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营业收入为9.707亿元,同比增长21.62%[26][27]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5133.69万元,同比增长23.60%[26][27] - 2024年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3855.01万元,同比增长40.37%[26][27]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7315.76万元,同比下降33.52%[26][28] - 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11.46%,同比下降1.17个百分点[27] - 2024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5.79%,同比增加0.88个百分点[27] - 2024年期间费用收入占比为27.73%,同比下降2.30个百分点[28] - 2024年第四季度营业收入为2.947亿元,净利润为1457.37万元[30] - 2024年非经常性损益项目合计1278.68万元,主要包括政府补助770.55万元和委托投资收益701.08万元[33][34] - 2024年末总资产为15.215亿元,同比增长8.06%[26] 各条业务线表现 - 轨道交通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9,300.67万元,同比增长484.79%[43] - 水利行业主营业务收入为7,267.05万元,同比增长47.81%[43] - 电力行业收入占比82.79%,毛利率29.88%,同比下降2.48个百分点[116] - 轨道交通行业收入同比增长484.79%,毛利率29.94%,同比上升0.4个百分点[116] - 水利行业收入同比增长47.81%,毛利率54.33%,同比上升8.51个百分点[116] - 输电场景解决方案直接材料成本本期金额为275,055,810.05元,占总成本41.59%,同比增长20.91%[123] - 变电场景解决方案直接材料成本本期金额为68,408,183.87元,占总成本10.34%,同比增长19.63%[123] - 输电场景施工及技术服务费本期金额为118,181,086.08元,占总成本17.87%,同比增长19.09%[123] - 变电场景直接人工成本本期金额为3,837,838.65元,占总成本0.58%,同比下降36.00%[123] - 轨道交通行业施工及技术服务费本期金额为6,169,045.59元,占总成本0.93%,同比激增3,611.82%[123] 各地区表现 - 西南大区收入同比增长92.04%,毛利率27.47%,同比上升5.62个百分点[117] - 公司业务已实现除港澳台外的中国省级区划全覆盖[68]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以"人工智能+行业"为发展战略,持续推动AI在多个行业的商业化应用[154] - 公司将加大AI技术投入,包括工业大模型算法、具身智能技术突破及智能硬件提升[154] - 2025年计划通过并购拓宽数据维度、提升专用算力性能及延展基础算法[154] - 2024年启动信息化项目,2025年推动落地以实现管理流程数字化和自动化[158] - 2025年将优化营销体系,巩固电力行业市场地位并拓展水利、轨道交通行业[156] - 研发部门需与前端部门建立常态化沟通机制,提高产品前瞻性和市场竞争力[156] - 2025年计划完善员工激励机制,包括股权激励等工具以吸引高精尖人才[157] - 公司强调全员质量意识,目标是通过高质量产品拓展市场份额[159] - 2025年将持续完善风险管理机制,定期检查风险点并强化网络安全[159] 分红及回购 - 公司2024年度拟向全体股东每10股派发现金红利5.00元(含税),合计派发现金红利77,066,773.50元,占2024年度合并报表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150.12%[7] - 本年度现金分红和回购金额合计112,509,858.26元,占本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219.16%[8] - 公司拟以资本公积向全体股东每10股转增4.9股,转增后公司总股本为229,658,985股[8] - 本年度以现金为对价采用集中竞价方式已实施的股份回购金额20,029,730.06元[8] - 