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司整体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公司收入为1500402千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1763734千元人民币下降14.9%[9] - 2024年公司毛利为301217千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336050千元人民币下降10.4%[9] - 2024年公司毛利率为20.1%,2023年为19.1%[9] - 2024年公司拥有人应占溢利为16079千元人民币,2023年为亏损113473千元人民币[9] - 2024年公司每股基本及摊薄溢利为0.03元人民币,2023年为亏损0.22元人民币[9] - 2024年公司资产总额为2083635千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2158972千元人民币下降3.5%[9] - 2024年公司资产净额为793468千元人民币,较2023年的775473千元人民币增长2.3%[9] - 2024年公司资产与负债比率为33.9%,2023年为39.2%[9] - 2024年公司销售收入下跌14.9%,订单额较2023年增加12.1%[20] - 2024年公司收入约15.004亿人民币,较2023年同期减少14.9%,主要因2023年订单量大幅下降32.7%致期初未完工合同减少[33] - 2024年公司税后净利润转亏为盈,订单承接量与2023年同期相比增加12.1%[33] - 2024年公司总订单额约为1728.8百万元,较2023年的1542.8百万元增加186.0百万元或12.1%[39] - 2024年公司总收入约15.004亿元,较2023年减少约14.9%[81] - 2024年销售成本约11.992亿元,较2023年减少约2.285亿元或16.0%[87] - 2024年毛利约3.012亿元,较2023年减少约0.349亿元或10.4%,毛利率从19.1%增至20.1%[88] - 2024年销售及市场推广开支约1.319亿元,较2023年减少约0.354亿元或21.2%[96] - 行政开支从2023年约1.337亿元减少约0.265亿元或19.8%至本年度约1.072亿元[99] - 金融资产及合同资产减值损失净额从2023年约0.319亿元降至本年度约0.034亿元[100] - 研发开支从2023年约0.553亿元减少约0.018亿元或3.3%至本年度约0.535亿元[101] - 其他收入从2023年约0.117亿元增加约0.158亿元或135.0%至本年度约0.275亿元[102] - 本年度除所得税前溢利约0.212亿元,2023年为亏损0.344亿元[106] - 本年度经营活动产生现金净额约9.88亿元,2023年为使用现金净额约6.2649亿元[109]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流动资产净额从2023年约3.961亿元减少约0.33亿元或8.3%至约3.631亿元[112] - 2024年12月31日,短期计息银行借款总额为2.298亿元,长期银行借款为0.251亿元,一年内到期长期借款为0.989亿元[113]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资本与负债比率约为33.9%,2023年12月31日为39.2%[113] - 2024年12月31日,集团就一项投资动用的60万欧元(约451.5万元)不可撤销信用证向银行提供担保[115]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全职雇员1445名,较2023年减少165名[116] - 2024年雇员成本约4.026亿元,较2023年的约4.598亿元减少约12.4%[116] - 2024年及2023年12月31日,已订约但未产生的物业、厂房及设备与无形资产资本开支约210万元[118] - 2024年12月31日公司可供分配给股东的储备为人民币437,724,000元,2023年12月31日为人民币437,149,000元[160] 各业务线收入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集成工艺与包装设备系统收入为655205千元人民币,占比43.6%;2023年为863086千元人民币,占比48.9%[13] - 