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orkflow
之江生物(688317) - 2025 Q1 - 季度财报
之江生物之江生物(SH:688317)2025-04-29 18:53

收入和利润(同比环比) - 本报告期营业收入32,134,673.50元,较上年同期减少37.27%[4]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净利润为 -16,017,333.00元,较上年同期减少159.53%[4]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总收入32,134,673.50元,较2024年第一季度的51,227,345.41元下降约37.27%[17]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利润为-14,931,143.56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31,405,141.29元,由盈转亏[17] - 2025年第一季度净利润为-16,017,333.00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26,906,914.34元,由盈转亏[17] - 2025年第一季度基本每股收益和稀释每股收益均为-0.08元/股,2024年第一季度均为0.14元/股[18] 成本和费用(同比环比) - 研发投入合计13,572,425.59元,较上年同期增加11.75%,研发投入占比增加18.53个百分点至42.24%[5] - 2025年第一季度营业总成本51,227,131.69元,较2024年第一季度的17,171,479.82元增长约198.33%[17] 现金流量(同比环比) - 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001,042.18元,较上年同期减少87.71%[4] - 2025年第一季度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2,001,042.18元,较2024年第一季度的16,281,139.42元下降约87.70%[22] - 2025年第一季度投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151,122,626.55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13,028,214.97元,亏损扩大[22][23] - 2025年第一季度筹资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为9,581,832.13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13,443,528.37元,由负转正[23] - 2025年第一季度现金及现金等价物净增加额为-140,607,434.19元,2024年第一季度为-8,980,106.12元,亏损扩大[23] - 2025年第一季度末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余额为2,642,785,204.33元,较期初的2,783,392,638.52元有所减少[23] 其他财务数据(期末较上期末变化) - 本报告期末总资产3,773,525,157.93元,较上年度末减少0.43%[5] - 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的所有者权益为3,531,806,540.24元,较上年度末减少2.89%[5] - 2025年3月31日货币资金为2,642,785,204.33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2,783,392,638.52元有所减少[12] - 2025年3月31日交易性金融资产为148,713,464.12元,2024年12月31日无此项数据[12] - 2025年3月31日应收票据为2,218,598.82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247,022.00元大幅增加[12] - 2025年3月31日流动资产合计2,931,380,855.10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2,935,605,773.60元略有减少[12] - 2025年3月31日固定资产为664,189,253.89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675,576,117.73元有所减少[13] - 2025年3月31日在建工程为1,226,580.42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343,000.00元大幅增加[13] - 2025年3月31日负债合计241,718,617.69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153,063,328.61元大幅增加[14] - 2025年3月31日库存股为124,380,266.25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35,331,332.71元大幅增加[14] - 2025年3月31日归属于母公司所有者权益合计3,531,806,540.24元,较2024年12月31日的3,636,886,762.51元有所减少[14] 非经常性损益 - 非经常性损益中,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特定除外)为1,248,496.11元,非金融企业相关损益为153,937.45元,其他营业外收支为 -488,640.59元,合计776,724.02元[5][6] 股东情况 - 报告期末普通股股东总数为15,832,表决权恢复的优先股股东总数为0[9] - 上海之江药业有限公司持股64,969,560股,持股比例33.81%,为第一大股东[9] - 截至2025年3月31日,公司回购专用证券账户持股数为7,493,674,持股比例为3.90%[10] 管理层讨论和指引 - 营业收入、净利润等指标变动主要因产品销量和价格下降、收入回款减少等原因[7]