾构成套技术实现全产业链发展,制造、维修直径3.64米至16.07米盾构机百餘台[55] - 2023年公司新签合同总额1753.215亿元,同比增长13.7%[64] - 2023年基建建设业务新签合同额1558.482亿元,同比增长14.0%[64] - 2023年基建建设业务境外新签合同额295.126亿元,同比增长41.5%[64] - 2023年基建设计业务新签合同额55.972亿元,同比增长2.0%[64] - 2023年疏浚业务新签合同额119.193亿元,同比增长11.8%[64] - 2023年其他业务新签合同额19.568亿元,同比增长43.5%[64] - 2023年竣工项目总金额247.044亿元,其中境内243.171亿元,境外3.873亿元[66] - 2023年基建建设竣工项目金额210.622亿元,基建设计6.748亿元,疏浚29.614亿元,其他6000万元[66] - 基建建设业务境外新签合同中,非洲项目总金额100.344亿元,亚洲(除港澳台)95.489亿元[65] - 基建建设业务境外新签合同中,大洋洲项目总金额36.317亿元,拉丁美洲32.018亿元,欧洲23.554亿元[65] - 报告期内在建项目总金额为509.16亿元,境内432.72亿元,境外76.44亿元;基建建设业务金额456.79亿元,基建设计业务22.89亿元,疏浚业务26.55亿元,其他业务2.93亿元[67] - 报告期内已签约未开工项目金额为87.76亿元,在建未完工项目金额为257.31亿元;境内已签约未开工项目金额66.64亿元,在建未完工项目金额211.23亿元,境外分别为21.12亿元和46.07亿元[68] - 报告期内,公司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境内确认合同额为1950.56亿元,境外为135.62亿元,预计合计承接建安合同金额为1501.40亿元[71] - BOT类项目、政府付费项目、城市综合开发项目确认的合同额分别是565.36亿元、274.08亿元和1246.74亿元,分别占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确认合同额的27%、13%和60%[71] - 公司政府付费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金额为3791亿元,累计收回资金为693亿元[72] - 公司城市综合开发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金额为1679亿元,实现回款为1523亿元[72]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特许经营权类项目累计完成投资金额为2001亿元,进入运营期项目31个(另有34个参股项目),报告期运营收入为76.94亿元,净亏损为19.45亿元[73]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特许经营权类项目尚未完成投资额为513.88亿元[73] - 2023年公司落地广西贵港经兴业至博白公路等路桥项目,参与上海青浦区华新镇凤溪社区等重大项目,进入深圳等核心地区城市更新市场[70] - 2023年公司落地宁夏云数据中心等项目,在数字经济等领域取得突破[70] - 2023年公司新签基础设施等投资类项目总投资概算383.676亿元,按股比确认合同额208.618亿元,预计
中国交通建设(01800) - 2023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