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业绩整体情况 - 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公司收益为239,886千港元,较2022年的300,241千港元下降20.1%[1] - 本年度毛利为133,829千港元,较2022年的162,596千港元下降17.7%[1] - 年内亏损为59,038千港元,而2022年为溢利66,000千港元[1] - 2023年每股亏损为7.62港仙,2022年每股盈利为8.70港仙[2] - 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公司总收益为239,886千港元,较2022年的300,241千港元下降20.1%[19][20] - 2023年公司年内亏损59,038千港元,而2022年为盈利66,000千港元[19][20] - 2023年公司除税前亏损32,417千港元,2022年为溢利88,940千港元[19][20] - 2023年公司所得税开支为26,621千港元,2022年为22,940千港元[19][20] - 2023年3月31日公司总资产为583,614千港元,总负债为456,298千港元;2022年3月31日总资产为616,270千港元,总负债为392,081千港元[21] - 2023年来自外部客户的总收益为239,886千港元,2022年为300,241千港元,其中中国内地收益2023年为199,198千港元,2022年为275,463千港元[23] - 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公司除税前亏损32,417千港元,2022年为溢利88,940千港元;年内所得税开支26,621千港元,2022年为22,940千港元[34] - 2023年公司拥有人应占年内每股基本亏损为58,328千港元,2022年为溢利66,592千港元;每股摊薄亏损计算数据中,2023年为71,990千港元,2022年为71,778千港元[35] - 本年度公司收益约2.399亿港元,较去年减少约6035.5万港元或20.10%[60] - 本年度公司毛利约1.338亿港元,较去年减少约2876.7万港元或17.69%,毛利率增加约1.63%至约55.79%[67] - 本年度公司其他收益约414.7万港元,较上一年度增加约284.2万港元或217.78%[68] - 本年度公司行政及其他经营费用约4889.6万港元,较去年增加约681.2万港元或16.19%[69] - 本年度公司亏损约5903.8万港元,上一年度溢利约6600万港元,转盈为亏减少约1.25亿港元[70] - 本年度煤炭销售量约1,059,859吨,销售收入约199,198,000港元,较2022年的约1,988,282吨和275,463,000港元下降[75] - 可再生能源业务服务收入约3,594,000港元,较2022年的约3,781,000港元减少,主要受汇率不利影响[75] - 资讯科技服务业务服务收入约37,094,000港元,较2022年的约20,997,000港元增加,因疫情结束逐步复苏[76] - 本年度开采约1.31百万吨煤炭,较2022年的约1.47百万吨下降[78] - 2023年3月31日煤矿总概约储量63.91百万吨,较2022年的约65.22百万吨减少[79] - 2023年3月31日集团有流动资产净值约168,512,000港元,2022年为流动负债净额约32,068,000港元[84] - 2023年3月31日总计息借贷约3,477,000港元,较2022年的约37,254,000港元下降,平均实际利率介乎3.3%至6.0%[86] - 集团资产负债比率约为2.98,2022年约为1.37[88] - 2023年3月31日集团有145名雇员,较2022年的140名增加,员工成本约40,558,000港元,较2022年的约38,954,000港元增加[95] 资产与负债情况 - 非流动资产为332,702千港元,较2022年的341,348千港元略有下降[3] - 流动资产为250,912千港元,较2022年的274,922千港元有所减少[3] - 流动负债为82,400千港元,较2022年的306,990千港元大幅下降[3] - 流动净资产值为168,512千港元,而2022年为流动负债净值32,068千港元[3] - 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为125,448千港元,较2022年的221,538千港元下降43.4%[4]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应收第三方货款4,105千港元,2022年为4,770千港元;已就相关应收货款确认亏损拨备支出约477,000港元,2022年为拨回亏损拨备约17,000港元[37][40]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应付货款15,332千港元,2022年为18,149千港元;合约负债4,778千港元,2022年为6,414千港元[42] - 