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收益为54,100千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110,712千港元下降51.13%[1] - 期内溢利为17,371千港元,而2022年同期亏损241,725千港元[1] - 基本每股盈利为2.38港仙,2022年同期亏损31.53港仙[2] - 2023年9月30日,非流动资产为320,881千港元,较3月31日的332,702千港元下降3.55%[3] - 2023年9月30日,流动资产为192,831千港元,较3月31日的250,912千港元下降23.15%[3] - 2023年9月30日,流动负债为57,917千港元,较3月31日的82,400千港元下降29.71%[3] - 2023年9月30日,流动净资产为134,914千港元,较3月31日的168,512千港元下降19.94%[3] - 2023年9月30日,公司拥有人应占权益为124,402千港元,较3月31日的125,448千港元下降0.83%[4] - 2023年9月30日,非流动负债为330,239千港元,较3月31日的373,898千港元下降11.67%[4] - 截至2023年9月30日,集团总资产为513,712千港元,总负债为388,156千港元;截至2023年3月31日,总资产为583,614千港元,总负债为456,298千港元[24]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集团来自外部客户的收益为54,100千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110,712千港元有所下降[26]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融资成本为3,097千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3,967千港元有所下降[29]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员工成本(董事酬金除外)为16,379千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17,023千港元有所下降[29]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无形资产摊销为3,859千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11,929千港元大幅下降[29]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出售存货成本为37,102千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36,512千港元略有上升[29]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所得税抵免为2,565千港元,2022年同期所得税开支为9,193千港元[31]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1.8176亿港元;2022年同期亏损24.1353亿港元[40] - 截至2023年9月30日,应收账款401.6万港元,较3月31日的410.5万港元略有减少[42] - 截至2023年9月30日,应付账款1162.6万港元,较3月31日的1533.2万港元有所减少[44] - 截至2023年9月30日,应付货款及其他应付款项总额4966.1万港元,较3月31日的6302.7万港元减少[44] - 截至2023年9月30日,计息借贷已全部偿还,而在3月31日为3477000港元,平均实际利率在3.3%至6.0%之间[45][46] - 报告期内集团收益约54100000港元,较2022年减少约56612000港元或约51.1%[49] - 集团报告期内毛利约7752000港元,较2022年减少约52964000港元或约87.2%,毛利率为约14.3%,较去年减少约73.9%[57] - 集团其他收益约为1699000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约533000港元或约45.7%[58] - 集团行政及其他经营费用约30160000港元,较去年同期增加约11176000港元或约58.9%[59] - 集团报告期内溢利约为17371000港元,较去年同期转亏为盈[60] - 2023年9月30日可换股债券公平值约为2.57079亿港元,3月31日约为2.99372亿港元,公平值变动约4229.3万港元[65][66] - 公司估计信贷评级为B,2023年9月30日贴现率为11.97%,3月31日为13.76%[64] - 2023年9月30日及3月31日公司股份收市价分别为0.168港元及0.223港元,对应股价预期波幅分别为109.93%及108.49%[66] - 2023年9月30日,集团流动资产净额约1.34914亿港元,资产净额约1.25556亿港元;3月31日分别约为1.68512亿港元及1.27316亿港元[96] - 2023年9月30日,现金及现金等值项目约1.81023亿港元;3月31日约为2.34113亿港元[96] - 2023年9月30日,流动负债约5791.7万港元;3月31日约为8240万港元[97] - 2023年3月31日,计息借贷须一年内偿还,平均实际利率每年介乎3.3%至6.0%,截至9月30日已结清[99] - 2023年9月30日,非流动负债约3.30239亿港元;3月31日约为3.73898亿港元[100] - 2023年9月30日,集团资产负债比率约为2.65;3月31日约为2.98[101] - 2023年9月30日,公司已发行7.65373584亿股普通股,与3月31日持平[103] - 2023年9月30日,集团有142名雇员;2022年9月30日及2023年3月31日为145名[109] - 报告期间,员工成本(不包括董事酬金)总额约1637.9万港元;2022年9月30日约为1702.3万港元,2023年3月31日约为4055.8万港元[109]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主要业务为煤炭开采及销售、可再生能源解决方案和资讯科技外包、咨询及技术服务[7]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来自外部客户之收益及可报告分类收益总计54,100千港元,其中煤矿业务42,744千港元、可再生能源业务1,759千港元、资讯科技服务业务9,597千港元[22]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毛利总计7,752千港元,其中煤矿业务6,252千港元、可再生能源业务820千港元、资讯科技服务业务680千港元[22]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分类业绩总计7,241千港元,其中煤矿业务5,782千港元、可再生能源业务820千港元、资讯科技服务业务639千港元[22] - 