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光荣控股(09998) - 2021 - 年度财报
光荣控股光荣控股(HK:09998)2021-10-08 16:36

公司业务概况 - 公司为新加坡楼宇建筑工程主承包商,有逾30年多种楼宇建筑工程经验,以优质工程著名,尤其在公营界别楼宇建筑工程方面[14] - 公司主要业务为在新加坡提供楼宇建筑工程,本年度业务性质无重大变动[150] 财务数据 - 公司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年度收益约为9050万新加坡元,较上一年度约1.275亿新加坡元减少约29.0%,主要因公营及私营界别建筑工程复工缓慢[10] - 公司毛损由截至2020年6月30日止年度的约920万新加坡元减少约43.6%至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年度的520万新加坡元[11] - 截至2021年6月30日,集团手头有6个建筑项目,总合约价值约2.938亿新加坡元,2020年分别为7个和约3.128亿新加坡元[15] - 2021财年收益约为9050万新加坡元,较2020财年约1.275亿新加坡元减少约29.0%[18] - 2021财年销售成本约为9570万新加坡元,较2020财年约1.367亿新加坡元减少约4100万新加坡元或约30.0%[20] - 2021财年毛损约520万新加坡元,较2020财年约920万新加坡元减少约43.6%,毛损率下降1.5个百分点至约5.7%[21] - 2021财年其他收入及收益为620万新加坡元,较2020财年约280万新加坡元增加约340万新加坡元[23] - 2021财年融资成本约23.8万新加坡元,较2020财年约12.3万新加坡元增加约11.5万新加坡元[24] - 2021财年集团录得亏损约620万新加坡元,2020财年录得亏损约1700万新加坡元[26] - 2021年6月30日公司现金及现金等价物结余约为3250万新加坡元,2020年约为4810万新加坡元[27] - 2021年6月30日公司债务约为710万新加坡元,2020年约为800万新加坡元[27] - 2021年6月30日公司流动资产总值约为6440万新加坡元,2020年约为7820万新加坡元;流动负债总额约为4550万新加坡元,2020年约为5010万新加坡元;流动比率约为1.4,2020年约为1.6[29] - 2021年6月30日公司股东应占集团总权益约为3540万新加坡元,2020年约为4240万新加坡元[29] - 2021年6月30日公司资产负债比率约为20.1%,2020年约为19.0%[31] - 2021年6月30日公司无租赁承担,2020年约为21.4万新加坡元;无资本承担,2020年无[32] - 2021年6月30日集团有393名雇员,2020年为488名;截至该日员工成本总额约为1140万新加坡元,2020年约为1240万新加坡元[38] - 2021年6月30日借款以账面价值约1200万新加坡元的楼宇作抵押,2020年约为1230万新加坡元;已抵押定期存款400万新加坡元,与2020年相同[38]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年度,集团物业、厂房及设备为50,000新加坡元,2020年约为182,651新加坡元[159]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年度,集团最大客户营业额占总营业额约61.6%(2020年约45.3%),五大客户营业额占比合共约99.7%(2020年约95.7%)[165]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年度,集团最大供应商占本年度总销售成本约4.2%(2020年约6.0%),五大供应商占总销售成本约9.7%(2020年约14.0%)[165]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年度,集团最大分包商占本年度总销售成本约5.5%(2020年约4.2%),五大分包商占总销售成本约19.6%(2020年约17.5%)[165] - 截至2021年6月30日,集团高级管理层薪酬在100万港元及以下的有3人[174] 市场环境 - 2020年新加坡建筑需求下降36.5%至213亿新加坡元[34] - 建设局预计2021年新加坡建筑需求总量将恢复至230亿 - 280亿新加坡元之间,其中约65%来自公营界别[34] - 预计2021年公营界别建筑需求将提升至150亿 - 180亿新加坡元之间,私营界别建筑需求将介乎80亿 - 100亿新加坡元[34] 业务策略 - 公司预计建筑业竞争将非常激烈,将加大力度竞投新项目实现业务可持续发展[11] - 公司将继续优化及管理资源,适时把握机遇,积极参与有利于长远发展的项目[11] - 