2024年咨询、数字化和建设收入为515814千元人民币,占比34.4%;2023年为597255千元人民币,占比33.9%[13] - 集成工艺与包装设备系统业务收入从2023年约8.631亿元降至2024年约6.552亿元,减少24.1%[82][83] - 咨询、数字化和建设业务收入从2023年约5.973亿元降至2024年约5.158亿元,减少13.6%[82][84] - 生命科技设备与耗材业务收入从2023年约3.034亿元增至2024年约3.294亿元,增加8.6%[82][85] - 2024年公司收入88.9%来自中国大陆,较2023年的95.3%下降,其他地区收入增长102.0%[86] 各业务线订单额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集成工艺与包装设备系统业务组订单额约为828.5百万元,较2023年增加206.5百万元或33.2%[39][40] - 2024年咨询、数字化和建设业务组订单金额约为540.8百万元,较2023年减少58.9百万元或9.8%[39][41] - 2024年生命科技设备与耗材业务组订单额约为359.6百万元,较2023年增加38.5百万元或12.0%[39][43] 各业务线未完工合同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末集成工艺与包装设备系统未完工合同数目为577个,占比36.7%,价值531577千元,占比49.2%[45] - 2024年末咨询、数字化和建设未完工合同数目为799个,占比50.9%,价值497636千元,占比46.0%[45] - 2024年末生命科技设备与耗材未完工合同数目为194个,占比12.4%,价值52299千元,占比4.8%[45] 公司业务整合与发展 - 2024年公司将六个业务整合为三大业务,获西门子中国数字化工业集团最佳合作伙伴奖,完成合成多肽生产线项目交付[17] - 2024年公司将环境监测与检测系统相关产品线纳入服务业务组,提高服务业务占有率[33] - 2024年前端工程设计与咨询服务业务获更多关注及认可,成立策略咨询与工程业务单位[35] - 2024年底公司完成收购奥星制药51%股权,将其产品制造业务转移至奥星以整合资源[35] - 2024年公司重组国际业务团队,东亚、东南亚等市场订单获取量大幅增加[36] - 2024年起公司将六大业务分部整合为三大业务集团,即集成工艺与包装设备系统、咨询、数字化和建设、生命科技设备与耗材[37] - 自2024年起,集团将六大业务分部整合为三大业务集团[60] - 自2024年起,集团将六大业务分部整合为三大业务分部[135] - 公司将生物反应器等产品转移至集成工艺与包装设备系统业务分部,使生命科技设备与耗材业务分部专注特定业务[73] 公司历史重大事件 - 2022年2月收购专注无菌液体和粉末灌装线业务,7月收购诺泽流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40%股权[17] - 2023年上半年上海及石家庄新制造中心正式营运,10月交付和元智造精准医疗产业基地建设项目,发布固体制剂连续制造研发平台新品,11月发布REMOIIS数字化品牌[17] - 2020年3月成立位于英国的附属公司,4月发布全新奥星标志并举行品牌活动[17] - 2021年3月出售PALL - AUSTAR合营企业的60%权益,7月开发出自家品牌「BIOSYSTEC」生物反应器[17] - 2019年8月成立欧洲控股公司架构的欧洲团队,同年成立位于印度及马来西亚的附属公司[17] 公司未来规划与展望 - 2025年公司对订单额增长机会持审慎乐观态度,全球扩张特别是销售扩张是关键行动[21][22] - 2025年公司将启动消毒产品制造设施的绿地建设项目,预计2026年起带来新收入和利润来源[24] - 预计2025年咨询、数字化和建设业务相关机会与整合订单将显著增长[42] - 国际业务未完工合同逐步转化为收入,预计收入增长百分比将上升,明年开始显现[36] - 2025年公司将采取转投以价值为导向的竞争等五项战略计划应对挑战[94][97] 公司业务亮点与成果 - 生命科技耗材业务板块聚焦无菌保证及无菌转移,结合污染控制服务贡献大量现金流及利润份额[24] - 公司智能物料称配解决方案持续升级,实现原辅料向内包材自动化延伸[36] - 2024年公司成功实现大输液生产线全系统自动化并获合同[36] - 