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来自外部客户之收益及可报告分类收益总计110,712千港元,其中煤矿业务94,376千港元、可再生能源业务1,804千港元、资讯科技服务业务14,532千港元[23] - 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毛利总计60,716千港元,其中煤矿业务57,451千港元、可再生能源业务813千港元、资讯科技服务业务2,452千港元[23] - 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公司分类业绩总计60,234千港元,其中煤矿业务56,987千港元、可再生能源业务813千港元、资讯科技服务业务2,434千港元[23] - 2023年来自煤矿业务分类的客户C收益为6,550千港元,客户D收益为5,975千港元;2022年客户A收益为12,136千港元,客户B收益为16,140千港元[27]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煤矿业务销售煤炭收益为42,744千港元,较2022年同期的94,376千港元下降[27] - 煤矿业务收益约42744000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约51632000港元或约54.7%,煤炭销售量减少约48.6%,平均售价减少约11.8%[50][51] - 可再生能源业务收益约1759000港元,较2022年减少约45000港元或约2.5%[52] - 资讯科技服务业务收益约9597000港元,较去年同期减少约4935000港元或约34.0%[53] - 煤矿业务为集团主要业务,报告期贡献收益约4274.4万港元,较2022年减少约5163.2万港元或约54.7%[70] - 报告期集团售出约30.0971万吨煤炭,2022年约为58.5876万吨,销售收入分别约为4274.4万港元及9437.6万港元[71] - 报告期混合煤销售28.9152万吨,占比96.1%;沫煤销售1.1819万吨,占比3.9%[71] - 可再生能源业务报告期收益约175.9万港元,2022年约为180.4万港元[71] - 资讯科技服务业务报告期收益约959.7万港元,2022年约为1453.2万港元[72] 税务相关信息 - 截至2023及2022年9月30日止六个月,合资格法团首200万港元溢利按8.25%缴纳税项,超过部分按16.5%缴纳;不符合资格法团按16.5%统一税率缴纳[33] - 马来西亚企业所得税按24%税率计算,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缴足股本250万马币或以下及营业收入总额不超5000万马币的实体,首15万马币按15%税率,其后45万马币按17%税率[34] - 新加坡企业所得税按17%税率计算,新加坡注册公司首1万新加坡元正常应课税收入享75%税项豁免,其后19万新加坡元享50%税项豁免[35][36] - 截至2023年9月30日止六个月,英国企业所得税法定税率为25%,溢利不超5万英镑公司按19%小额利得税率缴纳;2022年9月30日法定税率为19%[37] 股息分配情况 - 截至2023及2022年9月30日止六个月,无派付、宣派或建议派付股息,公司董事不建议派付中期股息[39] - 董事会不建议派付报告期间中期股息,2022年也无派付[110] 公司股权及收购事项 - 法定普通股数目为5000000000股,金额为500000000港元;已发行及缴足普通股数目为765373584股,金额为76537000港元[47] - 可换股债券本金为2亿港元,到期日延长至2026年3月13日,2023年9月30日尚未偿还本金仍为2亿港元[62][63] - 凯源公司收购经扩大凯源煤矿新采矿权,代价为1.60978亿元,矿区面积4.1123平方公里,估计煤矿资源为4164.33万吨,开采年期30年[79] - 凯源公司分十五期支付收购代价,第一期3220万元,第二至十四期每期920万元,最后一期917.8万元[79] - 凯源公司就凯源煤矿1980万吨煤矿向新疆自然资源厅支付补充资源费7650.25万元[80] - 裕智创投收购港海控股80%股权,代价为3571.2万港元,认购450股普通股,占已发行股份总数约4.5%,认购价为200.88万港元[82] - 完成收购及认购后,公司间接拥有港海控股80.86%已发行股份权益[82] - 港海集团收购事项代价已支付2851.2万港元,余下720万港元由公司发行三份承兑票据支付,认购价已现金结付[83] - 卖方保证港海集团2018 - 2020财政年度每年纯利不少于720万港元[85] - 2018财政年度溢利保证达成,2019及2020财政年度未实现[86] - 2019财政年度溢利保证不足金额218.7091万港元,从承兑票据扣除后,未偿还金额21.2909万港元由集团支付给卖方[87] - 2020财政年度溢利保证不足金额253.8041万港元,从承兑票据扣除后,多出金额13.8041万港元由卖方支付给集团[88] 公司运营相关其他信息 - 采纳新订╱经修订香港财务报告准则对公司当前或过往期间业绩及财务状况无重大影响[15] - 公司煤炭销售大部分需预付款,部分客户平均信贷期90天,可再生能源及资讯科技服务业务客户信贷期最多60天,采购商品平均信贷期最多180天[42][43][44] - 2023年9月30日新疆煤矿总概约储量为6362万吨,3月31日约为6391万吨,报告期开采约29万吨[74][75] - 凯源公司向当地政府作出一笔自愿结算约7,043,000港元补充环境相关费用[30] 公司治理及报告披露 - 审核委员会由三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114] - 审核委员会与公司管理层及外聘核数师审阅集团会计原则及常规[114] - 外聘核数师根据香港审阅工作准则第2410号对中期财务资料进行审阅[1
南南资源(01229) - 2024 - 中期业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