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九州一轨(688485) - 2024 Q4 - 年度财报
九州一轨九州一轨(SH:688485)2025-04-27 16:25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公司2024年营业收入为3.59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30.70%[2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1115.2万元人民币,同比增长773.15%[22]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扣除非经常性损益的净利润为618.08万元人民币,相比2023年亏损744.76万元实现扭亏为盈[22] - 2024年基本每股收益0.08元/股,同比增长700%[23]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15.20万元,同比增长773.15%[30] - 2024年营业收入35,907.32万元,同比增长30.70%[30] - 公司本期实现营业收入35,907.32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30.70%[146] - 归属于母公司股东的净利润1,115.20万元,较上年同期增加987.48万元[146]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5.80%,同比减少1.71个百分点[23] - 2024年管理费用减少592.09万元,对参股公司投资亏损减少545.23万元[23] - 营业收入增加8,433.42万元,管理费用减少592.09万元,对参股公司投资亏损减少545.23万元[147] - 本年度费用化研发投入20,811,393.50元,同比增长0.81%[115] - 研发投入总额占营业收入比例为5.80%,较上年减少1.71个百分点[115] 经营活动现金流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465.94万元人民币,同比下降31.67%[22] - 2024年公司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与净利润的比率为131.44%(1465.94万元/1115.2万元)[22]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减少31.67%,主要因生产量增加导致材料款支付增加[148] 资产和负债 - 2024年末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资产为12.73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09%[22] - 2024年末总资产为14.69亿元人民币,同比下降4.39%[22] - 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占总资产的比例较高[142] - 应收票据本期期末金额2,970,000.00元,较上期期末增长354.53%[168] - 应收款项融资本期期末金额6,640,782.16元,较上期期末增长232.04%[168] - 合同资产本期期末金额11,280,652.60元,较上期期末增长798.48%[168] - 在建工程本期期末金额14,970,652.60元,较上期期末增长32.25%[168] - 递延所得税资产本期期末金额13,218,879.46元,较上期期末增长31.95%[168] - 应付票据本期期末金额16,206,738.68元,较上期期末下降34.47%[168] - 合同负债期末金额为1,080,885.68元,较上年同期增长189.77%[169] - 应付职工薪酬期末金额为5,617,782.42元,较上年同期增长506.62%[169] - 应交税费期末金额为10,298,947.84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76.13%[169] - 其他流动负债期末金额为74,232.23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00.47%[169] - 租赁负债期末金额为4,512,740.74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0.27%[169] - 递延所得税负债期末金额为49,311.65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4.13%[169] 业务线表现 - 钢弹簧浮置板销售量约为85.74公里,相较于2023年同期的35.6公里,增幅为140.86%[32] - 公司签订"车载轨道声纹检测仪(自定位线路检查仪)"采购合同,实现声纹设备首台套落地[33] - 公司中标内蒙古自治区功能区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购置项目(东部区)标段,承接该区域二分之一的监测站业务[35] - 公司开发病害识别算法,包括2项阈值类指标算法和3项AI算法病害识别模型[37] - 公司升级"轨道声纹(断面)在线监测系统",产品体积减小30%以上[39] - 公司完成生态环境部城市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控制工程技术中心建设,取得4项系统解决方案、1部标准规范、29项知识产权[40] - 公司"城市轨道交通减隔振测评与正向设计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42] - 公司申请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获得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专利16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软件著作权22项[43] - 