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基本信息 - 公司于2007年3月20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同年11月19日于联交所上市[8] - 公司于2007年3月20日在开曼群岛注册成立,同年11月19日在香港联交所上市[164] 公司业务范围 - 集团主要从事派对产品贸易、证券经纪及资产管理、借贷业务以及商品贸易[8] - 公司主要从事派对产品贸易、证券经纪及资产管理服务、借贷服务及商品贸易[164] 宏观经济环境 - 中国经济2022年年增长率放缓至2%,IMF预计今明两年中国经济增长分别为5.2%及4.5%[6] - 美国自2022年3月开启加息周期,已连续11次加息及缩减资产负债表[6] - 香港2023年第二季实质本地生产总值按年增长1.5%,上一季升幅为2.9%,经季节性调整后按季下跌1.3%[6] 人工智能行业情况 - 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达5000亿元,企业数量超4300家,未来10年AI市场规模年复合成长将达40%以上[7] 集团数字业务进展 - 集团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年度积极寻求在算法交易、人工智能等数字业务突破点并取得一定进展[7] 集团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年度,集团收益约3.3396亿港元,同比增加12.99%[9] - 报告期经营开支约3936万港元,同比下降17.57%[9] - 公司股权持有人应占亏损净额约3871万港元,上年同期收益约4138万港元[9] - 报告期每股亏损约7.21港仙,上年同期每股收益7.70港仙[9] - 2023年6月30日,集团流动资产净额约1.1551亿港元,上年同期为1.7409亿港元[14] - 2023年6月30日,公司法定股本为100亿港元,已发行股本为537.2451万港元[15]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所得款项拟定用途估计为2.84亿港元,已使用1.32亿港元,尚未动用1.3亿港元[17] - 2023年收益为333,964千港元,2022年为295,561千港元[156] - 2023年毛利为3,182千港元,2022年为50,826千港元[156] - 2023年经营亏损为37,941千港元,2022年经营溢利为15,656千港元[156] - 2023年年内亏损为38,707千港元,2022年年内溢利为40,701千港元[156] - 2023年年内其他全面亏损总额为6,173千港元,2022年为2,651千港元[157] - 2023年年内全面亏损总额为44,880千港元,2022年全面收益总额为38,050千港元[157] - 2023年基本及摊薄每股亏损均为7.21港仙,2022年基本及摊薄每股盈利均为7.70港仙[157] - 2023年资产总额为207,094千港元,2022年为239,639千港元[158] - 2023年权益总额为142,696千港元,2022年为187,576千港元[158] - 2023年流动负债为40,114千港元,2022年为52,063千港元[159] - 截至2023年6月30日,公司股本为5372千港元,股份溢价为4317787千港元,汇兑储备为 - 10442千港元,资本储备为 - 15000千港元,累计亏损为 - 4155047千港元,综合权益总额为142696千港元[161] - 2023年经营活动除税前亏损38539千港元,2022年为溢利43411千港元[162] - 2023年营运资金变动前经营亏损28111千港元,2022年为溢利21354千港元[162] - 2023年经营业务所用现金1870千港元,2022年所得现金52千港元,经营活动所用现金净额2079千港元,2022年为70千港元[162] - 2023年投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403千港元,2022年所得现金752千港元[163] - 2023年融资活动所用现金净额6608千港元,2022年为148644千港元[163] - 2023年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减少净额9090千港元,2022年为147962千港元[163] - 2023年初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为99191千港元,年末为89084千港元;2022年初为248778千港元,年末为99191千港元[163] 各条业务线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派对产品贸易收益约9233万港元,同比减少20.07%[10] - 证券经纪及资产管理无收益,上年同期为4649万港元[11] - 商品贸易收益约2.4163亿港元,同比增加81.36%[12] - 借贷业务无收益,上年同期为30万港元[13] - 截至2023年6月30日止年度,派对产品及商品贸易产生的收益分别为9233.2万港元及2.41632亿港元[149] 集团雇员情况 - 2023年6月30日,集团共有36名雇员,较2022年6月30日的42名减少14.29%[20] - 2023年6月30日,集团共有36名雇员,2022年6月30日为42名雇员[130] - 2023年6月30日,公司香港办公室全职雇员23名,与2022年持平[86] - 2023年报告期内雇员流失率为52.2%,低于2022年的73.9%[86] - 2023年女性雇员13名,男性雇员10名;2022年女性雇员11名,男性雇员12名[87] - 2023年30岁或以下雇员6名,31 - 50岁雇员12名,51岁或以上雇员5名[87] - 2023年高级管理层3名,中级管理层9名,普通员工11名[87] - 2023年女性雇员流失率53.8%,男性雇员流失率50.0%[87] - 2023年30岁或以下雇员流失率50.0%,31 - 50岁雇员流失率50.0%,51岁或以上雇员流失率60.0%[87] - 2023年雇员受训总时数为126小时,2022年为118小时[92] - 2023年人均培训时数为5.5小时,2022年为5.1小时[92] - 2023年受培训员工总数占比87.0%,2022年为100.0%[92] - 