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中国智能健康(00348) - 2024 - 年度财报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报告年度营业额下降22%至约1.14亿港元(FY23:1.46亿港元)[16][20] - 公司拥有人应占亏损约4000万港元(FY23:1.35亿港元)[17][20] - 收入减少22%至约1.14亿港元(2023年:1.46亿港元)[82][87] - 股东应占亏损约4000万港元(2023财年:1.35亿港元)[97][101] - 公司总收入下降,主要由于投资金融工具分部收入从FY23约600万港元收益转为FY24净亏损少于100万港元,中药保健品分部收入从FY23约1.3亿港元降至FY24约1.13亿港元,放债分部收入从FY23约1100万港元降至FY24约100万港元[25] - 公司亏损减少,主要由于预期信贷亏损模型下减值亏损(扣除拨回)从FY23约1.07亿港元大幅降至FY24约200万港元[25]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毛利率下降至约33%(FY23:41%)[17][20] - 毛利率下降至33%(2023年:41%)[84][87] - 销售及分销开支增加至约2900万港元,较上年约2800万港元增长约4%[88] - 一般及行政费用减少至约2600万港元(2023财年:3800万港元),主要因实施节省成本措施[92][96] - 融资成本约为800万港元(2023财年:900万港元),主要来自可换股贷款票据、借贷及租赁负债利息[92][96] - 使用权资产减值亏损约100万港元(2023财年:少于100万港元),源于部分亏损店铺[97][101] 中国健康产品分部表现 - 中国健康产品分部收入下降至约1.13亿港元(FY23:1.30亿港元)[21][23] - 中国健康产品分部录得税前分部亏损约600万港元(FY23:利润300万港元)[23] - 南北行零售店铺数量维持10间(2023年:10间)[23] - 中药保健品分部FY24收入约1.13亿港元(FY23:1.3亿港元),分部亏损(税前)约600万港元(FY23:溢利300万港元),零售店数量维持10间[26] - 高端滋补品销售出现下滑,冬虫夏草、人参、燕窝、花胶和元贝等产品年同比下降约10%至34%[58] - 海参销售表现突出,年同比增长约28%[58] - 集团运营10家门店,通过直接采购保持成本竞争力[58] - 零售业务面临通胀、招聘困难、运营成本上升和租金上涨等挑战[59] - 集团采取成本控制措施,加强海外采购效率和员工培训以保持竞争力[59] - 中药保健品业务中冬虫夏草、人参、燕窝、花胶及元贝等高价值产品销售额同比下降10%至34%[61] - 海参销售额在2024财年显著增长,同比增长约28%[61] - 公司零售门店数量为10间[61] 放债分部表现 - 放债分部收入下降至约100万港元(FY23:1100万港元)[21] - 放债业务FY24利息收入约100万港元(FY23:1100万港元),分部亏损(税前)约1000万港元(FY23:1.16亿港元)[29][30] - FY24公司未向新客户授出新贷款,但延长了向一名主要股东提供的900万港元循环融资贷款最终还款日[32][33] - FY24客户偿还贷款本金及利息约1200万港元,主要股东提取循环贷款约400万港元[32][33] 金融工具投资分部表现 - 金融工具投资分部收入由FY23净收益约600万港元转为报告年度净亏损少于100万港元[21] - 金融工具投资业务2024年分部亏损约6百万港元,与2023年持平[47][48] - 按公允价值计入损益的金融资产公允价值变动导致2024年亏损4百万港元(2023年:亏损10.344百万港元)[47][49] - 2024年处置上市股权实现亏损不足1百万港元(2023年:收益6百万港元)[47][48] - 金融工具投资账面价值从2023年初的40.420百万港元降至2024年末的35.591百万港元[49] - 欢喜传媒集团持股成本从2023年的3648.2万港元降至2024年的3205.7万港元,持股数量从2266万股减至1965万股,公允价值从1518.2万港元降至913.7万港元,公允价值亏损402.8万港元[51][54] - 远航港口发展持股成本保持840万港元,持股数量保持3158.8万股,公允价值从1089.8万港元降至900.3万港元,公允价值亏损189.5万港元[51][54] - 云锋金融集团持股成本从3648.6万港元降至3495.9万港元,持股数量从752.6万股减至720.6万股,公允价值从752.6万港元微降至749.4万港元,实现公允价值收益28.8万港元[51][54] - 三只香港上市股票公允价值占集团总资产比例分别为7%、7%和6%[51] - 集团持有欢喜传媒0.54%股份,远航港口3.95%股份,云锋金融0.19%股份[51] - 