公司已发布标准共计6项,包括参编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4项、国家标图1项[44] - 公司未发布标准共计9项,包括参编国家标准3项、地方标准1项、团体标准4项、国家标图1项[44] - 阻尼弹簧浮置道床隔振系统技术在全国30多个城市100多条地铁线路中广泛使用[110] - 城市轨道交通装配式浮置隔振轨道成套技术在全国10多个城市30多条地铁线路中广泛使用[110] - 高速阻尼钢弹簧隔振器和减振道床技术减振效果可达10dB以上[110] - 高速阻尼钢弹簧隔振器和减振道床技术关键部件隔振器经过500万次疲劳试验后性能良好[110] - TOD上盖振动噪声专项精准控制技术已应用于北京、广州、温州、郑州等TOD上盖专项防治项目[110] - 隔离式高弹性减振垫已应用于北京、广州、天津等地城轨[110] - 阻尼弹簧浮置道床隔振系统技术固有频率低至510Hz,阻尼比在0.06-0.12之间可设计调整[110] - 城市轨道交通装配式浮置隔振轨道成套技术隔振性能≥16dB[110] - 高速阻尼钢弹簧隔振器和减振道床技术适用于行车速度100200km/h的场景[110] - 减振效果可达10dB以上[111] - 隔振系统固有频率低至2.5Hz,阻尼比在0.05~0.3之间,单只隔振器最大承载1000吨,隔振效率≥95%[111] - 轨道智慧运维技术提升综合经济效益10%以上[111] 研发投入 - 公司新增专利技术申请35项,其中发明专利15项,实用新型专利20项[113] - 获得专利授权26项,其中发明专利8项,实用新型16项,外观设计专利2项[113] - 截至报告期末,公司共拥有专利129项,其中发明专利33项,实用新型93项,外观设计3项[113] - 新增专利申请35项(发明专利15项),累计拥有专利129项(发明专利33项)[128] - 研发全时全域轨道声纹智能感知平台,实现国内16个城市3,770,000元(540,576.16元)的监测应用[123] - 研发新一代多功能断面监测设备,投入2,260,000元(313,050.68元),实现高效振动噪声信号采集[123] - 基于声纹在线监测技术,研究车轮病害判别方法,投入9,250,000元(289,830.12元)[124] - 研发高阻尼复合型减振隔震支座,投入3,360,000元(165,080.23元),提升建筑减振效果[124] - 公司研发人员数量35人,占总人数比例18.23%,薪酬合计1,057.47万元,平均薪酬30.21万元[126] - 研发人员学历结构中,博士5人、硕士15人、本科14人,30岁以下占比28.57%[126] 市场表现 - 公司主要产品已应用于全国33个城市的150余条轨道交通线路,市场覆盖率超过40%[104] - 公司获得多项省部级奖项,包括2024年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和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103] - 公司成功通过国家高新技术企业重新认定,并入选第三批专精特新"小巨人"复核名单[102] - 公司推动"阻尼钢弹簧浮置板道床隔振系统"科技成果转化,实现技术和产品的国产替代和自主可控[101] - 公司依托声纹在线监测技术,在北京、郑州、天津等多个城市落地科研合作和示范项目[106] - 公司从传统环保合规导向升级为贯穿设计、建造、运维全生命周期的碳足迹管理体系[108] - 公司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实现轨道线网实时监测和仿真,推动行业向预测性维护转型[107] - 公司通过声纹在线监测系统积累动态特征图谱,实现隐蔽、早期病害的"早判断、早治疗"[109] - 公司开发不停运条件下振动噪声快速改造技术,解决城轨振动扰民问题[100] - 公司产品覆盖33个城市的150余条轨道交通线路,市场覆盖率超40%[129] - 自主研发声纹在线监测技术,融合物联网与大数据,提升城轨运维效率[127] - 提供全产业链服务,包括技术咨询、方案设计、生产制造及运营维护[129]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战略重点从新建线路转向新线建设和既有线提升并重,关注既有线路噪声振动控制服务[186] - 公司计划从产品供应商转型为数据服务商,基于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培育新增长点[187] - 公司探索出海路径,参与海外地铁项目竞标,筹划全球化战略布局[188] - 2025年公司将全面推进"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在城轨轨道领域的规模化应用,构建覆盖检测、诊断、决策的全链条声纹信息服务生态[189] - 2025年公司将重点布局城轨既有线改造市场,以减振降噪全序列产品和声纹监测数字化技术为核心竞争力[190] - 2025年公司将重点推进生态环境部城市轨道交通振动与噪声控制工程技术中心(筹)的建设工作[191] - 公司计划通过持续加大研发投入,完善声纹硬件感知体系,实现技术向隧道、矿山等基础设施监测场景的延伸拓展[189] 风险因素 - 公司应收账款余额较大,占总资产的比例较高[142] - 公司主要客户为大型国有工程企业,客户集中度较高[139] - 公司正积极拓展轨道声纹信息监测和智慧运维业务,但该业务在国内市场仍处于起步阶段[140] - 公司面临毛利率下降风险,需加强新产品研发和工艺创新以保持竞争力[143] - 城市轨道交通新增投运里程增速放缓,公司业绩增长压力加大[144] - 公司研发的"轨道声纹在线监测与智慧运维系统"涉及多学科,技术难度大且研发周期长[133] - 公司核心技术存在泄密风险,已实施专利保护、保密协议等措施[134] - 公司面临核心技术人才流失风险,需加强人才激励和引进[136] - 公司需持续增加研发投入以应对技术优势衰退风险[137] - 公司采购付款与销售回款存在时间差,导致资金流动性压力较大[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