现金分红和回购并注销金额合计92,480,128.20元,占本年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的180.14%[8] - 现金分红和回购并注销金额占公司母公司期末可供分配利润的比例为34.08%[8] 研发投入及技术平台 - 公司构建了六大基础技术平台,包括一站式AI平台、大数据及数字孪生平台、智洋工业大模型技术平台、AI智能体技术平台、AI终端技术平台和具身智能无人机技术平台[47][50][52] - 一站式AI平台内置业界领先预训练模型,集成输电设备缺陷识别、变电站智能巡检、轨道异物检测、水利设施健康监测等垂直领域专用算法库[50] - 大数据及数字孪生平台基于数字孪生引擎与时空大数据框架,实现多源异构数据融合与海量非结构化数据知识挖掘[50] - 智洋工业大模型技术平台打造了"电语"工业大模型体系,涵盖大语言模型、多模态模型及全景视觉感知模型[50] - AI终端技术平台通过自研边端AI算法、高性能芯片与鸿蒙物联系统深度融合,构建自主可控智能物联底座[52] - 具身智能无人机技术平台搭载视觉-激光雷达融合SLAM技术与"电语"大模型决策引擎,实现复杂场景高精度建模[52] - 公司研发团队规模达399人,其中硕士及以上学历占比27.07%[65] - 公司构建了覆盖济南、淄博、广州、北京的四地协同研发体系[65] - 公司研发模式采用"前瞻探索-应用创新"双循环机制[64] 市场及行业趋势 - 人工智能行业预计2030年对全球GDP贡献将达15.7万亿美元[69] - 中国人工智能核心产业规模有望在2030年突破1.5万亿元[69] - AI+制造可提升质检效率50%以上,AI+金融实现智能风控覆盖率90%[69] - 2024年国家电网建设投资总规模首次超过6,000亿元[71] - 2025年国家电网全年电网投资有望首次超过6,500亿元,南方电网计划固定资产投资1,750亿元[72] - 2023年全国水利建设投资达1.2万亿元,同比增长10.1%,2024年水利投资创新高至1.35万亿元[72] - 2025年智慧水利信息化投资占比预计提升至2.2%,2026年市场规模有望突破362亿元[72] - 2024年全国铁路完成固定资产投资8,506亿元,同比增长11.3%,投产新线3,113公里[73] - 截至2024年底全国铁路营业里程达16.2万公里,其中高铁4.8万公里[73] - 2023年全球具身智能市场规模为18亿美元,预计2028年达138亿美元[78] 公司治理及股权激励 - 董事长刘国永持股8,433,412股,2023年税前报酬总额105.89万元[168] - 总经理聂树刚持股6,521,480股,2023年税前报酬总额128.08万元[168] - 董事陈晓娟因股权激励第一期归属增加持股300,000股至1,430,321股[168] - 董事张万征因股权激励第一期归属增加持股75,000股至468,694股[168] - 董事孙培翔因股权激励第一期归属增加持股150,000股至744,341股[168] - 独立董事谭博学、肖海龙、芮鹏2023年税前报酬均为6.00万元[168] - 监事会主席徐传伦持股80,000股,2023年税前报酬总额21.54万元[168] - 公司股权激励计划中,鲍春飞获得120,000股激励,占总激励量的13.36%[169] - 胡志坤通过股权激励获得100,000股,占总激励量的11.14%[169] - 王书堂获得84,000股股权激励,占总激励量的9.35%[169] - 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总计授予898,000股[169] - 公司股权激励计划涉及的总金额为1,074.71万元[169] 风险因素 - 公司应收账款账面价值为53,371.57万元,占流动资产比例为45.75%[109] - 公司存货账面价值为29,838.12万元,较上年末增加15.22%,占流动资产比例为25.58%[109] - 公司应付票据账面价值为10,669.0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3.71%,占流动资产比例为9.14%[109] - 公司应付账款账面价值为33,886.71万元,较上年同期增长38.13%,占流动资产比例为29.05%[109] - 公司对电网公司及其下属企业客户销售收入占主营业务收入比例为58.46%[107] -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存在季节性波动,下半年收入占比较高[108] - 公司发出商品金额较大,报告期末账面价值为20,730.90万元[109] - 公司存货周转率相对较低,对流动资金提出较高要求[109] - 公司面临应收账款不能按期回收或无法回收的风险[109]
智洋创新(688191) - 2024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