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发展历程 - 1961年万顺昌集团成立,从事建筑钢材进口贸易[6] - 公司于1994年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2024年是上市30周年[5][25][26] - 2003年创立「利尚派」品牌,开始提供一站式优质卫浴洁具生活廊[7][8] - 2008年通过收购「静安门」开拓房地产投资业务,2014年出售给玫琳凯(中国)有限公司[9][10] - 2011年收购港中旅大厦,2014年改名中港汇‧普陀,2017年出售给贝莱德[11][12] - 2013年收购维景酒店公寓,2015年改名尚泰里,2017年出售[13][14] - 2018年全资收购「TVSC Construction Steel Solutions Limited」并更名[28][29] - 2020年公司名称由万顺昌集团有限公司改为沪港联合控股有限公司[19][20] - 2022年与私募股权基金合作收购长城金融大厦,翻新后更名中港汇‧黄浦[23][24] - 2024年与主权财富基金合作收购隆宇国际商务广场,翻新后更名中港汇‧静安[30][31] 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收入23.032亿港元,较2023年的26.585亿港元下降13.4%[69] - 2024年公司毛利3.841亿港元,较2023年的3.52亿港元增长9.1%[69] - 2024年公司经营溢利1.999亿港元,较2023年的1.808亿港元增长10.6%[69] - 2024年公司年度溢利7700万港元,较2023年的8220万港元下降6.3%[69] - 2024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7880万港元,较2023年的8280万港元下降4.9%[69] - 2024年每股普通股基本溢利12.31港仙,较2023年的12.94港仙下降4.9%[69] - 2024年每股普通股中期股息1.50港仙,较2023年的1.00港仙增长50%[69] - 2024年建议每股普通股末期股息1.00港仙,较2023年的1.50港仙下降33.3%[69] - 2024年公司毛利率16.7%,较2023年的13.2%增加3.5个百分点[69] - 公司建议年度股息派付率为20.3%[100] - 2023/24财年公司收入同比轻微下跌13.4%[103] - 2023/24财年公司毛利同比增长9.1%至3.841亿港元[103] - 2023/24财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同比轻微下跌4.9%至7880万港元[103] - 公司年度股息比率达到20.3%[104] - 集团本年度收入约2303.2百万港元,同比减少13.4%,去年约为2658.5百万港元[129][131] - 集团本年度毛利约384.1百万港元,毛利率16.7%,去年约352.0百万港元,毛利率13.2%[129][131] - 集团本年度财务费用增加15.4百万港元,投资物业公允价值亏损约13.4百万港元[129][131] - 集团本年度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78.8百万港元,较去年同期轻微下跌4.9%[129][131] - 集团本年度每股普通股基本溢利为12.31港仙,去年同期为12.94港仙[133][137] - 截至2024年3月31日,公司总资产从约29.574亿港元减至约26.499亿港元,存货从约4.731亿港元减至约3.806亿港元,应收账款及票据从约4.307亿港元减至约3.708亿港元,资产净值减至约10.419亿港元,每股普通股资产净值约1.47港元[160][164] - 与2023年3月31日相比,公司现金及现金等值及已抵押银行存款减至约1.471亿港元,借贷减少约1.738亿港元至约12.595亿港元,资产负债比率由57.0%减至54.2%[161][165] - 本年度公司完成长期银行贷款再融资约3.526亿港元,流动比率由0.68改善至0.82[162][166] - 公司平均可供存货周转天数为81天,平均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为57天[160][164] - 本年度集团资本支出总额约1590万港元,2023年约280万港元,主要通过经营活动现金及租购安排融资[179][182] - 2024年3月31日,集团资本承担总额约1.15亿港元,2023年3月31日约1.309亿港元[183][187] - 2024年3月31日和2023年3月31日,集团均无重大或然负债[184][188] - 本年度和2023年,集团均无对附属公司及联营公司的重大收购及出售事项[185][189] 