集团业务重心维持不变,将审慎扩展在新加坡建筑环境领域的市场地位[16] - 集团将推行扩大业务、升级设备、采用数字化方案、扩充员工队伍等业务策略[17] 资金运用 - 集团已动用约1820万港元购置建筑设备及机器,因疫情暂缓购置新设备[39] - 集团已动用约2090万港元用于新加坡政府机构授予的新住宅楼宇建筑项目[39] - 集团已动用约220万港元用于投资运营相关的数字化技术[46] - 集团已动用约1170万港元取得使用国有土地的许可证,建造及运营临时宿舍[48] - 集团已动用约130万港元用于扩充劳动力并提供人力资源后备[49] - 上市所得款项净额为8840万港元(相当于约1550万新加坡元)[52] - 购买新机器及设备等计划用途金额为2470万港元,实际动用1820万港元,未动用余额650万港元,预期2022年12月31日动用[52] - 大型工程初始资金计划用途2090万港元,已全部动用[52] - 招聘新员工及增强技术能力计划用途3020万港元,实际动用1390万港元,未动用余额1630万港元,预期2022年12月31日动用[52] - 提升并扩充劳动力计划用途570万港元,实际动用130万港元,未动用余额440万港元,预期2022年12月31日动用[52]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所得款项净额计划用途合计8150万港元,实际动用5430万港元,未动用余额2720万港元[52] - 2021年6月30日,余下未动用所得款项净额约3410万港元存放于香港及新加坡持牌银行[53] 人员情况 - Kwan先生于2018年10月8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行政总裁兼董事会主席,负责集团整体业务管理等[56] - Tay女士于2018年10月8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负责集团整体业务营运等[58] - 黄先生于2018年10月8日获委任为执行董事,负责项目管理等[61] - 关女士于2012年5月加入集团任会计经理,2018年9月晋升为财务总监,负责财务及会计运营等[63] - 林先生于2018年10月8日获委任为非执行董事,为审核及薪酬委员会成员,有逾30年会计等工作经验[65][66] - 武博士于2019年12月17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为审核等委员会成员,有逾25年土木工程等经验[69] - 曹先生于2019年12月17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为薪酬委员会主席等,有逾26年商业律师工作经验[70][71] - 庞先生于2020年4月1日获委任为独立非执行董事,为审核委员会主席等,有逾46年审计等经验[73] - 庞先生在多家新加坡及联交所上市公司担任独立董事或首席独立董事等职务[74] - 邓先生为集团总经理,有逾30年新加坡建筑经验[75] - 许培福先生为集团项目总监,有逾16年新加坡建筑行业经验[77][78] - 陈女士为集团高级成本经理,有逾34年新加坡建造业经验[79] - 吴女士为公司秘书,在会计等方面有逾13年经验[81][82] 企业管治 - 公司致力于实现及维持高水平企业管治[84] - 公司采纳联交所上市规则附录14企业管治守则,除偏离守则条文第A.2.1条外均符合[85] - 公司采纳上市规则附录10标准守则,董事截至2021年6月30日及年报日期均合规[87] - 董事会负责监督公司重大事宜及履行企业管治职责[88] - 公司为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购买责任保险[89] - 董事会成员包括4名执行董事、1名非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独立非执行董事人数比例高于上市规则规定[92] - 各执行董事及非执行董事于2018年10月8日与公司订立服务合约,部分独立非执行董事委任状分别自2019年12月17日和2020年4月1日起为期三年[95] - 黄先生、关女士及林先生将在2021年12月17日举行的股东周年大会上退任董事职务,均符合资格并愿膺选连任[95] - Kwan先生兼任主席与行政总裁,董事会认为此举有助于有效管理及业务发展,符合公司最佳利益[98] - 全体董事均参加香港证券及投资学会提供的培训课程,公司还提供阅读材料以增进董事知识和技能[101] - 董事会成立薪酬、提名及审核三个委员会,各委员会有明确书面职权范围并须向董事会汇报[103] - 薪酬委员会于2019年12月17日成立,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年度举行一次会议[105] - 