2023年高级管理层受培训雇员占比13.0%,2022年为26.1%[92] - 2023年中级管理层受培训雇员占比17.5%,2022年为47.8%[92] - 2023年普通员工受培训雇员占比56.5%,2022年为26.1%[92] - 2023年女性受培训雇员占比52.2%,2022年为39.1%[92] - 2023年男性受培训雇员占比34.8%,2022年为60.9%[92] 公司管理层变动 - 2023年7月25日,吴宇博士辞任董事会主席,张家辉先生由首席财务官调任为行政总裁[22] - 吴宇于2023年7月25日辞任执行董事[121] - 孙丘珍于2023年4月12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121] - 张唯加于2023年4月10日辞任非执行董事[121] - 韩成芳于2023年3月13日获委任并于2023年4月12日辞任独立非执行董事[121] 公司会议情况 - 本年度公司举行三次董事会会议,2022年12月15日举行一次股东周年大会[24] - 执行委员会于2009年7月15日设立,本年度内未举行会议[27] - 审核委员会于2007年10月30日成立,2023年2月通过经修订的书面职权范围,每年须最少举行四次会议[28] - 本年度内审核委员会举行了五次会议,考虑及批准审核规划、2023年6月30日止年度经审核综合财务报表等[31] - 薪酬委员会于2007年10月30日成立,2023年2月采纳经修订的书面职权范围,每年至少举行两次会议[33] - 本年度薪酬委员会已举行两次会议,王军生、叶仕伟出席次数为2/2,戴承延于2023年7月25日获委任不适用,吴宇于2023年7月25日辞任出席次数为2/2[35] - 提名委员会于2012年3月27日成立,2023年2月采纳经修订的书面职权范围,每年至少召开一次会议[37] - 本年度提名委员会举行1次会议,王军生、叶仕伟、林烽出席率均为100%(1/1)[39][40] - 风险管理委员会于2015年12月28日成立,2023年2月采纳修订后的书面职权范围[43] - 本年度风险管理委员会举行1次会议,叶仕伟、王军生、林烽出席率均为100%(1/1)[44][45] 董事出席情况 - 执行董事林烽、吴宇董事会会议出席率均为100%,股东大会出席率均为100%[25] - 非执行董事戴承延董事会会议出席率为100%,股东大会出席率为100%[25] - 独立非执行董事劳恒晃、王军生、叶仕伟董事会会议出席率均为100%,股东大会出席率均为100%[25] - 审核委员会成员叶仕伟、王军生、劳恒晃出席会议次数均为5/5[32] 公司重大事项 - 报告期内集团无重大合并、收购、出售及重大投资[18] - 2023年6月30日,集团无资产抵押、重大或然负债及重大资本承担[18][19][21] - 集团主要于香港及中国营运,报告期内未订立远期外汇合约管理外币风险[19] - 本年度集团委聘专业公司为独立顾问进行年度内部监控检讨[46] - 本年度中汇安达风险进行的内部监控检讨未发现重大不足之处,董事会认为公司风险管理及内部控制制度有效且充足[55] - 2023年5月25日郑郑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辞任公司核数师,同日委任长青(香港)会计师事务所有限公司为新核数师[145] - 过去三年内核数师无其他变动,长青将在应届股东周年大会上退任且符合续聘资格[145] - 本年度公司或其附属公司无购买、出售或赎回公司上市证券[140] - 本年度公司无就全部业务或重要部分订立或存有管理及行政合约[142] - 本年度集团无重大违反或不遵守对业务和营运有重大影响的适用法律及规例[139] 公司政策相关 - 公司已向全体独立非执行董事发送年度独立性确认书,认为现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属独立,且未授予与业绩挂钩的股权薪酬[26] - 董事会于2019年1月1日采纳“提名政策”,规定评估及甄选董事候选人的准则[38] - 董事会计划于2024年12月31日前委任至少一名女性董事[42] - 董事会于2013年8月采纳董事会成员多元化政策[40] - 提名委员会按性别、年龄、工作经验及种族四个重点范畴设定可计量目标执行多元化政策[42] - 公司制定举报政策和预防贿赂及贪污政策[55] - 公司制定了股东通讯政策并将定期检讨[60] - 公司自2019年1月1日起制定股息政策,董事会厘定拟派股息及派息率时会考虑集团盈利表现等因素[140] 公司环保情况 - 公司业务在废水、废弃物污染物、空气污染物、有害废弃物及包装材料方面对环境影响微乎其微[61] - 环境、社会及管治报告遵循重大性、量化、平衡、一致性原则[61] - 报告重点关注公司香港总部办公室运营,暂未涵盖所有地点及业务[64] - 2023年氮氧化物排放1.96千克,2022年为1137.89千克;硫氧化物排放0.05千克,2022年为8.46千克;颗粒物排放0.14千克,2022年为91.05千克[72] - 2023年范围1直接排放9.95吨,2022年为94.95吨;范围2“能源间接”排放67.86吨,2022年为19.43吨;范围3其他间接排放2.97吨,2022年为7.28吨[72] - 2023年温室气体排放总量80.78吨,2022年为121.66吨;温室气体密度2023年为0.00吨二氧化碳当量/平方呎,2022年为0.01吨二氧化碳当量/平方呎[72] - 2023年耗電量91.41兆瓦時,2022年为28.95兆瓦時;能源密度2023年和2022年均>0.01兆瓦時/平方呎[77] - 公司定期审阅环境、社会及管治事宜,识别、排序、验证和审核重大事项[67] - 公司重视环境保护,制定并推行环保政策,报告期无重大环保法规违规情况[70] - 公司碳排放主要源自办公室能源消耗,推行多项节能措施[70] - 公司成功将废气及温室气体排放量(范围1)减至极低水平,旨在持续管控排放[73] - COVID - 19缓和后公司重启业务,“能源间接”排放量增加[74] - 公司鼓励减少废弃物,采取减废措施并实行办公室回收计划[75] - 公司将能源强度目标维持在最低水平,采取多项节约资源措施减少耗电[78] - 公司针对极端天气制定灾难应急方案,实行节能措施管理高温用电风险[81] 公司雇员相关政策 - 公司制定完善雇佣制度,包括薪酬、招聘、晋升等政策[82] 公司客户与供应商情况 - 本年度集团最大供应商及五大供应商分别
INTL GENIUS(00033) - 2023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