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务数据关键指标变化 - 2024年营业收入为2.42亿元,较2023年下降30.08%[20] - 2024年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8220万元,较2023年增长32.00%[20] - 2024年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90.5万元,较2023年增长112.21%[20] - 2024年基本每股收益为-0.61元/股,较2023年增长32.22%[21] - 2024年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为-34.25%,较2023年增加1.15个百分点[21] - 2024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9.42%,较上年同期减少1.42个百分点[30] - 2024年公司净利润为-0.82亿元,同比增长32%[30] - 2024年公司信用减值损失与资产减值损失较上年同期分别收窄47.71%与113.26%[30] - 2024年信用减值损失与资产减值损失合计为-2616.51万元,坏账损失较2023年收窄57.47%[22] - 2024年第四季度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3979.6万元,为全年最大亏损季度[24] 成本和费用 - 2024年研发投入占营业收入比例为9.40%,较2023年增加1.02个百分点[21] - 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支出为2,280.13万元[32] - 2024年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为803,442.73元,较上年同期的3,182,762.81元大幅减少[26] - 2024年非流动性资产处置损益为-443,139.54元,较上年同期的-701,939.36元有所收窄[26] - 2024年其他营业外收入和支出为-38,091.32元,较上年同期的-3,251,755.92元大幅改善[27] - 营业成本为21,922.69万元,同比减少29.11%[115][116] - 销售费用为942.03万元,同比减少33.14%[115][116] - 管理费用为4,217.73万元,同比减少19.16%[115][116] - 研发费用为2,280.13万元,同比减少21.56%[115][116] 业务线表现 - 公司环境修复业务主要包括土壤及地下水修复和水体修复两大方向,以土壤修复类工程为主[34] - 公司承接的中盐安徽红四方瑶海区老厂区污染土壤修复项目在2023年顺利验收,采用组合修复工艺实现高效治理[36] - 公司水体修复业务已承接近30项水环境相关项目,采用"沉水生态构建技术"使修复水域水下森林覆盖率达60%以上[37] - 公司工业污染源治理业务集中于医药、化工等高复合性污染行业及光伏、锂电池等新兴产业[41] - 纳爱斯集团水质净化中心项目采用电解催化氧化+生化+纤维转盘工艺,出水达一级A标准[42] - 浙江坤孚有机废气溶剂回收项目实现废气24h连续达标排放,溶剂回收成本1500-2500元/吨,价值4000-8000元/吨[45] - 南通润启废气处理系统改造项目采用组合工艺对挥发性有机物资源化处理,将废气变为燃料[46] - 公司掌握独有的污泥淋滤深度脱水技术,实现污泥高干度深度脱水和污泥减量,是国内少数实现该技术产业化的公司之一[48] - 公司环保产品销售与服务业务主要面向市政部门、水务公司及工程承包商,提供设备销售及安装、调试、维修等服务[49][52][54] - 公司主营业务以环保综合治理服务为主,采用EPC、PC、技术咨询及托管运营等多种模式[56][57][58] 各地区表现 - 公司主营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华东地区[104] - 华东地区收入同比下降44.35%,华北地区收入同比上升79.52%,其他地区收入同比上升29,900.29%[118] - 公司省外承接业务规模得到较大提升,业务区域集中特性改善[153] - 2025年度公司将继续深耕省外活跃市场,稳健实施业务拓展[153] - 公司在浙江市场深耕并拓展至江苏、安徽、山东等6个省份,计划向修复工程上下游产业链延伸[146]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公司2024年度利润分配预案为不进行现金分红,不实施包括资本公积金转增股本、送红股在内的其他形式的分配[7] - 公司上市时未盈利且尚未实现盈利[3] - 报告期内不存在对公司生产经营产生实质性影响的特别重大风险[3] - 2025年公司可能面临业绩下滑或亏损风险[101] - 公司核心技术人员流失可能影响技术研发和创新能力[102] - 公司面临知识产权保护或核心技术泄露的风险[103] - 公司享受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和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变化可能影响业绩[108] - 公司将进一步注重应收账款管理,改善经营性现金流状况[154] - 公司推进长期战略规划工作实施,加强人才储备与梯队建设[154] - 公司强化生产经营计划的权威性、指导性和系统性[154] - 公司以管理工具数字化、制度系统化、流程标准化提升管理精准化水平[155] 研发和技术 - 2024年公司新获得授权专利共计12件,其中发明专利9件、实用新型专利3件,软件著作权2件[32] - 公司注重科技研发,围绕工业污染治理、环境修复、固废资源化和智慧环保等领域开展定向研究[60][61] - 公司技术研发聚焦污染识别、修复材料、智能监测等领域,并通过标杆项目积累经验[73] - 