其他收入、收益及亏损净额为亏损约1000万港元,主要包括按公平值计入损益之金融资产的公平值亏损约400万港元及可换股贷款票据重大修订亏损约600万港元[88] 预期信贷亏损和应收贷款状况 - 预期信贷损失模型下减值亏损大幅减少至约200万港元(FY23:1.07亿港元)[21]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约3亿港元应收贷款被分类为第三阶段(信贷减值),占应收贷款总额97%(2023年12月31日:2.94亿港元,占95%)[29][30][34] - 预期信贷亏损占应收贷款总额比例从2023年12月31日的95%升至2024年12月31日的97%[31] - FY24确认预期信贷亏损模型下减值亏损净额约200万港元(FY23:1.07亿港元)[34]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应收贷款净账面值为856.8万港元,其中第一阶段贷款余额893.2万港元,第三阶段贷款余额2997.23万港元但已全额计提减值[37] - 截至2023年12月31日,公司第三阶段(信贷减值)应收贷款总额为293.721百万港元,占总额311.313百万港元的94.3%[39] - 2024年,一笔总额约6百万港元的应收贷款从第一阶段重新分类至第三阶段,而2023年有四笔总额96百万港元进行同类重分类[40] - 2024年预期信贷亏损累计拨备增至约300百万港元,较2023年的294百万港元增加6百万港元[41][42] - 2024年确认减值亏损净额约2百万港元(2023年:107百万港元),贴现解除约4百万港元(2023年:零)[41][42]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300百万港元拨备中超过99.7%针对第三阶段贷款,第一阶段拨备不足1百万港元[41][42] - 2024年第一阶段和第二阶段应收贷款合计占总额不足1%(2023年:3%)[43][44][45] - 预期信贷亏损模型下减值亏损(扣除拨回)大幅减少至约200万港元(2023财年:1.07亿港元)[93][96] - 第三阶段(信贷减值)应收贷款未偿还总额约3亿港元(2023年:2.94亿港元),占总应收贷款余额97%(2023年:95%)[93][96] 资产负债和流动性状况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现金及银行结余约为100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1400万港元下降[70] - 公司应收贷款及应收应计利息下降至约90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1700万港元大幅减少[64] - 公司借款约为330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2900万港元有所增加[70] - 可转换贷款票据约为140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的7200万港元显著下降[70] - 直接债券应付约为4900万港元,2023年同期为0[70] - 2018年可转换债券剩余未偿还金额约为7200万港元[70] - 2024年发行新债券包括5500万港元8%直接债券和1700万港元6%可转换债券[70] - 现金及银行结余减少至约1000万港元(2023年:1400万港元)[73] - 借贷增加至约3300万港元(2023年:2900万港元)[73] - 可换股贷款票据减少至约1400万港元(2023年:7200万港元)[73] - 应付普通债券新增约4900万港元(2023年:零)[73] - 资产负债比率上升至79%(2023年:67%)[76][79] - 流动比率改善至1.6(2023年:1.0)[76][79] - 股东资金由净资产约400万港元恶化至净负债约1800万港元[76][79] - 非流动资产减少约12%至约900万港元(上年:1000万港元),主因使用权资产减值及应收贷款减少[100][104] - 存货减少约11%至约5000万港元(2023年:5600万港元),存货周转天数为253天(2023年:236天)[106][107] - 存货从2023年12月31日的55,121千港元减少至2024年12月31日的49,770千港元,降幅约9.7%[108] - 负债总额从2023年12月31日的149,010千港元减少至2024年12月31日的140,426千港元,降幅约5.8%[108] - 应收账款从2023年12月31日的600万港元减少至2024年12月31日的400万港元,降幅33.3%[109] - 应收账款周转天数从2023财年的14天增加至2024财年的15天[109] - 现金及银行结余从2023年12月31日的1,400万港元减少至2024年12月31日的1,000万港元,降幅28.6%[110] - 