钢铁分销及加工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本年度公司钢铁分销及加工业务交货量大幅增加48.4%[101][105] - 集团钢铁分销及加工业务收入同比减少15.4%,除所得税前溢利由约84.1百万港元增至约116.0百万港元[130][132] - 集团钢铁加工业务交付量大幅增长,但分部收入由去年约2221.4百万港元减至约1879.5百万港元,除所得税前溢利同比增长37.8%[135][139] 建筑材料分销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建筑材料分销业务引入智能化洗手间解决方案并参与多个大型项目[106][110] - 集团建筑材料分销业务收入由约325.5百万港元增至340.4百万港元,除所得税前溢利由约32.0百万港元减至约30.5百万港元[130][132] - 建筑材料分销业务本年度收入达3.404亿港元,同比增长约4.6%,除所得税前溢利同比减少4.6%至3050万港元[142][145] - 建筑材料分销业务本年度交付多个标志性项目,包括香港机场及四季酒店翻新等[142][145] 房地产投资及基金运营业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公司房地产投资及基金运营业务改变投资风格和策略,转型后医疗相关企业入驻率上升[107][111] - 集团房地产投资及基金运营业务录得除所得税前亏损约10.6百万港元,投资物业公允价值亏损约13.3百万港元[130][132] - 截至2024年3月31日,房地产投资及基金运营业务管理总建筑面积约161,724平方米,在管资产价值约84亿港元[143][146] - 房地产投资及基金运营业务本年度分部收入约8320万港元,去年约1.116亿港元,本年度录得除所得税前亏损约1060万港元,去年则录得溢利约3080万港元[148][150] - 房地产投资及基金运营业务在管三个中港汇项目,中港汇•浦东为公司全资拥有[143][146] - 上海商业办公室租赁市场竞争激烈,公司优化租赁策略、拓展网络等缓解压力[147][149] - 2024年3月31日,中港汇‧浦东物业地上总建筑面积约24752平方米,集团权益100%[193][198][200] - 2024年3月31日,三联大厦606室物业地上建筑面积约37.64平方米,集团权益86.2%[195] - 本年度中港汇‧浦东租金收入约4560万港元,2022/23财年为4830万港元[199] 市场环境及公司策略 - 2023年中国GDP平稳增长5.2%,但集团在香港和上海业务受市场环境影响[125][127] - 香港政府取消多项印花税、推出人才计划及放宽按揭贷款监管措施,预计刺激住宅物业市场,未来五年公营房屋供应拟增50% [153][156] - 2024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将5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25个基点,预计促进房地产交易[154] - 公司对香港和中国大陆业务前景充满信心,预计订单量和租金收入将增加[114][115][119][120] - 公司对上海及香港经济发展持谨慎乐观态度[153][156] - 公司将进一步细化物业定位和租赁方式,目标特定行业以提高入住率[155] - 2024年初中国人民银行将五年期贷款市场报价利率下调25个基点,公司预计房地产交易将显著增加[157] - 公司将完善物业定位和租赁策略,打造产业集聚大楼,提升出租率和物业估值[158] - 公司将密切关注流动性及营运资金周转,采取成本控制和提效措施降低宏观因素影响[167][168] 公司借款情况 - 截至2024年3月31日,公司计息借款约67.0%以港元计值,约32.5%以人民币计值,约0.5%以美元计值,已获人民币贷款3.802亿元[170][172] - 截至2024年3月31日,公司借款到期情况为1年内占72.7%,1 - 2年占2.0%,2 - 5年占7.5%,超过5年占17.8%[174] 公司抵押资产情况 - 截至2024年3月31日,公司用于抵押的资产包括约180万港元银行存款、约12.807亿港元投资物业和约910万港元机器[175] - 2024年3月31日,集团约180万港元银行存款作应付票据抵押品,2023年3月31日为约1170万港元银行存款及约680万港元应收票据[176] - 2024年3月31日,约12.807亿港元投资物业作银行借贷抵押品,2023年3月31日为约13.764亿港元投资物业及约570万港元楼宇[176] - 2024年3月31日,约910万港元机器作租购负债抵押品,2023年3月31日为约550万港元[176]
沪港联合(01001) - 202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