报告期内公司新增9项发明专利和1个浙江省装备制造业重点领域首台(套)产品[75][76] - 公司自主研发的"气相提浓冷凝无水溶剂回收装备"被认定为2024年度浙江省首台(套),有效解决废气治理问题并将DMF和甲苯转化为无水有机溶剂回用[144] - 公司自主研发的BioFit工艺一体化装备通过微生物工程学与全自动监测系统实现污染物降解速度提升且无人值守[144] - 2025年计划推进"国家级专精特新小巨人"评定,筹备"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建设[152] - 研发聚焦土壤修复、水污染治理及固废处置领域,预计通过技术成果实现主业降本增效[152] - 公司将重点研发一般工业固废的无害化处理与高附加值资源化利用技术[153] - 公司正在筹划数智化环保的独立运营主体,扩充团队覆盖能力[154] - 公司计划增补机器学习、算法模型、系统架构等专业人才[154] 行业和市场趋势 - 环保行业受政策驱动,公司构建了环境修复和工业污染源治理"双轮驱动"业务体系[63] - 土壤及地下水污染治理业务在公司主营业务中占比最高[64] - 土壤修复行业市场规模突破百亿级规模并保持年均20%以上增速[65] - 工业污染第三方治理渗透率不足30%[66] - 国资央企阵营占比超60%市场份额,市场渗透率近三年提升22个百分点[67] - 地方环保集团数量近三年增长超300%[67] - 民营环保企业平均资产负债率超75%[67] - 2020年全行业投资规模达历史峰值,"十四五"期间新建项目投资占比从65%降至42%[69] - 预计"十五五"期间新建项目投资占比将进一步缩减至30%以下[69] - 环保产业正从传统污染末端治理向生态保护、系统修复及绿色低碳发展全链条延伸[70] - 环保产业未来将向绿色低碳循环体系转型,覆盖资源高效利用、清洁能源替代、碳汇能力提升的全周期解决方案[71] - 跨区域、跨部门的协同治理机制将加速形成,推动环保产业从分散项目向系统化、网络化布局转变[71] - 环保行业正从末端治理向资源化利用转型,如危废资源化、电子废弃物拆解等新兴领域崛起[77] - 环保行业数智化竞争全面展开,涉及AI污染预测模型、区块链固废溯源系统等技术应用[78] - 环保行业品牌价值提升,成为企业跨区域扩张和获取市场认可的核心工具[78] 公司治理和人事 - 董事长卓未龙持有公司股份46,719,617股,年度内无增减变动[162] - 公司董事、监事及高级管理人员报告期内税前报酬总额为432.51万元[163] - 董事长卓未龙报告期内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为33.59万元[162] - 董事田平报告期内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为32.58万元[162] - 董事王宇峰报告期内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为33.84万元[162] - 董事陈奉连报告期内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为35.00万元[162] - 独立董事徐向阳、吴礼光、叶海影报告期内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均为10.00万元[162] - 监事会主席濮世杰报告期内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为24.39万元[163] - 副总经理刘明浩报告期内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为29.11万元[163] - 财务负责人陈晨报告期内从公司获得的税前报酬总额为28.89万元[163] - 胡愚离任副总经理职务,变动原因为任期届满[171] - 刘磊离任核心技术人员职务,变动原因为个人原因[171] - 陈奉连新任董事、副总经理职务[171] - 姚群英离任非独立董事职务,变动原因为任期届满[171] - 王志宏离任非独立董事职务,变动原因为任期届满[171] - 报告期末全体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实际获得的报酬合计为343.30万元人民币[169] - 报告期末核心技术人员实际获得的报酬合计为89.21万元人民币[169] 风险和挑战 - 应收账款金额为2.40亿元,较上年同期上升51.65%[106] - 公司毛利率产生较为明显的波动[107] - 公司收入呈现季节性波动,主要发生在三、四季度[105] - 货币资金同比下降70.49%至2,965.96万元,占总资产比例从14.24%降至5.06%[136] - 应收账款同比增加51.65%至2.396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从22.38%升至40.86%[136] - 合同资产同比下降31.19%至2.36亿元,占总资产比例从48.59%降至40.25%[136] - 固定资产同比下降36.44%至1,515.05万元,主要系设备折旧所致[136] - 使用权资产同比增加118.84%至845.23万元,主要系租赁合同变更所致[136] - 长期借款同比下降80%至200万元[137] - 受限货币资金包括银行承兑汇票保证金292.14万元和保函保证金664.71万元[138] - 子公司杭州卓锦环境科技总资产731.22万元,净利润亏损111.78万元[140] - 公司于2022年11月18日收到浙江证监局出具的警示函[172] - 公司于2023年2月3日因涉嫌信息披露违法违规被中国证监会立案调查[173] - 2023年5月19日公司收到浙江证监局下发的《行政处罚决定书》[173] - 2023年12月11日公司及相关责任人被上海证券交易所公开谴责[174]
卓锦股份(688701) - 2024 Q4 - 年度财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