提名委员会于2019年12月17日成立,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年度举行两次会议[106] - 提名委员会参考2020年1月7日采纳的提名政策甄选及推荐董事候选人[107] - 提名委员会评估及甄选董事候选人时考虑品格诚信、资格等多项标准[109] - 若董事会需增加董事或高管,提名委员会及/或董事会按程序物色、推荐候选人[110] - 提名委员会应检讨退任董事贡献及是否符合标准,并向股东提出重选建议[112][113][114] - 提名委员会将定期检讨提名政策,必要时提出修订建议[117] - 董事会于2020年1月7日采纳董事会成员多元化政策[118] - 甄选及推荐董事候选人考虑多方面因素,力求提高女性成员比例[122] - 董事会以成员性别均等为最终目标,力求有适当比例董事具备核心市场经验等[122] - 董事会于2020年1月7日批准及采纳董事会多元化政策,提名委员会负责落实、监察及定期检讨[123][124]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年度,审核委员会举行三次会议,审核公司业绩及内部监控程序等[129] - 各董事在2021年6月30日止年度出席董事会及各委员会会议的出席率大多为100%[133] - 公司委聘外部服务机构指派吴女士为公司秘书,吴女士接受不少于15小时相关专业培训[135]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年度,就审核服务及协定程序的非审核服务已付或应付酬金约为160,000新加坡元及约4,000新加坡元[135] - 董事会至少每年检讨一次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系统的有效性[136] - 公司设立风险管理程序,包括识别、评估和舒缓风险,每年进行或更新风险识别及评估[137] - 独立顾问公司已对公司的内部监控系统进行审查[137] - 审核委员会认为集团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年度的综合财务报表符合会计准则及上市规则并充分披露[129] - 主席与独立非执行董事在2021年6月30日止年度举行一次无其他执行董事出席的会议[132] - 审核委员会认为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年度公司风险管理及内部监控系统有效且充分[139] - 公司制定内幕消息披露政策,明确处理及发布程序和内部监控措施[140] - 公司通过多种途径与股东沟通,促进投资者关系[146] 股息政策 - 董事会于2020年1月7日采纳股息政策,派息需考虑多方面因素[151] - 公司将持续检讨股息政策,保留更新、修订及修改的权利[152] - 董事会不建议就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年度派付末期股息,2020年也无[37] - 董事会不建议就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年度派付任何末期股息[154] 购股计划 - 任何12个月期间,因购股计划授出购股行使而发行及将发行股份总数不得超公司已发行股本1%[160] - 自购股计划采纳日期起,因购股计划及其他购股计划授出购股行使可发行最高股份数不得超上市当日全部已发行股份10%[161] - 因购股计划及其他计划已授出但未行使购股行使可能发行股份总数,不得超公司不时已发行股份30%[161] - 向董事、主要行政人员等授出购股,须经独立非执行董事批准[162] - 向主要股东等授出购股,若导致12个月内发行及将发行股份总数超已发行股份0.1%且总值超5百万港元,须经公司股东投票表决批准[162] - 购股计划自2020年1月8日起十年内维持效力,除非股东提早终止[164]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年度,无购股获授出、行使、到期或失效,购股计划下无尚未行使购股[164] 股权结构 - 2021年6月30日,Kwan先生和Tay女士通过英熙创投有限公司分别拥有公司6亿股股份,占比75%[181] - 截至2021年6月30日,英熙作为实益拥有人持有公司6亿股股份,股权百分比为75%[184] 合规情况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年度,公司无就全部或主要业务订立管理合约[178]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年度,无董事或其关联实体在重大交易安排或合约中有重大权益(除年报披露关联方交易外)[177] - 截至2021年6月30日止年度,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