截至2023年3月31日,合约负债报告期末为4778千港元,2022年为6414千港元[44] - 2023年3月31日,有抵押计息借贷流动部分为3477千港元,2022年为37254千港元[46] - 2023年3月31日,公司抵押账面价值约109410000港元采矿权获计息借贷[47] - 计息借贷须于生效起一年内偿还(2022年:一年至五年),平均实际年利率介乎3.3%至6.0%(2022年:3.9%至9.7%),均以人民币(2022年:港元及人民币)计值[49] 业务分类情况 - 公司可报告及经营分部包括煤矿业务、可再生能源业务和资讯科技服务业务[15] - 2023年煤矿业务收益为199,198千港元,可再生能源业务为3,594千港元,资讯科技服务业务为37,094千港元[19] - 2023年煤矿业务销售煤炭收益199,198千港元,可再生能源业务服务收入3,594千港元,资讯科技服务业务收益37,094千港元[24] - 2023年来自煤矿业务分部客户A收益为26,694千港元,客户B为24,389千港元;2022年客户A为45,799千港元,客户B为42,761千港元[23] - 煤矿业务收益约1.992亿港元,较去年减少约7626.5万港元或27.69%,煤炭销量减少约46.69%,平均售价增加约35.66%[61] - 可再生能源业务营业额约359.4万港元,较去年减少约18.7万港元[62] - 资讯科技服务业务收益约3709.4万港元,较去年增加约1609.7万港元或76.66%[63] - 公司从事煤矿、可再生能源、资讯科技服务三个业务分类,主要业务为在中国内地新疆从事煤矿开采及煤炭销售[50] 财务准则应用情况 - 公司首次应用多项新订或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但对综合财务报表无重大影响[7][8][9] - 采用相关香港财务报告准则修订本不会对综合财务报表构成重大影响[13] 税务情况 - 中国内地附属公司两个年度企业所得税率为25%,外资企业应付外国投资者股息须缴付10%预扣税[27][28] - 香港合资格法团截至2023及2022年3月31日止年度,首2,000,000港元溢利按8.25%缴税,超过部分按16.5%缴税[29] - 马来西亚企业所得税按集团在马实体估计应课税溢利的24%计算;实缴资本250万马币或以下及总营业收入不超5000万马币的马注册实体,首15万马币按15%、随后45万马币按18%缴税,余额按24%缴税[30] - 新加坡企业所得税按集团在新实体估计应课税收入的17%计算;新注册公司首1万新加坡元正常应课税收入享75%税项豁免,其后19万新加坡元享50%税项豁免[31][32] - 集团于英国成立的实体须按19%的法定税率缴纳企业所得税[33] - 2023年所得税开支为26,621千港元,2022年为22,940千港元,其中中国内地企业所得税2023年为22,413千港元,2022年为14,211千港元[26] 业务运营相关政策 - 公司向煤炭客户销售大部分按预付款项基准,部分良好客户平均信贷期90天;可再生能源及资讯科技服务业务客户信贷期最多60天[38][39] - 采购商品平均信贷期最多180天,公司制定政策确保应付款项于信贷期限内清偿[43] 股息分配情况 - 截至2023年3月31日止年度既无派付亦无建议派付股息,2022年同样无[34] - 董事会不建议就本年度派付任何股息,2022年也无派息[96] 收购与资源情况 - 2018年完成新能源集团收购,2019年完成港海集团收购[50] - 2019年凯源公司收购经扩大凯源煤矿4.1123平方公里新采矿权,代价160978000元,开采寿命30年,估计煤矿资源41.6433百万吨[53] - 新采矿许可证已多次续期,现续期至2031年10月11日止,为期十年[53] - 收购事项扩大集团煤矿资源,与扩大煤矿业务战略一致[56] - 凯源公司就19.8百万吨煤炭向新疆自然资源厅支付补充资源费76502500元[54] 未来规划 - 来年公司预计对资本资产和煤矿安全标准工作作出合理开支,资金主要来自煤炭销售收益及外部银行融资[57] 企业管治与审核情况 - 公司本年度遵守《企业管治守则》,但偏离守则条文第A.2.1条,主席兼董事总经理关文辉履行行政总裁职务[98] - 公司采纳上市规则附录十所载标准守则作为董事证券交易操守守则,全体董事本年度遵守规定准则[99] - 审核委员会包括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已审阅集团会计原则及常规等事宜[100] - 集团本年度数字已由中审众环审阅并核对,但中审众环不就公告作出核证[101] 信息披露情况 - 年度业绩公告登载于港交所及公司网站,年报将适时寄发股东并登载于相关网站[102]
南南资源(01229) - 2023 - 年度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