应付账款维持在3,300万港元水平[111] - 应付账款周转天数从2023财年的100天减少至2024财年的99天[111] - 总借款、可换股贷款票据及应付普通债券从2023年12月31日的10,100万港元减少至2024年12月31日的9,600万港元,降幅约5%[113] - 总资产从2023年12月31日的15,000万港元减少至2024年12月31日的12,200万港元,降幅18.7%[117] - 流动比率从2023年12月31日的1.55倍下降至2024年12月31日的0.98倍[116]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公司总流动资产约1.13亿港元,较2023年同期1.4亿港元下降19.3%[124][125] - 2024年12月31日流动负债约7300万港元,较2023年同期1.43亿港元下降48.95%[124][125] - 流动比率从2023年0.98改善至2024年1.55,增幅58.16%[124][125] - 股东资金由2023年400万港元转为2024年净负债约1800万港元,主要因经营亏损导致[124][125] - 2024年发行5500万港元8%普通债券及1700万港元6%可换股债券,用于抵销2018年可换股债券未偿还本金7200万港元[123] - 可换股债券转换价格为每股0.088港元,到期日为2026年12月30日[123] - 2024年债券以附属公司已发行股份总数100%作为担保[123] - 2024年12月31日可换股贷款票据及应付债券分别约为1400万港元和4900万港元[123] - 公司确认无其他未披露的债务证券、定期贷款或重大或有负债[127][129] - 董事认为集团具备充足营运资金满足未来12个月需求[128][129] - 子公司金融资产约3500万港元被抵押用于集团约1900万港元的借款[141] - 约1400万港元的借款由子公司已发行股份的股份押记作抵押并由公司担保[141] - 子公司100%已发行股份被抵押作为公司付款义务的担保,相关可换股债券及普通债券本金额约7200万港元[142] - 报告年度内未使用任何集资活动所得款项,截至期末无未动用集资款项[143] 公司治理和董事会 - 董事会目前由6名执行董事和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组成[173] - 独立非执行董事占董事会成员比例达三分之一[178]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共举行16次董事会会议[179] - 董事每三年须轮席退任一次[180] - 公司为董事及高级管理人员购买责任保险[174] - 所有董事确认遵守证券交易标准守则要求[171] - 独立非执行董事具备多元化业务专长且其中一名拥有专业会计资格[177] - 主席与行政总裁角色明确区分以确保独立性[181] - 行政总裁职责由五名执行董事会成员分担[182] - 董事会共设立三个委员会:审计委员会、薪酬委员会和提名委员会[187] - 截至2024年12月31日,执行董事李雄伟先生出席董事会会议16/16次(100%),薪酬委员会2/2次(100%),提名委员会2/2次(100%)[193] - 执行董事谢自强先生于2024年9月30日辞任,此前出席董事会会议8/8次(100%)[193] - 独立非执行董事黄德铨先生于2024年7月1日辞任,此前出席审计委员会会议2/2次(100%)[193] - 独立非执行董事黎学廉先生出席审计委员会会议4/4次(100%),薪酬委员会2/2次(100%),提名委员会2/2次(100%)[193] - 新任独立非执行董事曾展鹏先生于2024年7月1日获委任,出席董事会会议11/11次(100%),审计委员会2/2次(100%)[193] - 公司董事会始终符合上市规则要求:至少3名独立非执行董事(占比至少三分之一)[194] - 所有独立非执行董事均提交年度独立性书面确认[197] - 公司为新任董事提供香港法律规定的合规培训及法律咨询[199][200] - 董事参加由合格专业人士组织的外部研讨会等持续专业发展计划[200] - 公司确认已全年遵守企业管治守则所有条款[154] 风险管理和战略 - 流动性风险通过仅投资交易所上市证券进行限制[136] - 汇率风险使用远期外汇合约、外汇期权等金融工具进行对冲[136] - 公司采纳两项主要策略:增加经常性盈利/现金流/资本回报及吸引/保留人才[163] 其他重要事项 - 董事不建议派付截至2024年12月31日止年度任何股息[17][20] - 员工数量约为90名(香港总部)[77][80] - 集团报告年度无重大投资、收购或出售附属公司事项[144][145] - 截至期末无其他重大投资或资本资产计划[146] - 法定股本为15亿港元,分为1500亿股每股面值0.01港元的股份,其中已发行股份数量为770,480,436股[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