2024年7月南京制造中心迁至上海制造中心,升级后占地超31,300平方米,生产线得到延伸[47] - 2024年团队提出超600种合理化建议,完成90多项改善活动及20个TBP - A3改进项目,精益道场管理体验模拟课程增至7项[48] - 2024年项目执行中心执行超600个项目,成功交付385个项目[49] - 2024年下半年公司参与及组织22场多样化活动[52] - 2024年下半年制作50本新宣传册,现网站资源中心共有244本宣传册[53] - 2024年下半年发布252则公司新闻,通过16个社交媒体账号分享超460次,创造超360,000次点击率[54] - 2024年下半年制作37个影片,吸引大量关注[5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集团拥有419项专利,本年度获得43项注册专利,有48项专利正在申请中[55] - 2024年预充式注射剂系统产品扩张,丰富了交付范围[58] - 2023年推出连续制造系统,2024年完成性能测试,实现多款药物从批次制造转向连续制造的工艺研发[55] - 集团帮助客户实现年产100亿片固体制剂/胶囊的超大规数字化生产设施目标[63] - 集团开发了传统中医药颗粒的双驱制粒技术,并整合至自主开发的Pharmalytics数据平台[55] - 无导向机器人推桿系统完成优化及二次开发,进入商业应用阶段[56] - 集团开发了小瓶密封测试设备,扩大了密封完整性测试产品种类[58] - 集团开发了洁净室智能清洁机器人原型,预期将促进制药业无人干预进程[58] - 整合填充和冻干系统与粉体固体系统业务分部合并,为冻干机带来技术优势[65] - C-True视觉检测机于2023年底推出,2024年获相对满意订单数量[65] - 诺泽流体科技(上海)有限公司业绩进步,其核心设备在复杂药物研究和生产中有潜力[66] 公司市场与行业情况 - 咨询、数字化和建设业务分部服务范围广,集团探索全球扩张机会[67] - 集团创建REMOIIS平台,计划扩展维修及保养相关服务业务范畴[68] - 市场对设施和设备维护服务需求增加,集团提供的相关服务获高度认可[69] - 数字化转型及节能改造是制药行业近期发展趋势[70] - 集团在生物污染控制与无菌保证市场占据主导地位超20年,推出自有品牌产品[71] - 污染控制产品和服务业务成长动力来自欧盟GMP附录1监管要求[71] - 集团与CAPE Europe建立销售和技术合作关系,探索无菌转移产品市场机会[72] - 公司开发12项技术应用并建立对应团队,定期举办研讨会以融入全面技术解决方案[74] - 约两年前公司为服务业务成立增长推动小组,未来服务业务占比提升后对毛利率贡献将更显著[75] - 过去10年公司在产品组合中开发出更标准化的核心设备,方便在中国以外地区销售[76] - 2022年公司收购Noozle 40%的股份,该公司生产部分核心设备,客户转向商业阶段后收入预计大幅增加[77] - 公司英国附属公司、法国合营公司与中国工厂将合作提供无菌保护及保证方案,贡献可观收入及利润增长[78] - 2024年公司获得中国以外地区的设备订单,涉足新疗法领域不断深入[80] - 自2023年起,ATMP行业推出更多细胞相关设备及系统,包括公司自主研发生产的产品[80] - 制药设备等市场竞争激烈,可能带来价格下行压力影响公司业务[139] 公司人员与管理 - 公司董事会由8名董事组成,包括4名执行董事、1名非执行董事及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121] - 何国强62岁,自2014年1月9日起任董事,自2014年6月20日起为执行董事,负责监管集团业务等[122] - 何建红68岁,2003年8月20日加入集团,自2014年1月9日起任董事,自2014年6月20日起为执行董事,负责集团运营及销售管理[124] - 陈跃武58岁,2005年8月1日加入集团,自2014年6月20日起为执行董事,负责集团运营及技术中心管理[125] - 周宁52岁,2014年4月10日加入集团,自2014年6月20日起为执行董事,负责集团运营及内部控制[126] - 季玲玲42岁,2014年6月20日起任非执行董事,法律合规经验逾20年[127] - 张立基53岁,2014年10月21日起任独立非执行董事,审计、会计及融资经验逾29年[128] - 赵凯珊48岁,2014年10月21日起任
奥星生命科技(06118) - 202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